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社会办医的春天更近了

2018-09-23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16期
关键词:办医淡化公立医院

紧扣社会办医痛点发力,在移走“拦路虎”的同时,似乎也放松了规划的“紧箍咒”。

7月24日,上海出台《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又称“健康服务业50条”),其中,对社会办医着墨颇多,且紧扣人才、审批、用地、税收等痛点。

作为我国重要的医疗服务高地,上海此次文件具体有哪些突破?这些突破意味着什么?会引发哪些连锁反应?监管重担如何落地?《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访了专家。

直击痛点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层面利好下,社会办医呈现爆发趋势,但数量大、体量小、服务量不足的现状,也是社会办医须直面的问题。对于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多场医疗论坛上,不少专家的共识是,与人才瓶颈、审批流程繁琐、医疗用地限制、税收高、医疗设施配置不足、医保准入难等有着不言而喻的关系。

此次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可谓直击要点、哪痛打哪。

据文件获悉,放宽门槛,先行放开100张床位及以上的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全科诊所和中医诊所规划限制;放宽科目设置,将诊所诊疗科目设置从1个扩大到4个。淡化等级设置,采用医疗技术备案制度,淡化医疗机构的等级要求,重点审核医师执业资质和能力,强调根据医生的职业水平而不是等级。向冗长审批程序开刀,主张探索建立市区、部门间审批快捷通道,等等。

备受业界关注的是,将今年1月17日,在上海浦东新区试点的“取消社会办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核发等审批”,向上海全市推广。

而在民营医疗普遍存在的人才短板上,放松从业限制,支持注册全科医生自主执业开办全科医生诊所,并实行备案制;研究多点执业共享机制,释放医生生产力。同时准予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中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用地也有了明示,如对于营利性医疗机构项目使用医疗用地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对于存量产业用地,可通过转型开发、节余土地分割转让、政府收储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

税收政策方面,健康服务企业享受到了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政策优惠,将原本上缴25%企业所得税降为15%。此后,在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就诊的患者,基本医疗服务的费用也可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收费标准予以结算报销。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紧扣社会办医痛点发力,进一步移走了社会办医的“拦路虎”。

意味着什么

近年来,上海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城市基因,立足于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及核心竞争力。此次“健康服务业50条”,更是站在上海区域规划角度,聚焦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三大领域。

文件表达很明确,“在健康医疗方面,鼓励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办医品牌”,主要为构建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高品质健康医疗服务业体系“添砖加瓦”。

站在行业的角度,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放宽门槛、淡化等级设置,取消乙类设备的审批,意味着淡化卫生规划对民营医疗机构的限制。他隐约洞察到,未来区域卫生规划可能进一步淡化,从慢慢减少对民营医疗限制,到最后完全不约束。最后,形成“公立医院由政府兜底,更多的是负责保基本;民营医院根据市场化发展”的格局。

图1 2016-2017年全国民营医院发展趋势

“卫生规划淡化,放宽设备,可能会影响到不同医院的布局。”庄一强分析说,采购设备往往根据不同社区、不同人口有明确要求。与社会办医取消乙类设备审批相比,公立医院呈现一种收紧状态,如此一来,可能顶级公立医院拥有设备,二流三流的公立医院可能买不到乙类设备;而顶级非公医院可以买到乙类设备,发展会比二流公立医院强。

“将来医院形成像三明治一样的结构,第一方阵是顶级公立医院,第二方阵是顶级非公,第三方阵是二流公立,第四方阵是二流非公。”庄一强预测将来不同医院排序。

站在社会角度,庄一强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或将刺激内地医疗需求,最后将连环式刺激我国商业医疗保险,药品、设备、器械、耗材等医疗物资,以及社会资本办医的进一步发展。

他分析称,贸易战导致出口下降,而拉动经济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内需)中,出口受阻;由于大型投资项目接近饱和,靠投资拉动有限,故而,拉动内需是最后一条路。

而高消费、奢饰品、旅游等内需,由于经济前景不明朗,此类需求将下滑。只能着手民生中的基本保障,如医疗、教育、养老等内需中的“刚需”。而医疗覆盖所有人群,且目前医疗供给侧并不能完全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再加上,亚健康、心理咨询、健康管理等关口前移,以及康复、慢病管理、医养结合、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延伸,因此,在所有内需中,医疗是最迫切的内需,社会资本办医自然会受到刺激。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网

下一步重在监管

毫无疑问,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开,社会办医将出现一个井喷期,不少业界专家担忧会出现无序扩张和恶意竞争。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服务指数研究所所长曹健指出,目前,不少社会办医发展定位不清晰,若放开后,可能会“看什么挣钱做什么”,出现扎堆办某几个专科医院的现象,这无疑会带来无序的竞争。若淡化了区域卫生规划,可能会出现盲目扩大民营医院规模,脱离当地实际的情况,成为政绩工程。

他还从民营医院角度分析,目前,人才缺口是主要短板,且难以短期弥补。若脱离了行业本身的规律,盲目鼓励社会办医,犹如拔苗助长。

那么,如何避免无序扩张和恶意竞争?

“宽松进入,严加监管。”庄一强称,如此才能在扩总体增量的同时,提升医疗质量。

此次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文件也提出,实施最严监管,表示将通过“制度+科技”,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健康服务全过程监管体系,同时,依法惩戒。

在曹健看来,一直以来,我国卫生监管以国办文件为重,多停留在框架和方向上面,缺少具体细节。而随着社会办医的增多,监管压力也越来越大,然而,监管人员不足是问题所在。“若延续传统监管方式自然不可行,未来可能会催生出更多监管模式。”

在此次文件中,上海也注意到了卫生监管队伍的现状。据文件介绍,到2020年,上海市每万常住人口的卫生监督员数量要达到0.75名,并相应增加卫生监督行政执法车辆等装备。同时,重点抓实抓好责任心、专业素养两大关键,为监管人员“提能”。

猜你喜欢

办医淡化公立医院
提升下垂的嘴角 淡化法令纹
社会办医大有可为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社会办医依旧热衷“高大上”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
多元办医 还要松绑
离开公立医院这一年
社会办医 迈向春天的路上
海水淡化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