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之门

2018-09-25鞠志杰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文友现代人典故

鞠志杰

几天前,几个文友在群里聊天时突然说起一个典故,谁也想不起来出自哪,不得已只好求助“度娘”。其实,每个人都会出现这种状况,毕竟人脑不是电脑,可以把储存的东西随时调取出来。

但是,记忆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写作时是否顺畅。那些妙笔生花动不动就引经据典的写者,多是博闻强记见多识广之人。基于此,文坛上便有了散文家和小说家之分:擅长写散文的人记忆力强,逻辑思维缜密,文章铺排得好;而擅长写小说的人,记忆力则相对较差,但想象力强,故事编得好。两方面兼而有之的文人十分难得,多是写作圈里的精英。

现代人工作学习时更注重发挥创造性思维,需要资料时,上网一查即可,想必这也是现代人健忘的原因之一。一次,一位年近六十的老編辑对我等年轻人说,太依赖现代化的东西不是什么好事,建议你们多看一看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至少要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装进脑袋里,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更精练。语毕,从容不迫地背了一遍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从头到尾一字不差,且无半点停顿,令我等汗颜。

然而,如果当初没背下来,现在再回过头去背,显然有点不现实。记忆之门上了把时代之锁,人们已经习惯用鼠标去开启。前不久,某百万加公众号主编讲述了自己写文章的过程:每篇文章光查阅资料就需要数天,差不多看了五十多万字,最后写出三四千字。那么多名人逸事,历史典故,光找目录和摘要就够让人头痛的了,还得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东西,条分缕析,纵横捭阖,化烦琐于素简,才能巧妙地编排成一篇美文,这怎能不令人赞叹!显而易见,光靠记忆力无法完成,还需要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指导。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有一个回答非常贴切绝妙:“当我还是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读书对人的改变也是如此。”

记不住书中的内容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记下很多却不会用才丢人,如此记住不如不记。读书的目的不是把它背下来,而是领会其中的精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胸中有丘壑,腹中有乾坤”。

猜你喜欢

文友现代人典故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平南采风暨平南文友会大安分会成立
“文学群”里乐夕阳
“低头一族”制造车祸,婚姻交易引发无辜杀戮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