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研学旅行发展下的专业人才需求

2018-09-22杨海霞

科技风 2018年27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人才需求发展

摘 要: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的主体是中小学生、客体是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组织者主要是学校。在研学旅行大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跨界合作,培养既懂教育又懂旅游的研学旅行线路研发人员、操作人员和接待人员。

关键词:研学旅行;发展;人才需求

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底,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多个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陆续出台。由此可见,“研学旅行”在国内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市场前景广阔。本从研学旅行的要素进行分析,指出研学旅行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并提出满足人才需求的几点思考。

一、研学旅行概述

(一)研学旅行的定义

什么是研学旅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4年3月4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解释是:“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由学校组织安排,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旅游局2016年12月19日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对研学旅行的定义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

(二)研学旅行的要素分析

(1)研学旅行的主体。中小学生是参加研学旅行的主体,截止2016年,中小学生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根据2017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小学阶段在校生1.42亿人,初中阶段在校生4329.37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3970.06万人。[1]

(2)研学旅行的客体。研学旅行的开展必须依托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相关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目的地进行了研究,笔者比较认同陈瑞华的观点。研学旅游目的地可以分为以下类型:休闲农场;动、植物园;主题乐园;遗址遗迹;名胜风景区;野外探索;社会教育机构;交通部门;公共事业单位;私人企业;政府机关。[2]

(3)研学旅行的组织。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中规定,研学旅行的组织者是学校。小学阶段的研学内容以乡土乡情为主,活动范围在省内市内,时间在2天1夜;初中阶段的研学内容以县情市情为主,活动范围在省内和周边省份为主,时间在3天2夜;高中阶段的研学内容以省情国情为主,活动范围在境内,有条件的适当组织开展出境研学活动,时间在4天3夜。

二、研学旅行发展下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研学旅行的组织者为学校,但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旅行”和“研学”的叠加,需要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多方资源的协调。

对于长期以来专注于校内教育的学校而言,需要遴选活动主题、统筹校外的农场、动植物园、主题乐园、遗址遗迹、名胜风景区等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必然牵扯诸多人力物力。而且,对于基础教育的学校,往往缺乏有旅游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和教师,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紧绷着的一根弦,在组织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学校需要承担重大的安全责任。

据笔者了解,目前各大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现在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主要依托校外的实践基地或者与当地的旅行社合作,从而节省校内资源、规避组织风险。然而,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任,与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春秋游有着不同的特点,旅游企业按照传统思维组织的旅游活动很难达成培养中小学生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

所以,在研学旅行大发展的今天,迫切需要跨界合作,培养既懂教育又懂旅游的专业人才。

三、对研学旅行发展下满足专业人才需求的几点思考

(一)研学旅行线路研发人员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的必修课程,是一门校内教学需要和校外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根本宗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活動,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主动作为,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作为研学旅行组织者的学校需要结合研学旅行主体的年龄特点、所在地区的办学定位以及素质教育的不同需求,结合当地研学旅行资源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学校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计划。

就目前学校缺乏旅游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的现状,笔者建议由政府进行协调,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与旅游、文化、交通等主管部门开展跨界合作,成立“研学旅行产品研发中心”,组织学校教育工作者、旅游等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共同研发、编制《研学旅行指导手册》,结合本地区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的特点,为本地区中小学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提供指导性意见。

(二)研学旅行线路操作人员

就春秋游而言,学校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向旅游汽车公司租赁旅游大巴前往休闲农场、动植物园、主题乐园、名胜风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自行参观游览;另一种是直接交给旅行社组织,由旅行社全权负责,安排学校老师辅助。但研学旅行作为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注重研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体验,以上两种组织形式显然不能够满足研学旅行的发展要求。

笔者建议,动植物园、主题乐园、名胜风景区、文博场馆等单位充分发掘自身资源的教育意义,与本地区学校开展通力合作,成立研学旅行基地。结合《研学旅行指导手册》,学校和研学旅行基地之间建立沟通渠道,互为培训,使双方都拥有一支会操作研学旅行线路产品的骨干人员。

此外,旅行社是一个中介机构,它联系着研学旅行的学校和旅游目的地。旅行社业务具有综合性,与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点的关系紧密,且操作线路具备一定的专业性,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研学旅行产品操作的主要力量。旅行社今后要成立专门服务于研学旅行的部门,培养专业操作人员,使之具有为学校定制研学旅游线路的能力。

(三)研学旅行接待人员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与之接触最多的就是提供讲解服务、生活服务的导游人员。然而研学旅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线路具有教育性、文化性和专业性,普通导游提供的服务很难满足需要。这必须培养出一批专职的研学旅行接待队伍,提供符合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能够实现研学旅行目的服务,从而适应研学旅行的发展需要。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指出,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设置一名研学导师,研学导师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在带队老师、辅导员等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提供研学旅行教育服务。从工作内容来看,研学导师是一个综合体、全能型的职业。他应当具备导游的应变能力,拓展培训老师的控场能力,教师的授课能力以及将产品设计做成课程的能力。此外,研学导师应当具有教育的基本素养和情怀、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特点、身体素质等必要的品质。

目前,研学旅行导师作为旅游行业中的一类新兴职业,市场需求量大、职业要求高。随着研学旅行逐渐进入标准化的时代,开展研學旅行的中小学对于研学旅行的产品和操作会提出更高的服务要求与服务标准,研学导师培养势在必行。笔者建议,旅行社、动植物园、主题乐园、名胜风景区、文博场馆等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尽快适应市场和中小学需要,培养出一批既会旅游、又会教育的研学旅行导师队伍。旅游大、中专院校等旅游教育机构应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在旅游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增加研学旅行导师的培养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陈瑞华.运用模糊分析层级程序法(FAHP)于校外教学地点选择因素之研究[D].国立太东大学,2010.

[3]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19(3).

[4]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2016-12-19.

作者简介:杨海霞(1981-),女,江苏南通人,本科,中学一级,旅行社方向。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人才需求发展
数读
AI需求集中于一线城市,七成从业者月薪过万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区域发展篇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文秘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