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书法的抒情功能

2018-09-27李子娴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4期

李子娴

摘要:以王羲之代表作《丧乱帖》为例,结合“情性”和“哀乐”两个方面阐述书法的抒情功能,从用笔、结字、墨色、章法上逐步分析《丧乱帖》的创作手法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丧乱帖;情性;哀乐;抒情功能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006-01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书法不仅仅是文人墨客写诗填词、回答试卷的实用工具,更是个人抒发胸臆的绝佳途径。在书法作品中,可以体悟书家的情感表达与思想展示,领略书法的线条之美、变化之美、想象之美。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是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话,这是孙过庭对书法情感表达的认识,也恰恰说明了影响书法情感表达有两个方面:情性和哀乐。

情性大体可以理解为是书家的性格,哀乐则是指书家在某次创作过程中的情感。

情性是恒定的,是个人书风形成的基础,不易变化;哀乐是即时的,每次创作过程都有不同的心境,是不可复制的。每一幅书法作品一定都会受到书家情性和书写时心情的影响。“情性”和“哀乐”通过书家的书写展现于纸上,这便是书法的抒情功能。

《丧乱帖》是王羲之尺牍作品之一,是其书风的代表作。该尺牍写于王羲之得知祖坟再迁之后,悲痛之情通过自然的书写展现在字里行间。

本文就通过对《丧乱帖》笔法结构等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探寻王羲之是如何体现其“情性”和“哀乐”。

用笔技巧和结字技巧对于书家来说是通过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较少受即时书写心情的影响,能重点体现书家的“情性”。一幅作品中的章法和墨色变化则较多受即时心情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书家的“哀乐”。

王羲之身处富有艺术精神的东晋王朝,出身于名门望族,社会家庭等环境使他潇洒脱俗、风度翩翩,有着士人风度,性格也较为内秀。

另一方面,王羲之少时得法卫夫人,后师从王虞得诸体法,之后师法钟繇和张芝。这都使得王羲之在笔法和结构上呈现一种中和之美,俊秀中见沉稳,厚重却又清美。

王羲之用笔以方为主,提按顿挫较为明显,呈现方峻严整之态。在结体上,王书因善用方笔令转折处多呈内撅状,字形多中宫紧收且内紧外松,有种流动的畅快感。

在《丧乱帖》中,用笔和结构整体体现了王书的特点,沉稳却不失活泼,结字浑然天成,顿挫节奏强烈。这体现了“情性”的表达。相比于其他尺牍,《丧乱帖》整体行笔较快,用笔更为迅疾直露。

第一行全为行书,整体压笔书写少提按,字态最为平稳且字字独立,可见这时书写较慢较为谨慎,第二行开始逐渐轻松,细笔画变多,到第四行结尾加入草书再到最后两行全为草书且整体节奏变轻,说明王羲之在书写时速度不断加快,感情的流露越来越明显。这从一方面体现了“哀乐”的表达。

在《丧乱帖》中,章法和墨色的变化更能从“哀乐”的角度体现王羲之书写时心情的变化。

第一行中,字字独立,八个字错落有致,在一条中轴线内并无明显摆动,墨色较黑少变化,说明在刚开始书写时,王羲之内心的悲痛之情还未全部激发出来;

二三行除“离”字之外,整体基调较轻,“先墓再离茶毒,追惟酷甚,号慕推绝”,这两行字与字之间没有像第一行一样字字独立,而是或左或右来回摆动,墨色的使用较为轻淡,不难看出此时王羲之在表达祖坟被迁时的内心纠缠。

到第四行,“痛贯心肝”四个字突然压笔且加重墨色,也有了墨色变化,“痛贯”二字字势收紧,一气呵成,“肝”字加重,紧接着“痛”字字势完全放开,给人以压迫之感。“痛当奈何”渐渐收紧,无奈之情显露。激动、痛苦、无奈之情在短短一行八个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极为精彩。

后四行書写速度明显越来越快,草书用字量增加,提按更加明显,节奏也更明显。墨色上,枯笔增加,粗细对比强烈,直到最后“羲之顿首顿首”,枯笔收笔,所有感情终于表达出来。

综上所观,《丧乱》一帖集悲愤之情泄发纸上,充分体现了书家在感情激昂时候的不禁之情,笔笔扎实,行行饱满,一字一句皆能体现当时之心情。

这也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不单言语实物,更是抒情性的重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