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兴隆甜菜综合试验站甜菜褐斑病防治试验

2018-09-22王中业王志农

中国甜菜糖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甲环唑苯醚褐斑病

王中业,王志农,刘 越

(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 双鸭山 155811)

0 前言

甜菜是糖料作物,适合气温冷、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种植,我国甜菜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新疆等地[1]。甜菜是黑龙江省农业重要的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也是我国除甘蔗以外的首要糖料资源[2]。甜菜的生产及制糖业的发展,对区域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都会产生直接影响。食糖与食用油、粮食等一样,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稳定供给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的日常生活[3]。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食糖的生产,有许多国家从财政拿出专项经费来推进食糖事业的发展[4]。

甜菜褐斑病是甜菜生产中破坏性最大的真菌病害之一,病原为甜菜尾孢菌。该病害在我国三大甜菜种植区域东北、华北和西北均有发生。甜菜褐斑病主要危害甜菜的叶,一般使块根减产10%~20%,含糖率下降1~2度;严重时块根减产30%~40%,含糖率下降3~4度,甚至导致整个田块绝收[5]。红兴隆地区2011年前甜菜褐斑病发病较轻,2011年以后甜菜褐斑病大面积发生,已经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及含糖。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东经 131°45′北纬 46°40′海拔150 m,地势为平原。土地情况:土壤为草甸黑土,耕层100 cm,肥力状况中等,前茬大麦。气象条件:年平均无霜期在140 d,年降雨量为493.6 mm,有效积温2708℃。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甜菜种植。供试试验品种:H003,属二倍体遗传单粒标准型品种。

2.2 试验设计及处理

3个药剂:667 m2用量25%苯醚甲环唑16 g、8%氟硅唑20 mL和8%氟硅唑40 mL,各设5个处理。

处理1:喷药4次,不同喷药间隔期为14 d,6月底7月初第一次;处理2:喷药3次,不同喷药间隔期为14 d,6月底7月初第一次;处理3:喷药2次,不同喷药间隔期为14 d,6月底7月初第一次;处理4:喷药2次,不同喷药间隔期为28 d,6月底7月初第一次;处理5(CK),空白对照,每667 m2水量按10 kg计算。

每个处理设置4个小区,每个小区垄距为65 cm,行长10 m,4行区,面积为26 m2。

2.3 主要栽培措施

施肥:尿素120 kg/hm2,二铵150 kg/hm2,硫酸钾kg/hm2,一次性秋深施。播种:人工穴播,株距20 cm,保苗77 000株/hm2。田间管理:甜菜整个生育期三铲三趟,收获前拔一遍大草。

2.4 调查项目

2.4.1 甜菜褐斑病病情调查

各处理的每个小区调查5次:第一次喷药一周前、第一次喷药与第二次喷药中间、第二次喷药与第三次喷药中间、第三次喷药与第四次喷药中间、第四次喷药一周后。每小区定点20株,采用整株分级方法,0级:全株数无病斑或仅少数叶片有少数病斑;1级:多数叶片有少数病斑或少数叶片有多数病斑;2级:多数叶片有多数病斑,并有1/4以下外叶因病枯死;3级:多数叶片有多数病斑,并有1/4~2/4外叶因病枯死;4级:多数叶片有多数病斑,并有2/4~3/4外叶因病枯死;5级:除心叶外,大部分叶片因病枯死。

2.4.2 甜菜产量、含糖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收获一周前对每个处理的每个小区进行查苗,并记录。收获3天前,利用手持电子垂度计每小区随机取样10株进行测定含糖率,含糖率(%)=10株平均垂度×0.85;收获时每个小区取中间两行均匀20株甜菜块根进行称重。小区产量(kg)=20株重(kg)×小区株数/20。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药剂处理对甜菜褐斑病的影响

3.1.1 25%苯醚甲环唑

由表1可见,25%苯醚甲环唑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明显,空白对照褐斑病最重时达到4级,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为处理1(62.8%),在整个生育期内把褐斑病控制在2级以下,5个处理的防治效果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CK。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注:A、B和C分别为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和双部剂量氟硅唑

表2 不同药剂对甜菜根产量的影响

注:A、B和C分别为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和双部剂量氟硅唑

表3 不同药剂对甜菜含糖率和产糖量的影响

注:A、B和C分别为苯醚甲环唑、氟硅唑和双部剂量氟硅唑

3.1.2 8%氟硅唑

由表1可见,8%氟硅唑对甜菜褐斑病的防治效果一般,比空白对照略好一些,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为处理1(32.6%),基本可以把褐斑病控制在2级,其余处理效果并不理想,5个处理的防治效果为:处理1>处理2=处理4>处理3>CK。

3.1.3 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

由表1可见,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对甜菜褐斑病防治效果明显,空白对照褐斑病最重时达到4级,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为处理1(44.7%),在整个生育期内把褐斑病控制在2级以下,5个处理的防治效果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CK。

3.2 不同药剂处理对甜菜产量的影响

3.2.1 25%苯醚甲环唑

由表2可见,25%苯醚甲环唑对甜菜的增产效果明显,5个处理的产量呈显著性差异,但处理2和处理3对甜菜产量影响差异不大。其中处理1产量最高,比CK增产20.8%,5个处理的甜菜产量多少顺序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CK。

3.2.2 8%氟硅唑

由表2可见,8%氟硅唑对甜菜的增产效果明显,5个处理的产量呈显著性差异,但处理4与CK产量差异不明显。其中处理1产量最高,比CK增产22.0%,5个处理的甜菜产量多少顺序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CK。

3.2.3 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

由表2可见,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对甜菜的增产效果明显,5个处理的产量呈显著性差异,但处理2和处理3对甜菜产量影响差异不大,处理4与CK对甜菜产量影响差异不大。其中处理1产量最高,比CK增产22.9%,5个处理的甜菜产量多少顺序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CK。

3.3 不同药剂处理对甜菜含糖及产糖量的影响

3.3.1 25%苯醚甲环唑

由表3可见,25%苯醚甲环唑对甜菜的增糖效果明显,其中处理1增糖效果最好,含糖率比CK高3.17个百分点,处理3和处理4之间增糖效果差异不明显。25%苯醚甲环唑对甜菜的公顷产糖量影响极为显著,其中处理1公顷产糖增加达47.6%。5个处理的甜菜含糖率和公顷产糖的规律一致,都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CK。

3.3.2 8%氟硅唑

由表3可见,8%氟硅唑对甜菜的增糖效果一般,只有处理1增糖效果较好,含糖率比CK高1.72个百分点,处理2、处理3和处理4与CK相比增糖效果不明显。8%氟硅唑对甜菜的公顷产糖量影响极为显著,其中处理1公顷产糖增加达36.6%,但是处理4与CK相比公顷产糖增长不明显。5个处理的甜菜含糖率和公顷产糖的规律一致,都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CK。

3.3.3 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

由表3可见,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对甜菜的增糖效果明显,其中处理1增糖效果最好,含糖率比CK高2.59个百分点,处理2和处理3之间增糖效果差异不明显。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对甜菜的公顷产糖量影响极为显著,其中处理1公顷产糖增加达45.7%。5个处理的甜菜含糖率和公顷产糖的规律一致,都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CK。

4 结论

4.1 对褐斑病防治效果最好的处理是25%苯醚甲环唑间隔14 d喷药4次和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间隔14天喷药4次,防效分别为:62.8%和44.7%,可以有效地将甜菜褐斑病控制在2级以内。

4.2 对甜菜增产效果依次是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间隔14 d喷药4次、8%氟硅唑间隔14 d喷药4次和25%苯醚甲环唑间隔14 d喷药4次,增产分别为22.9%、22.0%和20.8%。

4.3 对甜菜含糖增加效果依次是25%苯醚甲环唑间隔14天喷药4次、双倍剂量的8%氟硅唑间隔14 d喷药4次和25%苯醚甲环唑间隔14 d喷药3次,含糖分别增加为3.17、2.59和1.72个百分点。

猜你喜欢

甲环唑苯醚褐斑病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45%苯醚甲环唑·异菌脲悬浮剂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33%苯醚甲环唑·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
苯醚甲环唑在芹菜体系中的沉积与残留规律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醚菌酯及其开发
苯醚甲环唑·吡虫啉拌种控虫防病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苯醚甲环唑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