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宁:艺术的“无用”,成长的滋养

2018-09-27王轶美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8年9期
关键词:无用张宁特立独行

【编者按】張宁的第一本图画书作品《乌龟一家去看海》采用了传统布艺创作的独特视角;第二本图画书作品则改编自著名作家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大胆的选材也非常“特立独行”。她的童书创作视野让我们惊喜,她的亲子早期阅读理念也令我们深感兴趣。本刊特约记者王轶美采访了张宁老师,请她谈创作,谈审美,谈亲子阅读,谈早期教育……

因为儿子出生,我开始创作图画书

《为了孩子》:《乌龟一家去看海》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原创图画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国内外诸多奖项和荣誉,您最初是怎样想到要创作图画书的?

张宁:

我是从儿子出生才开始创作图画书的,创作动机是源于孩子。

因为我家是男孩,我发现他跟我小时候非常不同,他喜欢的和我喜欢的东西差别非常大。我小时候觉得挺丑的动物,他却会喜欢,像乌龟、蛇、鲸鱼、鲨鱼、恐龙等等。因为要给他讲故事,我自己就得慢慢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改变了,也开始欣赏到它们的美,因为世界万物本就不同。我也意识到我有自身的狭隘,感谢儿子让我理解了人和人之间的千差万别。

所以《乌龟一家去看海》这个故事也体现了这个主题:感知这个世界。不同动物通过不同的五官去感受世界,感受时空,感受万物,它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除了五感之外,我还希望能通过第六感来表达这一主题,我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长大了,时间就像在飞速奔跑。不同物种之间也可能是这样子。一只只能活一天的虫子,它可能感觉到的一生和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最后我把时间感也加进来,就有了乌龟去飞的图。还有距离,池塘里的蚂蚁其实就是井底之蛙,它觉得大海就是池塘那么大,我们看世界没准也是这样,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可能真的就是一个很小的沙粒里面所呈现的。

成人不要泯灭孩子天生的创造性

《为了孩子》:您的新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改编自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同名代表作。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跨越很大的改编,您怎么会想到要选择这本书进行创作改编呢?

张宁:

这是我把成人文学经典改编成儿童绘本的一次尝试。因为这个故事很好玩,也很有名,我觉得比较适合改编给孩子看。故事的主旨是体现自由——我们的生活都是别人设置的,但是这头猪不满意别人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就想跳出这个框框。

我自己也有孩子,身为母亲,对现在孩子的生活特别能理解,也很有感触。我发现现在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都去学奥数,都去学钢琴,都去学围棋什么的。几个特别热门的课程大家都去学,但是教育出来的孩子,未免模式化,他们完全是按照大人安排的人生轨迹去走的。我想通过这本书告诉爸爸妈妈:其实人本身应该由着自己的本性发展。对孩子来说,大人觉得有用的东西,也许未必有用;大人觉得无用的东西,或许倒真的有用。孩子的未来不一定就是大人希望的那个样子。

回顾我的童年经历,对此我有着切身体会。当时我爸妈或者老师常跟我说“那个东西没用”“学这干吗呀,一点儿用都没有”等等,但是到长大后,我发现正是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对我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帮助。

《为了孩子》:您是不是希望通过这本书鼓励家长不要盲目跟风,要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个性?

张宁:

我觉得每个小孩都有其天生的创造性,如果我们天天让他按照大人的方式去生活,总是为他去设计他的人生的话,就会把他的创造性泯灭掉。

就拿我儿子来说,他今年8岁,平时的兴趣爱好就是踢个足球,其他的培训班什么都没报。因为儿子从小喜欢踢足球,从5岁就开始踢了,每周有4次训练。他属于身体素质好、特别好动的孩子,希望跟人互动又可以在户外运动,所以我们就选了足球。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学得多一点,报了好几个兴趣班,我觉得也没问题,只要孩子最终能有一项坚持下来就好。

儿子学足球,一开始觉得挺好玩的,但是学着学着,技术上就到了一个瓶颈期,那时候他就会觉得很辛苦,想打退堂鼓。在踢足球的过程中,这种一段一段的瓶颈期很多,这时候大人就要适时鼓励,不知不觉地孩子也就坚持下来了。能坚持学习一项爱好,并且愿意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我觉得这比浮光掠影地去学很多项兴趣班更重要。

儿子现在踢足球的兴趣越来越浓,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跟这些小朋友在共同提高。当你的对手、你的同伴也是高手时,你在这个游戏里就会得到更多的乐趣。而当你的教练也是高手的时候,他可能对你的提高会有更多的帮助。所以好的导师或好的同伴,对孩子学习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我希望儿子因为喜欢足球而一直坚持下去。

鼓励孩子发现图画书中的小细节

《为了孩子》:《乌龟一家去看海》是您的原创作品,《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改编作品,同样是用布艺贴画的方法来做,您觉得两者在创作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的构思和考量?

张宁:

创作图画书,故事本身是特别重要的,自己去创作,在故事这方面要下特别多的功夫,然后可能一遍不满意,两遍不满意……如果是把别人的作品改编成图画书,那么故事本身的架构已经有了,剩下的对于画面的创作就看自己怎么来处理,哪个情节多加一些,哪个情节要去掉,就相对容易一些。

《乌龟一家去看海》这本书实际上我没有画稿子,不提前画的好处是即兴创作中会有很多惊喜带给你,会突然有一些小灵感,这样的状态下,这本书我前后大概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是根据故事提前画好稿子的,所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优势在于看起来设计感要比《乌龟一家去看海》要强,但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制作过程中,创作的惊喜就没有《乌龟一家去看海》来得多。

布艺贴画的创作形式,具体运用哪种布料,其实我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比如说乌龟爸爸和乌龟妈妈身上的印花布是不同颜色的——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棕色的,调和一下,就变成了绿色,就是小乌龟的颜色,就好像孩子是混血的一样,寓意它就是爸爸妈妈的结晶。你不要小看小孩子,类似这样的小细节,他有可能就会注意到。爸爸妈妈在亲子阅读的时候,不妨鼓励孩子自己去探寻书中的小细节。有一次我做新书阅读活动时,一个小朋友就脱口而出,说这只乌龟最后累得衣服都破了。这观察能力厉害吧!

和兒子谈审美,我们更像是同学

《为了孩子》:您在图画书创作过程中,会不会跟孩子聊聊,听听他的想法和意见?他对您的图画书创作有什么帮助或者启发吗?

张宁:

我经常和孩子聊我的创作,因为他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小读者。有时候,我拿着一幅图问他,你觉得这个图是这样好还是那样好,他就会特别肯定他喜欢的那个画面。我不光问他一个人,还会去问其他孩子。

创作图画书,当然要去了解孩子们的看法。就我儿子来说,我经常觉得他不光是我儿子,他也是我同学,我们虽然不是共同创作,但我们是在共同学习的。他学东西,我也是跟他在一块儿慢慢地学,从他的角度,从一个小孩接受世界的角度,慢慢地学习和接受我之前没有接受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之前提到的我小时候会觉得挺丑的动物,慢慢地我也接受了它们的美。我童年时代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和他不一样,等到他开始关注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可能会从一个新的切入点来看世界,我就跟着他,接受这个新视角。

《为了孩子》:感觉您儿子给您的创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尤其是接受世界的新视角。

张宁:

对,他会带给我很多思想上的改变。比如还是以我儿子踢球为例,一开始我对踢球、对运动不感兴趣,但是陪着他训练,在一旁一直看,慢慢地也看明白了很多。例如踢球有些什么规则,传球应该怎么传,团队应该怎么配合着踢,什么是技战术。不仅能看懂听懂,我还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球员踢球时的那种投入感和紧张感,我就突然感受到了运动的美感,所以我觉得以前我对美的看法,其实是挺狭隘的。

我认为美术是美的,也能体会到音乐带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但是我从前没有想到运动也有这样的美感,拓展出去,那些逻辑性特别强的数学、物理,其实也有它们的逻辑美感,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他觉得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就是物理学。所以我现在觉得其实美应该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它和其他的各种艺术一样,是很平等的,这种思想上的改变,我要感谢儿子给我带来的新视角和新体验。

激发孩子的兴趣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为了孩子》:布艺属于我们民间传统文化,您是怎么喜欢上布艺创作的?

张宁:

小时候我就爱动手做,对纤维、布料这种东西会觉得特别亲近和喜欢。除了缝缝补补,我还喜欢蜡染。因为我们家都是学化学的,我妈从实验室给我拿干锅,我就把石蜡放到干锅里融化,拿笔蘸着在布上画蜡,画完蜡以后再去染,最后做出裙子来,记得当时做了好多裙子,还送人了。

我还自己去织布,当时没有织布机,但是织布的原理其实挺简单,我记得好像是高中时候吧,我找了个盒子,上面钉上钉子,下面钉上钉子,然后用细毛线,把线拉出来。我们家在山东黄河入海口,所以有渔民织鱼网的梭子,我买了梭子,把毛线弄上去,再把线穿来穿去的,最后用织布的方法,织了一个多月,织出一件漂亮的小毛衣。

《为了孩子》:这个爱好太特别了,当时您的父母鼓励您做手工吗?

张宁:

说实话,当时他们不太鼓励我。记得我念书时,电视上正在放八七年版的《红楼梦》,我就看着电视画王熙凤,画着画着,我妈看见了,就说你这王熙凤画得太好看了,接着就给我扔了,还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但是后来我妈看我画得越来越好,又说当初没有让我去学美术,其实挺遗憾的。

现在,我倒一点也不觉得这个是遗憾了,因为从小学美术也可能会陷入另一个困境,太讲究技巧,就可能画出比较僵化的东西。正因为画画是我的兴趣爱好,又没有专业学画的学习压力,所以我当时学画画学得很自由,这份兴趣也一直保存得很好。

《为了孩子》: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您觉得家长可以怎样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张宁: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取之不尽的宝藏,只是现在家长的许多做法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现在幼儿园、小学老师经常会让孩子们做小报,然后家长们就去网上搜索,如果是中秋节主题的小报,那就去找和中秋节有关的古诗,再找一些赏月的图片,能写文章的,就让孩子写写中秋节的感受。家长受累,孩子则完全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我觉得这样做就有点脱离它本身的乐趣了。

其实,中秋节的传统,孩子应该是很感兴趣的,关键是大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引导。我记得有一年我们全家去美国加州旅游,旧金山附近有一个红杉林,当时我妹妹的两个孩子还有我的孩子,他们仨一起参加了一个当地公园的小志愿者活动。如果你愿意参加的话,最后就会给你颁发一枚用红杉刻的小徽章,认定你是小小护林员。

活动内容挺好玩的,比如说红杉树的树叶,它和其他杉树不一样,它每长一岁,就要从叶子尖上再长出一片叶子,所以工作人员就会让你从地上捡一枚红杉树的树叶,让你判断它的年龄是多大,还让你看看叶子里有些什么虫子,最后要你找到一个安静角落,去听一听有什么动物的声音,三个孩子真的看到了小松鼠等小动物。接着,工作人员会再发你一本小册子和一支铅笔,告诉你几岁要做好哪几页,尽自己的能力。

所以,让体验式的活动来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首先活动设计得要跟孩子的年龄相符合,第二要让孩子动起来,不能只是简单上网搜索。让孩子动用身体五感立体地学习知识,体验感受,孩子的兴趣会越来越浓。现在我们家墙上,儿子把那片红杉树树叶贴在上面,这是他捡到的最长的一枚树叶,长了七年,挺有意思的。所以家长找到合适的方法很重要。

受访嘉宾简介:(配照片)

张宁,图画书作家,擅长以传统布艺的形式创作图画书。曾任汉声杂志社美术编辑,当妈妈后开始关注和创作图画书。处女作《乌龟一家去看海》获得了国内外诸多奖项与荣誉,如:2018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单、2017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第五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等。

猜你喜欢

无用张宁特立独行
一杯茶
乐普 《欣忭》
Umbrella Day伞日
There
特立独行,看我行(二)
人生本该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的“大山猫”
一片特立独行的树叶
读书“无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