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村落历史人文的保护和利用

2018-09-26陈昌云

神州民俗 2018年5期

[摘 要]光明新区具有900多年的历史,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韵,既有历史古建筑,又有广为流传的民间民俗与人文掌故,这些历史人文景观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建设、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如何做好古村落历史人文保护与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现状;保护和利用

2016年5月,光明新区史志办组织专业人员对光明新区公明、光明两个办事处的44个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进行了普查,历时180多天,共有500多人次参加了普查采访,他们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走访村贤乡贤,考证村落、传统民居、祠堂、庙宇、私塾,参阅村谱、族谱、村志、镇志等多种形式,共采写文字资料43万,拍摄图片500多张。内容包括自然村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村落姓氏源流、隶属关系、传统农业、历史建筑、人物掌故、非遗线索等。这些文字、图片经过专家的反复考证,通过了初审、复审、终审。文字资料翔实确凿、史料性强,是光明新区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一、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的现状分析

光明新区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现有自然村落44个,分布在6个办事处的辖区内,自然村落历史人文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历史古建筑现状。在此次光明新区自然村路历史人文普查中发现,全区现存较好的宗祠、寺庙、私塾共83处,其中宗祠56座,私塾22间,寺庙5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被光明新区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有60多处,全区现存碉楼6座,炮楼7座,均为未定保护级别。麦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距离现在已有530年,是深圳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之一,保护得较好,于1997年重修,现为区级保护文物,下村朴国陈公祠和泰宁陈公祠均为陈氏后人纪念祖先的祠堂,抗日战争时期,为东江纵队所建的东宝地区第一所抗日民主学校----东宝中学,是光明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建造时间远久,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雨侵蚀,目前建筑存在墙体驳落,瓦面受损漏水等隐患,急需进行维修。光明新区目前保护较好的民居共有39处,除了白花洞村的客家民居外均为广府民居,整体完好但存在部分破败、坍塌现状,仍有外来人员居住,卫生条件较差,亦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全区现存古井9口,4口被定为光明新区不可移动文物;古墓群一处,为麦氏古墓群,位于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碧眼社区,明清两代所建,距今约有700余年,为区级保护单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光明新区自然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财富。据普查资料数据显示,全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30余条,类别有民间文学、舞蹈、音乐、歌谣、饮食文化、节庆文化、传统民俗、小吃、手工技艺、归侨民俗等方面。其中民间文学《陈仙姑的故事》于2007年被定为深圳市首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民间舞蹈《玉律舞麒麟》《楼村濑粉》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节日庆典的醒狮表演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主要传统文化,活跃了当地节庆文化气氛。“公明腊肠”“公明烧鹅”“公明烧猪”“红烧乳鸽”“越南肠粉”等传统小吃是光明新区目前较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地方珍品,“添丁食姜醋”“醒狮迎亲”等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广为流传。由于光明新区未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能力和相应的管理架构,加上重视力度不够,困扰了非物质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如《陈仙姑的故事》已具备了申报省级保护名录的条件,但至今仍为市级名录,其他本该申报区、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也没有申报,留下了不足之处。

(三)旅游文化现状。光明新区目前的旅游景点较为丰富,其中有白花洞的碉楼,新湖办事处的元代古密址,玉塘办事处的温泉、长丰庵。还有一部分新建的文化公园、文化广场。这些旅游景观周边的环境较差,被现代建筑所掩盖,不易被人发现,文化公园、广场设施简陋,文化内涵欠缺。玉律温泉,楼村古窑址没有真正开发利用,发挥不了应有的文化价值。

二、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的保护与利用

光明新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积淀厚重,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城市发展建设不可多得物质与精神财富。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积累的城市、乡村,是苍白乏力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在深圳市城市化发展,光明新区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或许会发生自然村落历史人文被破坏损毁的现象。为做好自然村历史人文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发挥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作者提出以下的思路。

(一)切实做好新区历史人文的保护工作。新区各办事处要高度重视,把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与新区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結合起来打造光明新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的保护与管理平台,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做好持续可行的发展规划,文物与非遗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保护经费,抓紧时间健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档案,不定期对办事处辖区的历史人文进行检查跟踪。预防消失和损毁。

(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切实做好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我们都知道,一座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是苍白无力的,是缺少持续发展后座力的。光明新区现存历史古建筑83处,但目前仅有6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明显不足,不利于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1.建议新区文化(文物)部门联合办事处公共事业办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的逐级申报工作,尽快完善光明历史文物保护与开发制度,切实做好文物管理工作,决不能停留于现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公明旧圩是光明新区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是公明区、公明镇政府的所在地,是公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的中心与历史见证物。公明旧圩于2004年被定于区级文物保护点。由于该保护点缺少修楫保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给属地管理单位造成较大的压力。加之该文物保护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些干部、市民群众建议取消该文物保护点,由土地开发商进行更新改造。公明旧圩几经周折,虽然保护下来了,但要想发挥该文物保护点的价值,本文建议通过这次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的机会,由市、区两级文物管理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修复、与开发利用方案,恢复公明旧圩的历史原貌,并将其打造成光明新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欣赏价值的文化景点。

2.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续开展传承活动。光明新区目前仅有民间文学。《陈仙姑的故事》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有2个区级保护名录,与相邻的区相比,存在不足,落后了许多。

3.新区要想办法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对辖区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逐级申报,尤其是传统醒狮,民间饮食文化、习俗等线索,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普系明确,申报通过的几率较大。

(三)做好传统美食的开发利用,提升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光明新区饮食文化有上100年的历史,其中腊肠,烧鹅,乳鸽等地方品牌享誉新区内外。新区主管饮食的部门(协会),强强联合,扭成一股绳,将美食品牌做强做大,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打造光明新区精品饮食文化。

结语

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光明新区城市品质提升建设的重要的文化内涵,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给予传承与保护,并在保护中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柳珍.深圳市光明新区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公明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2);

[2]叶少荣.深圳公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汇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1)。

作者简介:陈昌云(1959--),男,馆员,现任职光明新区玉塘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