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49例皮肤浅部真菌病病种及致病病原菌分析

2018-09-26沈颂科张书梅周文明

安徽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真菌病足癣病原菌

沈颂科 张书梅 周文明

皮肤浅部真菌病作为皮肤病的一大类,临床多见[1],是指局限于皮肤角质层、毛发、甲板的真菌感染,常见的临床类型有足癣、头癣及甲真菌病等,其主要致病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针对不同致病真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因此,明确菌种构成对指导临床诊疗意义重大。为了解浅部真菌病发病种类、菌种构成及流行病学特点,本研究对149例浅部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真菌镜检、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并分析其致病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确诊为皮肤浅部真菌病的患者149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85例,年龄1~84 岁,平均(33.44±19.83)岁。诊断标准为具有甲损毁、趾间糜烂、断发等典型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且皮损真菌培养阳性。

1.2 真菌取材及直接镜检 在患者皮损部位直接刮取皮屑、甲屑及毛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加入10% 氢氧化钾溶液后覆盖玻片,置于酒精灯上轻微加热,分别在低倍镜(10×10)及高倍镜(10×40)下观察,若发现菌丝和/或孢子即判断为真菌镜检阳性。

1.3 真菌培养及鉴定 采用改良沙堡斜面培养基,使用25 mg氯霉素,250 mg放线菌酮,10 g琼脂,20 g葡萄糖,5 g蛋白胨于500 mL蒸馏水中进行热溶解,灭菌后分装成斜面培养管备用。标本接种后置于27℃恒温箱培养,深部真菌则加用37℃恒温箱培养,培养时间为1~4周,期间每周观察3次菌落生长情况。若观察到真菌生长,则根据其菌落形态、颜色变化,及镜下形态特征判定结果。若超过4周仍未发现真菌生长,判定为阴性。

2 结果

2.1 真菌镜检阳性率 培养出真菌的149例患者中,镜检直接查出菌丝和/或孢子的患者共计85例,镜检阳性率为57.05%。

2.2 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菌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 所有患者中,甲真菌病86例(57.72%)、足癣35例(23.49%)、头癣21例(14.09%)、面癣及花斑癣等其他浅部真菌病7例(4.70%)。培养出的致病菌中,皮肤癣菌共125例(83.89%);其次为酵母菌,共21例(14.09%)。皮肤癣菌属中,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共86例(57.72%)。酵母菌属中,白念珠菌13例,占8.72%。见表1。

表1 149例皮肤浅部真菌病临床类型及病原菌分布情况

2.3 性别与浅部真菌病病种及病原菌的关系 纳入的14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35.53±22.23)岁,女患者性平均年龄为(31.86±17.79)岁,不同性别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甲真菌病患者(65.88%)的比例高于男性(46.88%),男性足癣患者(32.81%)的比例高于女性(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皮肤癣菌感染率、酵母菌感染率分别为87.50%和9.38%,女性患者皮肤癣菌感染率、酵母菌感染率分别为81.18%和17.56%,不同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不同性别患者皮肤浅部真菌病主要临床类型比较[例(%)]

表3 不同性别患者皮肤浅部真菌病主要致病病原菌比较[例(%)]

2.4 患者年龄与浅部真菌病病种及其病原菌的关系 将患者按年龄(每10岁为1组)进行分组,分为:0~10岁组(25例)、11~20岁组(16例)、21~30岁组(36例)、31~40岁组(21例)、41~50岁组(24例)、51~60岁组(11例)及61岁以上组(16例)。在0~10岁组中,头癣发生率为83.33%,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在40~50岁年龄组中,足癣的发生率最高(52.17%)。在其他各组中,甲真菌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浅部真菌病。皮肤癣菌感染在0~10岁组中所占比例最高(92.00%),酵母菌感染比例在61岁以上老年患者组中最高(25.00%)。

2.5 季节与浅部真菌病病种及病原菌的关系 149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温暖季节(5~10月)组与寒冷季节组(11~次年4月),温暖季节组84例,寒冷季节组65例。温暖季节组的足癣患者发生率为74.29%,寒冷季节组的发生率为2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

表4 不同季节患者皮肤浅部真菌病主要临床类型比较[例(%)]

表5 不同季节患者皮肤浅部真菌病主要致病病原菌比较[例(%)]

3 讨论

浅部真菌病是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患病率为20.00%~25.00%[2]。不同的地域、气候、人群特点、社会经济与医疗水平等都会对浅部真菌病的病种及病原菌分布产生影响。了解浅部真菌病病种及致病菌的分布特点,有助于疾病的准确诊断和防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皮肤癣菌是皮肤浅部真菌病的首要致病菌,而在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所占比例最高,与国内研究[1,3-7]结果较为一致。甲真菌病和足癣的主要致病菌是红色毛癣菌,而头癣的主要致病菌为须毛癣菌。尚盼盼等[8]对山东省的头癣患者进行分析,致病率最高的同为须毛癣菌。须毛癣菌为亲动物性真菌,提示头癣的发生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

在纳入研究的所有149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构成比为1.3∶1,与国内研究[9]结果一致。然而也有研究[10-11]显示,男性浅部真菌病患者多于女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量偏小造成的数据偏倚有关。男性足癣患者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体力活动相对更多有关,其足部排汗增加,使局部皮肤pH值呈中性或偏碱性,有利于真菌感染。女性甲真菌病患者多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女性对其外在形象及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因而就诊人数较多。

甲真菌病和足癣感染以中青年(21~50岁)为主,与国内研究[1,12]结果一致,可能与中青年生理功能旺盛和卫生习惯不良等有关,同时,本年龄段的患者因工作或家务原因接触致病原机会较多,也可导致发病率上升。头癣的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的儿童。在许多国家及我国大部分地区,头癣都是最常见的儿童浅部真菌病[13],这可能与儿童卫生意识较差以及易接触真菌传染源有关。此外,儿童期皮脂腺发育不完全,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分泌不足,不能有效抑制真菌生长。酵母菌感染多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因此,其更容易感染61岁以上的老年人。

本研究显示足癣与季节有明显相关性,表明温暖潮湿的气候可增加足部真菌感染概率。头癣及甲真菌病的发生率与季节差异无关,这与韦冠京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如前所述,头癣多与个人生活习惯及生理状态有关。而甲真菌病常见诱因包括手足癣、甲外伤、卫生状况不佳、伴有其他内脏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同时,甲真菌病的发生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季节并不是其主要的发病诱因。

真菌镜检是临床上常用的浅部真菌病筛查方法。在本研究中,真菌镜检阳性率为57.05%,与张敏[9]研究的结果较为接近,表明镜检存在局限性。虽然其操作简单便捷,但仅依据真菌镜检结果来指导临床实践,将有大量患者被漏诊误诊,这也说明了真菌培养在诊断浅部真菌病中的重要性。

部分浅部真菌病患者由于主观意愿及经济状况等原因,未能行真菌实验室检查。因此纳入本研究分析的样本总量偏少,可能对分析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培养过程中偶见着色芽生菌等深部真菌,考虑污染所致,在以后的工作中需加以改进。皮肤浅部真菌病病种及病原菌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环境等情况下有所不同,通过了解以上特点将有助于临床诊疗。

猜你喜欢

真菌病足癣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某部新兵足癣发病情况调查及防治措施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植物免疫系统“合作”御敌
夏季“脚气重”,用醋泡真的有用吗?
PCR技术在使用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中检测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上颌窦潴留冲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临床观察
根治足癣 治鞋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