APP下载

同轴定位提高腰椎间盘经皮穿刺疗效的观察

2018-09-28柯,程

现代临床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同轴消融术椎间盘

唐 柯,程 红

(成都市崇州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四川 成都 61123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治疗方式多采用保守治疗-髓核消融-内镜辅助下髓核切除手术治疗这一阶梯式方案。采用椎间盘经皮穿刺时,医生需要在X线定位下才能准确操作。近年G形臂的出现,减少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医生和患者接受的射线量。C形臂定位方式应用早,但因其操作简便,设备要求较低,目前仍然在多种情况下被广泛使用。我院康复科自2011年开展腰椎间盘消融术以来,先使用正侧位定位法,2013年开始使用同轴定位法[1],为比较此两种定位方式的优缺点,现作回顾性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出院时间先后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6月,使用正侧位定位进行腰椎间盘间消融术的后30例患者;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使用同轴定位进行腰椎间盘消融术的后30例患者。60例患者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37~72岁;病程6~24个月。入院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第一诊断,主诉症状为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伴或不伴有腰部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小腿浅感觉异常,足背伸、跖屈肌力较健侧降低等。CT显示与症状相符的腰椎间盘突出,L4~531例,L5~S129例。且无椎体滑脱,椎间隙缩窄大于正常高度的70%,无髓核脱垂等表现,符合腰椎间盘消融术适应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定位与治疗方法

1.2.1 正侧位定位 患者俯卧,通过C形臂摄正位像,标定椎间盘中心点与椎间盘患侧边缘中心点连线延长线,并做体表定位。在延长线距离正中线8 cm处为穿刺点,斜向安全三角(上关节突、下位椎体上终板和神经根围成的三角形区域)进针,触及椎间盘后摄侧位像,调整针尖位置至椎间盘后1/3。

1.2.2 同轴定位 患者俯卧,通过C形臂摄35°~50°斜位像,以上关节突前缘,椎间盘中点为靶点,调整该靶点正好位于监视器中心位置,以该中心点于体表投影作为穿刺点,由此点进针,沿着射线方向进针即可达到设计的靶点位置。

1.2.3 射频消融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 患者俯卧,经正侧位定位法或同轴定位法确定体表穿刺点后,局部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22G射频穿刺针经安全三角进入椎间盘,回抽无血,推注0.9%氯化钠有弹性阻力,确定针尖位置未在椎管内,更换射频电极针芯开启阻抗测试模式,确定阻抗数值位于100~200 Ω内,开启神经刺激模式,设定刺激频率50 Hz,电压从0逐渐增至1.5 V,未出现肢体远端放射痛或麻木感。设定频率2 Hz,电压从0增至1.5 V,未出现肢体远端肌肉抽动,确定射频针尖位置安全。开启连续射频热凝模式,设置温度60 ℃ 60 s,70 ℃ 60 s,80 ℃ 180 s。向盘中心继续进针0.5 cm,80 ℃ 180 s。拔出电极针芯,向盘内注射浓度为60 μg/L的臭氧5~10 mL。术毕拔出穿刺针。

1.3 疗效判定 (1)根据该患者在C形臂工作站中保存的图片数量记录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次数。(2)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7 d的VAS评分,0分表示完全无痛,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疼痛。(3)术后半年随访采用改良MacNab评定方法评价治疗效果。优: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良:有轻微症状,活动轻度受限,对工作、生活无影响。可:症状减轻,活动受限,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差:治疗前后症状无差别,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VAS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VAS评分术后均显著性低于术前(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VAS比较

注:1)与术前比较t=13.875,P<0.01;2)与术前比较t=9.6048,P<0.01

2.2 两组患者摄片次数比较 观察组摄片次数(3.97±0.96)次,对照组摄片次数(7.20±1.52)次,观察组显著性少于对照组(t=9.8491,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半年MacNab比较 术后半年随访,观察组优良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半年MacNab比较

注:1)与对照组比较χ2=4.5933,P<0.05

3 讨 论

C形臂作为常用的定位设备,具有操作简便快捷,适应范围广等优点,而缺点也很明显,即电离辐射对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伤害,如何使用少量的透视观察而又能准确地定位导航,是每一位使用C形臂X线机医师的关注点。

在本研究中,早期使用正位+侧位的定位方式,需要观察两次才能完成一次定位,且正位像与侧位像的三维融合是人的抽象思维完成的,准确度受到视角和经验的影响,如位置不佳需要反复透视-调整-透视。王旭等[2]提倡“一针技术”即尽可能减少反复调整,否则会增加透视剂量,而且提高了对邻近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同轴定位强调穿刺针针体位于透视圆中心,且与射线方向相重合。如完全同轴,则不能看见针体,而是一个黑点。使用这种定位方式的优点在于穿刺点和路径都是预先设计好的,经皮进针后,只需要使穿刺针沿着射线的角度推进,透视观察针体是否与射线方向同轴即可,调整幅度小,避免了反复退针调整。

在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中,消融区为一短轴半径为4/3针尖裸区长度的椭圆,针尖越靠近突出物,消融效果越好。经安全三角入路则由于关节突关节的遮挡,使射频针尖的位置不易到达靶点位置,这在L5~S1节段更明显。因此在经安全三角入路时,穿刺针应尽量贴近上关节突朝向突出物行走[3],否则可因针尖距离靶点过远导致治疗效果降低。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半年随访优良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应用正侧位定位,无法判定射频针是否紧贴上关节突,因此常常会出现消融区与靶点距离过大导致消融不全[4]。而在应用了同轴定位技术后,每次穿刺均紧贴上关节突进入椎间盘,最大程度上将消融区与靶点位置相重合,提高了治疗效果。

总之,同轴定位除用于腰椎间盘消融术,还适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选择性脊神经根脉冲射频等定位穿刺技术,可以切实提高穿刺的准确率,减少透视次数和时间,值得临床推广[5]。

猜你喜欢

同轴消融术椎间盘
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核-壳复合纳米纤维
MRI“HIZ”征结合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同轴单元的先驱者 Tannoy(天朗)
客厅影院小钢炮 Procella Audio P1同轴音箱
变速箱输入轴内孔同轴度检具设计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放疗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关系的Meta分析
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