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教育对中学历史师提出的新要求

2018-09-26何萍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人格个性化历史

何萍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无极,其中蕴涵的个性化教育的素材是其他学科无法比的。因此,历史教育对学生优良个性的养成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当然,个性化教育实施的主体是一线历史教师,因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关键。教师教育观念能否转变,业务能力能否增强,教学机智能否提升等,都将直接关系到个性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个性化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它呼唤着一支素质优良、个性鲜明的师资队伍来承担这一教育重任,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如果说,课程是核心,教学模式是重要环节,评价体系是机制保障,那么,教师则是实施的关键:个性化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更新观念是个性化教育实施的先导。作为教师应当明确,个性化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目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面向新世纪,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理所当然应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关注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破除陈旧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五种观念的更新:(1)转变教师是主宰者、传授者,学生唯师是从的师生观,确立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咨询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是主体,师生平等的师生观;(2)转变唯升学若者是人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3)转变以分数衡量人才、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全面发展的质量观;(4)转变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确立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施教观;(5)转变仅在校学习、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学习就够一生受用的学习观,确立社会经济发展将不断提高对人才要求,只有终身学习,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观。

二、发挥教师个性

教师个性是一个教师区别于另一个教师的根本属性。它是一种特色,一种风格,是教师人格的外化。很难想象,没有个性的教师能教出个性鲜明的学生。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可从三个途径发挥其教学个性。

1.教学语言

关于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它“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教师思想情感都离不开语言,都必须借助语言的表达。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艺术。首先,教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生动形象,入木三分。讲课时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来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借用诗歌、谚语等“再现”历史情感,培养、烘托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语言形象性和吸引力;同时,注重语言的幽默感,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用“设疑”的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吸引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探索知识欲望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做到不仅能把握教学语言的内部特征规范,而且也能把握其外部特征的要求,一般说,教学语言的外特证是指语音,它包括语气、语调、语速等,就历史教师而言,如果语糊不清会影响历史知识的传授,如果语音能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吐字清晰,他所讲的历史内容就很容易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感官,引起学生思维共鸣。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明白:语气,表示了历史教师讲课时的态度和情感,它应该是肯定的、自信的;语调,表现了历史师讲课时声音的高低变化。马卡连柯说:“声调的运用之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为了嘹亮地来唱歌,漂亮地来谈吐,而是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有在学会用15至20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作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据此,历史教师在讲课时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说话的语调应有自然的高低变化,形成抑扬顿挫,以自然流露出的感情来征服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熏陶。

2.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能力。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不同个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教学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遇到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机智。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环境总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学生的个性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仔细的研究人的身心本性,研究学生及其周围环境,研究那些不经常想到的各种教育措施的历史,并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力求达到自己制定的教育目的。他还进一步指出:教师缺乏了所谓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上的好教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育机智,常常表现为历史教师敏感而及时地抓住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虽然幼稚,但是有创造倾向或智力价值的问题,作出恰如其分的肯定、引导,促进学生历史兴趣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进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比如:在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有学生发言:日本改革不和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但我认为,假如当时改革很彻底,把原本出生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曲尚诸大名和中下层武士的利益全部改革掉了,那么失去这些力量的倒幕运动及日后的维新自然是不会成功的,由此可见保留一定的封建残留势力有其合理性。教师面对学生突然冒出的思想火花,该怎么办?我想最好的方法是采取迂回战术,即不从正面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把问题留给大家,通过集体的讨论,彼此间思想的碰撞,由一个问题引发出头脑风暴般的思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也无需急于作直接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将这一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由分散引向集中,由随意引向周密,充分运用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思维意识。

3.人格魅力

人格是个体精神面貌所在,生命的品位取决于人格,而教师的人格既包含该群体应共有的普遍心理品质,又包括每位教师作为独特的个性别具的风格。前者是教师人格的基本构成,具有公共性和稳定性,后者是教师人格的独特构成,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倾向,二者构成教师鲜明与丰富的人格魅力,所谓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很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呈现,表现为一种吸引力与影响力。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承担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更应重视学生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事业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公共教育的基石”。教师高尚的人格及其力量就是一部“活材料”,这部主体的、无时无处不在的供学生阅读和品味的活的教科书,所发挥的支配作用和感召力甚至超过常见的教科书。它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更广泛、更持久、更内在的潜性教育价值。

首先,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情感的陶冶。

教师无私纯洁的关爱,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第二个影响源,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期待以及爱的要求伴随着师生课堂内外的交往而增多,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星星之火可使他们对教师形成强大的力心和归属感,并迁移为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优美情趣。而且,更进一步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相应的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其次,教师人格促使学生道德升华。

教师高尚的品行和优良的性格,对学生具有表率性和榜样性,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示范价值,其道德行为对学生构成生动的德育因素,使其能自觉意识到按教师的道德规范去校正自己的道德行为,从中提升原有的道德信念。如果教师缺乏道德人格,只是以空洞無力的道德说教,从表面上制约学生的道德行为,那就不能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对自己的行为做自我审视和反省,更不会用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并作出自我调节。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其德性可想而知,更谈不上优良个性的养成。

其三,教师人格力量促进学生意志力强化。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坚持真理和原则的果断性,以及在解决疑难问题时的自我克制、沉着耐心,必然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内心的浩然之气,并把这种对意志力的心灵体验内化为主动发展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程中表现为达到既定目标而水不放弃、锲而不舍的意志穿透力。

【参考文献】

[1] 苏甚姆林斯基. 给救师的一百条建议[M]. 天津人民版社,1981.

[2] 戴本博. 外国教育史(下)[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戴本博. 外国教育史(中)[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安徽省徽州学校)

猜你喜欢

人格个性化历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新历史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