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育人,以文化人

2018-09-27戚万学王华

中国教师 2018年8期
关键词:时代老师教育

戚万学 王华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要具有“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这些标准一脉相承、系统完整,形成对广大教师思想、道德、学识、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全方位的要求,赋予了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使命,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行动指南。

一、以德育人:新时代人民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做广大学生锤炼品德、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执着精神、人格及师表形象,为人敬佩,故而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战国时的大儒荀子理性考察教育和教师,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谈了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教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教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1.人民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教师是阳光底下最高尚、最纯洁、最有价值的职业,它的高尚在于它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勇往直前的追求、充满期待的诚挚的感情。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化,对广大教师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有的教师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等现象。对此,广大教师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中,融入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奋斗之中,真正做到总书记要求的: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

能量。

2.人民教师要涵养高尚师德,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塑造为人师表好形象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师德是深厚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人民教师要自觉坚守精神家园、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一举手一投足作用于学生心灵,对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都将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如果行为不端,至少会造成三个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影响自己的圣洁形象,二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三观”的形成,三是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因此,人民教师要站在对国家负责、对未来负责、对自己负责的高度,以实际行动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一是做政治坚定的表率。在事关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亮明观点、表明立场,绝不做“两面人”“老好人”,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二是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以身作则、行为示范,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握好人生方向。三是做修身立德的榜样,自觉培养和塑造健康高雅的爱好,以良好的师风影响班风、端正校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根植于自己的头脑,然后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人才。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家长,带动家庭,辐射社会。

二、以文化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具备扎实知识,充满仁爱之心,做广大学生学习知识、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新时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承文明,促进文化延续发展;教书育人,促进人才茁壮成长;弘扬科学,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新生一代的培育者,各种人才的造就者。他们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一名好老师,理所当然要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文化自信的塑造者。课堂讲坛、校园阵地,就是教师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让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浸润学生心田的舞台。在这三尺讲台上,教师不仅要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讲出道理、做出榜样,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段时间以来,在经济社会转型特别是市场化冲击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对教师的定位,包括一些教师对自身使命、职责的认识也出现了模糊,舍本逐末的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与教学业绩,挖空心思在提升考试成绩上做文章,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人格、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有的教师目光盯在“科研”上,一门心思弄项目、拿经费、评职称,忽略了自身的德行修养,忽视了向学生传授做人之道。职责上的模糊和错位,反映到学生成长上,就出现了“有学问、没文化,会打拼、缺素养”的现象,这必须引起高度

关注。

1.人民教师要扎实治学,既博又专,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成为新时代教育专家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力量的化身,负有传承历史、开启未来的神圣使命。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教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人民教师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既要坚持学术自由,又要坚持学术规范。缺少了学术规范,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人民教师要想成为教育行家甚至教育专家,首先要做到学无止境。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时刻保持知识恐慌、能力恐慌的危机感,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用自己的知识学问、思想智慧和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其次,注重教育研究。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教育教学问题当课题,把教学研究当作一种学习、引领,不断解决课程实施、课堂教学、课改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总结反思、梳理提炼,多出成果。最后,坚持聚焦课堂。课堂是提高质量的主阵地,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成功教育在课堂、个人价值在课堂”的教育理念,把功夫用在课前,充分备课;把精力用在课内,把成效用在课外,全身心聚焦课堂,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施教,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治学

本领 。

2.人民教师要胸怀仁爱之心,尊重学生,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时代要求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用“四有”标准定义了“好老师”,其中“有仁爱之心”就是一条明确要求。他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享受成功的喜悦。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塑造人心灵和灵魂的伟大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以师生相互信赖为基

础的。

新时代要求教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教师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个人在人生各阶段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教师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帮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新时代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创新教育能力。习近平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好老师的责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实现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師必须构建教师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功。我们处在信息时代,人们学习的时间将由原来的学校教育延伸至人的一生,学习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广泛深入和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为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人民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面对新时代,广大教师要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1.国家督学,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中国教师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孙建辉

zgjssjh@126.com

猜你喜欢

时代老师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