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耳道成形术治疗复发性外耳道胆脂瘤8例的疗效分析

2018-09-27刘及江汪祖益何兴波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胆脂瘤耳道外耳道

刘及江 汪祖益 何兴波

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EACC)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外耳道皮肤脱屑、胆固醇结晶堆积、上皮包裹所形成的囊状团块堵塞外耳道引起的外耳道疾病。EACC 发病率较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中老年人多见[1],多单侧发病,占耳科门诊新就诊人数的1‰~7.1‰[2],年发病率为(0.15~0.3)/10万[3]。本文总结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例复发性E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探讨外耳道成形术对于复发性EACC的疗效,以期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例复发性EACC,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12~77岁,平均47岁;左耳5例、右耳3例。8例复发性EACC中初次误诊为耵聍栓塞并于门诊行耵聍取出术5例,后经病理诊断为EACC,其余3例为初次手术为耳内镜下胆脂瘤取出术,术后6个月~3年复发。按Kaneda等[4]的分期,1期2例、2期6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耳内镜及颞骨CT检查。1期CT表现:外耳道软组织影,外耳道骨质受累;2期CT表现:外耳道软组织影,外耳道壁骨质部分缺损。

1.2 方法 8耳均在全身麻醉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沿耳后沟弧形切口,分离外耳道棘,暴露骨性外耳道,切开外耳道皮肤或自破坏皮肤处进入耳道。术中可见外耳道内胆脂瘤样物堵塞,耳道肿胀伴肉芽增生,形成“里大外小”的耳道。耳道骨性段骨质向周围膨大样破坏,骨缺损边缘光滑,局部可见呈虫蚀样破坏腐骨,胆脂瘤上皮长入,以耳道后壁、下壁及骨性鼓环破坏最明显,部分可见耳道上壁、前壁破坏,耳道皮肤可有破坏,鼓膜受压呈不同程度内陷。

显微镜下沿外耳道小心钝性分离皮肤,需尽量保留正常皮肤减少骨质裸露。在直视下彻底清理耳道肉芽及胆脂瘤上皮,金刚砂钻头打磨骨性外耳道,尤其是后壁、下壁及外侧段,合并前壁深部骨性突出者需一并磨除。骨质缺损及腐骨处磨除腐骨至正常骨组织,并使之与周围正常骨质平滑相接。软骨段合并狭窄者同期行耳甲成形术扩大耳道口。将耳道充分扩大消除“里大外小”的状态,建立一个尽量光滑、平直的耳道,改善术后通气引流。需注意磨除骨质时若与乳突气房相通,可取耳郭软骨封闭气房避免术后形成内陷袋。在处理骨性鼓环周围时需注意保护可能裸露的鼓索神经。复位耳道皮肤,取颞肌筋膜覆盖骨质裸露处,缺损较大时采取耳后游离皮瓣植皮。术后外耳道填塞抗生素纱条2周,并嘱患者定期随访。遇有肉芽生长可及时清理并用蘸有地塞米松的膨胀海绵压迫外耳道1周,避免再次狭窄直至成形外耳道完全上皮化。

2 结果

8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耳闷(75%,6/8)、耳痛(62.5%,5/8)、听力下降及耳鸣(50%,4/8)、耳溢液(25%,2/8)(表1)。术后无耳闷、耳痛及耳溢液,听力下降明显好转(表2),3例患者耳鸣症状消失。

表1 8例复发性EACC的临床表现(n)

表2 4例患者术前、术后平均听阈改变(dB)

术中见8耳病变均局限于外耳道,局部可见灰白色上皮样物堵塞。术后所有患者病变组织经病理学检查符合胆脂瘤样改变。

术后第1次复查于出院后1周,拔出外耳道纱条,清理外耳道;第2次复查为术后1个月;以后每2个月复查1次,周期为1年。治愈8例(8/8,100%),术后未见复发,未见手术并发症(图1)。

图1. A.耳内镜见外耳道灰白色团块及肉芽组织,堵塞外耳道口;B.CT见左侧外耳道团块状物,骨质部分破坏;C.术后3个月见外耳道上皮化良好,外耳道宽大

3 讨论

目前,外耳道胆脂瘤病因不明,多认为与反复的外耳道刺激、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有关[4]。EACC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Dubach等[2]认为是外耳道狭窄或堵塞使上皮在外耳道滞留,角化上皮侵入外耳道皮肤形成囊状结构,进一步侵蚀骨性外耳道及邻近重要结构。故EACC手术的目的在于清除病灶,扩大外耳道,重建耳道蝶形结构,尤其是扩大外耳道口,恢复外耳道皮肤的自洁能力。这对于治愈EACC,防止复发至关重要。

外耳道胆脂瘤所形成的囊状团块内层为复层鳞状上皮,外层即基质层,为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该层受到慢性炎症的侵犯,出现特征性的胆固醇结晶沉积和巨细胞、圆形细胞浸润。EACC分期尚无统一标准,最早由Holt等[5]根据CT表现提出,但其缺陷在于对超过颞骨范围的病变未能涉及。Kaneda等[4]根据CT表现将EACC分为5期:0期,外耳道皮肤受累,骨质无破坏;1期,骨质受累;2期,外耳道骨质缺损;3期,鼓室或者乳突受累;4期,邻近结构受累。本研究采用Kaneda等[4]的分期,能较好地体现病变范围及疾病进展。

本研究认为EACC的复发与多种因素有关:①术前诊断不明,出现漏诊、误诊;②外耳道骨质中胆脂瘤未完全清除;③外耳道狭窄未彻底解除;④手术中骨质暴露过多导致术后肉芽增生引起外耳道堵塞;⑤术后随访不及时,未及时清理外耳道。刘江涛等[6]认为,耳内镜下摘除复发性EACC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本研究认为,有骨质破坏的EACC在耳内镜不能完全清除骨质中病变组织,导致少量胆脂瘤上皮遗留或者未能解除外耳道狭窄,从而引起复发。Shin等[7]认为病变局限于外耳道均应行外耳道成形术。本组研究中8耳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外耳道成形术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解除外耳道狭窄,术后未见再次复发,表明对于未侵犯乳突或内耳的复发性EACC,外耳道成形术能取得满意疗效。同时本研究术后第1周随访,拔出外耳道纱条;术后1个月第2次随访,及时发现并清理增生的肉芽,并用蘸有地塞米松的膨胀海绵压迫外耳道1周。以后每月随访1次,最大程度减少因肉芽增生而引起的复发。

我们认为外耳道成形术治疗复发性EACC具有如下优点:①彻底清除外耳道骨质中的角化物及炎症组织;②充分扩大外耳道,解除外耳道狭窄,有利于角化物的及时排除;③恢复外耳道皮肤的自洁能力;④有利于术后及时发现并处理增生的肉芽组织。Konishi等[8]认为,EACC有骨质受累者,简单的外耳道成形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8例复发性EACC均行外耳道成形术,术后随访均未见再次复发,表明外耳道成形术对于复发性EACC能获得满意疗效。术中所见和CT表现一致,本研究未发现3期及以上病例,可能与研究例数较少有关,还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

综上所述,复发性EACC病变多累及外耳道骨质,外耳道成形术治疗复发性EACC能获得满意效果。

猜你喜欢

胆脂瘤耳道外耳道
中耳流脓、头痛眩晕……警惕胆脂瘤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蚊虫入耳怎么办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基础研究进展
全方位护理干预在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耳道冲洗与硼酸滴耳液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观察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颞骨多发性胆脂瘤2例附文献复习
异物进入耳朵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我国成立耳道数据与3D打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