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实效课堂,凸显生命活力

2018-09-27朱明敏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35期
关键词:条形分配律灵活运用

朱明敏

经常听到学生说:“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数学太难了,学起来又累又烦!”学生无拘无束地畅谈着自己心中的数学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数学教育的思考:究竟要给儿童什么样的数学教育?高质量的实效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童年学习中充满好奇与求知欲,让学生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构建数学实效课堂呢?

一、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例如,教学“年月日”,师:大家认为一年有多长?生1:今年我过生日到下一个生日就是一年。师:你认为一个月有多长?生:爸爸这次发工资到下一次发工资是一个月。师:你认为一天有多长?生1:今天早上我到学校上学,明天早上我还来上学是一天。听听,多么稚嫩的童音,学生无法用准确的、抽象的语言来描述一年、一月、一天的概念,而是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表达自己对概念的理解。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将学生不够规范的直白的表达进行提炼,那么学生对知识一定会有更高层次的理解,数学教学也会因此而更有深度。

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被“重新解读”。学生会逐渐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逐步学会数学思考,发现和得出數学结论。同时,他们还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二、让数学“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的内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反思新旧知识的联系,促使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比如,有关“统计”的教学,在教学每部分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统计图与统计表比有什么异同?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描述数据更为合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逐步丰富和完善“统计”的知识体系。

三、把规律延伸,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规则的意识

从已知到未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从未知到已知,是人类探索世界的目的和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数学概念与法则的内涵,带领学生刨根究底,灵活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规则的意识。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实例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a+b)×c=a×c+b×c之后,不要停下来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简算,而是要让学生再去根据已知信息“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4行”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白木块比红木块多多少块”,引导学生进行列式、观察,并进一步猜想:两数相减与第三个数相乘会怎样?学生再次通过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把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则”进行了推广。

四、让学生学“动手做的”数学

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小学的数学学习与中学的数学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小学更多的是操作数学。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上课之前就让学生动手剪下一个圆,通过动手折一折 ,认识了圆的直径和半径,通过拿尺子量一量,知道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这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 ,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了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架设“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走一条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教学之路。只有构建实效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学习数学与生活实际更贴近,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需要,才会自觉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增进儿童对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猜你喜欢

条形分配律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导数知识,快速解答函数问题
不同杀青处理对条形“宜宾早茶”品质的影响
四年级《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设计
灵活运用转化思想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灵活运用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小花园
“条形”统计图速成变身
巧用运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