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调查研究

2018-09-22廖月嫦邱彦祯汪小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成员居民样本

廖月嫦,邱彦祯,汪小炎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1986年,麦克米伦提出了社区意识的定义,社区意识是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是属于社区和社区的其他成员的感知重要的关系,是通过集体的奉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总的信念。麦克米兰和查韦斯总结:“社区意识的经验确实存在,并在人类生活中起着作用”。费孝通是最早研究社区意识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社区意识是一个社区对自己生活的感觉;陈校归纳了四种理论取向,即个体居民的人口学特征、社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个人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特征以及整个社会背景,将影响居民的社区意识。高鉴国将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力和社区满意度作为社区意识的四个基本特质,其四个基本特征的划分与麦克米伦提出社区意识四要素的社区成员(会员资格),影响的资格(影响),整合和满足需求(整合和满足需求),并共享情感连接(情感联结)是形成对照的。社区意识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和关键,而社区是城市文明展现的窗口,社区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城市文明的进步,本文将从四方面来研究社区意识。

一、研究设计

笔者实证调研了杭州市临安区Z社区意识现状,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文献法。在研究了大量文献,掌握了社区意识的理论基础,并加以总结的基础上,本次调研随机在Z社区共发放了100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97%。在设计问卷时参考了美国学者在1978年就设计的包含40个条目的社区意识量表(Sense ofCommunityScale,简称SCS)并结合调研对象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些问题来有效测量其社区意识。

二、研究结果

(一)Z社区基本数据样本

样本中选择“66岁以上”的比例为30.9%。Z社区是个老年社区,临安区的浙江农林大学建校时间是1958年,老一批的教师职工退休下来就安排在该社区,也是典型的“单位制”社区改造过来。从性别来看,样本中男女样本的比例相当。样本中81.4%会选择“本地”,无论是老人还是中年人在“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影响下,还是选择回乡居住,但是临安区靠近安徽、山东等外出人口大省,所以有部分外地人,但因老年社区人口流动性小,住户比较固定,所以外地人比例较低。从婚姻状态来看,样本中有超过七成的样本为“已婚,并且有了孩子”。从月均收入分布上,大部分样本为“3000元到4500元”,比例是27.8%。样本中30.9%会选择“离退休人员”。老年社区,受访者表示80岁以上的不在少数,有的甚至达到90岁高龄。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样本中“大专以上”相对较多,比例为41.2%。居住年限分布来看,样本大部分为“五年以上”,共有52个,占比为53.6%。在发放问卷过程中,部分受访者表示居住过二三十年从未离开(见表1)

(二)Z社区意识现状

1.社区满意

社区满意则是以社区评估为内涵的情感形态,其中重要的客观因素包括社区规模和类型、住房质量和所有权、邻里的物质条件等。在看待社区的公共环境卫生和绿化中,超过五成样本选择“一般,住得还行”,Z社区建筑停留在三四十年前,较为陈旧。路面坑坑洼洼,下雨天积水严重;室内墙面脱落,多年未装修,也受拆迁影响,居民不想出钱;受访者还表示,晚间上下楼梯间没有路灯,老人十分不便而且很危险;在社区内种植蔬菜,也严重影响到居民生活的环境。满意,住得很舒服样本的比例是35.1%,该社区绿化面积较大,到处可见绿树成荫,但是外来车辆的随意进入停放,不仅占用了社区空间,而且很多树木也惨遭破坏。样本中有60.8%为“满意,反映的问题都得到解决”,说明居委会的工作得到居民的认可,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从没见过居委会工作人员,树木倒塌、井堋倒塌了,几周的时间都没有得到处理,冬天,水管崩裂,高楼居民供水不足,只能到楼下的水井打水。对于社区服务设施、便民服务来讲,“认可,基本满足我的需求”占比最高为61.9%,社区内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设备,单独设有浙江农林大学的退休教职工的活动室。“单位制”改造过来的社区仍保留一些传统作风,教职工退休老人大部分责任由原单位负责,与居委会的职责划分方面界线不清。

2.社区依属

社区依属是对社区的情感投入;共同的情感联系,即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重要事件和交往经历,因而产生共同的义务感和信念。所处社区对于上班上学、购买生活日用品等的便利性来讲,回答很方便的占比最高为54.6%,居民对于社区位于车站附近还是满足的。还有35.1%的样本为“一般”,临安区正处于拆迁状态,Z社区对面的商铺均已拆完,相比以前居民需要步行或者坐车1.5公里外的菜市场或者超市购物,不满情绪还是存在的。社区中绝大多数居民是关系融洽,居民与邻居互动频繁,但仍存在“对门不相识”的困境。样本大部分与居民交往愉快,共有47个,占比为48.5%,每天下午,老人们便聚在一起聊天和出门的年轻人打招呼。在“邻居搬走,您会难过吗”分布上,大部分样本中显示居民与邻居主观感情稳定,比例是42.3%。另外,彼此不熟悉样本的比例是34.0%,居民的感情交往需要进一步加强。“肯定不会,平时都不认识也不讲话,不知道邻居是谁”占5.2%,说明即使是流动性小,历史长的社区也要在居民联络感情上下功夫。

3.社区认可

社区认同涉及社区对个人的符号意义和社会价值,即社区成为个人的自我认同对象的过程和程度;成员意识,即感受到自己已成为一个成员并具有归属的权利。在访问居民对社区中发生的事情的感兴趣程度样本中有45.4%为“感兴趣,别人说我也会听”,居民关心社区的事务,在某种程度上把社区的价值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另外,“不感兴趣,没什么价值也不是什么大新闻”样本的比例是34.0%,相当多的居民仍缺乏社区意识感。社区中的荣誉和耻辱对成员看待社区的态度具有重大影响,关心报纸和电视对社区的报道分布来看,样本大部分为“不关心,不会发生什么大好事,不值得观看”,共有35个,占比为36.1%,成员意识亟待加强。关心,肯定会有机会表现自己样本的比例是33.0%。居民对于社区的荣誉感,体现了居民的社区认可感,无论是什么目的,对社区事务投入精力和时间多的人,也会产生更强的心理认同。

4.社区凝聚

社区凝聚突出集体互动;个体成员对社区的影响和社区对成员的影响。即意识到成员的需要将通过群体成员所得到的资源而满足,从而产生强化。对于是否喜欢您的社区来讲,“喜欢”占比最高为70.1%。说明Z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总体上较为积极。居民有时间会经常或偶尔参与社区举办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比例共为71.1%。说明居民对于集体互动表现出极大的意愿,社区的居民一起参与活动的样本中“偶尔,一年到头有几次节日晚会”相对较多,比例为53.6%,社区组织到位,社区的凝聚力突出,集体层面的社区参与较强,但存在部分没有意愿和社区无组织活动的现象。退休身份的受访者表示,原单位组织的节日活动较多,社区居委会组织的活动较少而且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由于空间较小,活动的条件也十分受限制。

表1

三、研究分析

即使Z社区的社区意识受到环境绿化卫生、便民服务、基础设施、活动组织、邻里关系、历史缘由、地理位置、成员意识等因素影响,但却不单单受此影响。运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年龄样本对于社区认可、社区凝聚共2项呈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年龄样本对于社区认可,社区凝聚有着差异性。另外,年龄对于社区凝聚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6.06,P=0.00)。说明年龄越大,社区认可感和社区凝聚力越强。性别对于社区凝聚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F=4.51,P=0.04)以及具体对比差异可知,男的平均值(-0.21),会明显低于女的平均值(0.22),性别仅对社区凝聚有显著影响,男性体现出来的社区凝聚力要弱于女性,这与女性之间的邻里互动更多以及天生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有一定关系。婚姻状态对于社区凝聚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5.02,P=0.01)以及具体对比差异可知,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已婚,并且有了孩子>未婚”。已婚并有了孩子在社区中的交流互动机会明显对于单身、孩子的话题也会促进居民的感情交往。职业样本对于社区凝聚共1项呈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不同职业样本对于社区凝聚有着差异性。具体分析可知:职业对于社区凝聚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F=4.52,P=0.00),居住年限对于社区凝聚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F=3.03,P=0.03)以及具体对比差异可知,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组别平均值得分对比结果为“五年以上>一年以下;五年以上>一到三年”。说明居住越久,居民感受到的社区凝聚力更强,这也与人的心理情感有关。

根据Z社区的社区意识来看,居民的社区意识偏向积极性,居民对社区的卫生、绿化环境、便民设施、交通等具有一定的诉求,居委会的工作与组织社区活动也会影响到居民的情感交流,居民表达了对于社区事务的参与意愿但存在参与渠道途径较少的问题。城市居民的社区意识水平还体现了年龄、性别、婚姻状态、职业、居住年限的差异。

四、增强Z社区意识的对策

(一)注重硬件条件的建设

修缮社区道路、楼道路灯,定期检查并更换老旧水管、老化电线,以免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检查社区居民楼的墙面脱落情况并加以维护,对不方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改善社区基础设施,老人与小孩需要足够的活动场所,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添进儿童游乐设备,让老人不再“蜗居”在快递中聊天,让小孩不再局限于电视面前;安装电梯,方便居民上下楼,尤其是方便高楼层的老年人进出,老式的楼房设计不够合理,台阶高又窄,具有安全隐患;设置社区便民服务点,解决居民日常需求,服务居民。

(二)居委会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由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社区自治是社区意识生成的前提。居委会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笔者认为在倡导居民社区意识提升方面,居委会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居委会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态度是这其中的关键因素。许多人认为,社区建设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居委会应该通过宣传或者实践改变这种认识,让人们由被动接受服务变为主动接受,甚至可以成立社区志愿者,让居民主动提供服务,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尤其加强对青少年的培养,从青少年抓起。政府层面应该提高居委会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改变人们固有的对于居委会的看法,提升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热情,更好地为社区意识建设服务。

(三)增强居民社区归属感

增加举办有意义的社区活动的次数。社区活动是社区归属感产生的重要源泉,只有成员间交流增加,才能增强成员社区归属感。社区活动可以让成员间相互认识,增加成员间相互交流机会,也要成员感受到社区的温暖。所以,首先社区可以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举办以整个社区为主体的有意义的活动,也可以在平时增加公益、休闲娱乐活动,但是筹办时要积极听取居民的意见,尽可能让居民参与活动的筹备环节、融入其中;其次,尽可能把活动宣传到位,让每一户居民都知道活动,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交往经历,增加居民共同的情感联系。为了进一步增强成员的归属感,还可以成立社区志愿队,平时解决成员的困难。志愿者可以采取轮流制,以让每一位成员参与其中,既提供了服务又接受了服务。

(四)增强主人翁意识

增强主人翁有利于确立和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使居民之间由陌生变得熟悉,社区因此转变为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会约束其非理性行为。说到底,社区建设其核心是人,要让社区成员拥有集体意识,所以要创造可以促进成员主人翁意识的环境。比如,国内很多的一线城市建设的睦邻中心,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委托社区组织管理这一区,其中有一些睦邻中心还组建了顾问委员会、自治理事会、社区服务推进会议等由居民参与的民主的管理平台。这种做法将管理权和部分决定权交给居民,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的参与性,从更深处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居民的社区意识。

五、小结

增强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社区依属、社区认同、社区凝聚力,自然而然提高居民的社区意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强有力的社区意识可以带领成员进行更高等级的社区建设;意识还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区意识能够带领居民正确地认识社区发展前景,突破社区发展困境,解决社区发展难题,更好地进行社区建设,从而促进城市文明的进步。社区意识的建立使得成员间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旦形成便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的发展动力,源源不断地为社区建设提供动力,从而为城市进步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成员居民样本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石器时代的居民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规划·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高台居民
“官员写作”的四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