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食用菌产业由大省向强省转变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2018-09-22孔维丽张玉亭康源春王命禹吴乐乐袁瑞奇孔维威刘战国

中国食用菌 2018年5期
关键词:工厂化食用菌河南省

孔维丽,张玉亭,康源春,王命禹,张 齐,吴乐乐,张 凯,袁瑞奇,孔维威,刘战国**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食用菌是我国农业中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的第五大产业,产值超过了棉花、茶叶、糖类等,产量、产值增长速度在农业各大产业之中位列第一[1],因此成为农业中的战略新兴产业。河南省是全国第一食用菌大省,产量、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1位[2],是我省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3]。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大省向食用菌产业强省迈进,是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和经济强省的战略需要。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河南省食用菌产业优势突出,基地县(市)集群化特色鲜明,工厂化龙头企业地位凸显、研究体系逐步完善,研究成果不断突破。但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工厂化发展明显滞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技术水平偏低,主要品种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生产粗放,缺乏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支撑。经过近半年的实地调查、分析总结,提出了河南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由食用菌产业大省向强省转变的政策建议。

1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及优势

1.1 产业规模连续30年高速增长

1986年以来,河南食用菌产业保持了30年的快速发展,1986年~2015年年均增速28%,比农业增速高出近20个百分点[3]。2010年~2015年河南省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情况见表1。

1.2 产量、产值稳居全国第一食用菌大省

表1 2010年~2015年河南省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Tab.1 Proportion of edible fungus to total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al in Henan province from 2010 to 2015

食用菌产业在河南省农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2015年食用菌产值年均增速15.9%,比农业总产值增速高出11.5个百分点[3]。2015年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比201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比1995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比1985年提高了7.6个百分点[3]。2000年~2015河南省与全国食用菌产量对比情况见表2。

表2 2000年~2015年河南省与全国食用菌产量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edible fungus yield between Henan province and China from 2000 to 2015

2001年~2016年河南省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13次居全国首位[3],2000年~2015年,河南省食用菌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平均为13%。2015年河南省食用菌总产量为488.65万t,占全国的14.1%[4];产值368.17亿元,占全国的14.6%,产量和产值约占全国的1/7,与其他省份相比差异显著[4]。

1.3 出口额占全国的近1/3

据中国食用菌协会和河南省食用菌协会统计[5],近年来河南省食用菌出口创汇高速增长,2011年出口创汇3.2亿美元,2016年为10.1亿美元,提高了3.2倍,2011年~2016年年均增速32.3%,增速比全国高出18.5个百分点,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11年的13.3%提高到31.5%,出口额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

1.4 基地县(市)集群化特色明显

2015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超1万t的基地县(市)有49个,超10万t的有11个,超20万t的有5个,分别是西峡县、泌阳县、鲁山县、辉县市、卢氏县[3]。2015年全省食用菌产值超亿元的基地县(市) 29个,超2亿元的有18个,超5亿元的有7个[3]。

河南省食用菌品种特色优势明显,形成了西峡香菇、泌阳花菇、辉县平菇、夏邑双孢蘑菇、卢氏黑木耳等一批全国知名的食用菌产业基地[3]。食用菌已成为河南省基地县(市)精准脱贫和富民强县的重要经济支撑。河南省香菇种植面积增长态势明显,2015年总产量247.7万t,占全国香菇年产量的32.3%,占全省食用菌年产量的50.7%,成为河南省第一大菇类(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4]。平菇年产量约70万t,占全国平菇总产量的14%。

1.5 工厂化龙头企业崭露头角

食用菌工厂化可以实现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和无害化,生产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约140倍,产品标准一致,质量可控,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截止到2016年底,河南省日产3 t以上的食用菌生产企业44家,以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蘑菇为主,三者产量占80%以上[3]。食用菌加工企业近200家,仅西峡县就有食用菌加工企业约100家,夏邑县约50家[3];菌需物资生产经营企业8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10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其中5家为生产企业,4家为加工企业[3]。

1.6 技术集成不断突破

河南省食用菌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率先选育出国内第1个平菇工厂化专用品种,并通过省级品种鉴定;开发出食用菌高产栽培基质配方10多个,获得发明专利9项[3];集成香菇、平菇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6套,制订地方标准23项[3];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自动化灭菌技术、接种技术、液体菌种等技术在工厂化企业普及率达100%[3];在全省推广双孢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150万m2,推广平菇新品种及其精准化栽培技术200万袋,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1 500万袋,强化了基地县的特色优势,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区域化特色发展[3]。

2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014年我省食用菌产量增速为-0.1%,比全国低3.3个百分点[3];2015年增速为3.9%,比全国低2.4个百分点[3]。2015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4.1%,比2013年下降0.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降低[3]。与食用菌后期发展地区相比,我省在产量方面的优势在下降,在工厂化、技术、质量、品种、品牌等方面的差距也在拉大。

2.2 工厂化发展明显滞后

2015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626家,河南省食用菌工厂化企业40家,分别约为福建省的1/5、江苏省的1/3、山东省的1/3,仅约占全国的6%,与食用菌总产量第一大省地位不相称[3]。我省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导致食用菌初级产品流向外省知名企业,导致出口创汇和品牌附加值白白流失。

工厂化主要品种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工厂化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发达国家,主要品种长期依赖进口,主要设备生产线、生产工艺参数、关键环节技术控制、厂房设计等受制于人,生物学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上市企业少,扩张能力不足[6]。当前,我国有34家食用菌企业在主板及新三板上市,而我省只有1家,上市公司数量不足全国的4%,与食用菌大省地位不相称。龙头企业规模太小,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不高。国内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日产量达580 t,其中真姬菇日产量26 t,香菇日产量20 t,海鲜菇日产量100 t、杏鲍菇日产量40 t,河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产品单一,日产量仅30 t,距离 580 t差距巨大[3]。

2.3 产业技术水平偏低

我省食用菌产量和产值在全国虽然处于前列,但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创新乏力,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不足,与发达省份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相比差距巨大。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菌种混乱、品种混杂、质量标准不统一,高产优质菌种目前几乎被国外垄断,如日韩的木腐菌、欧美的草腐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几乎没有。菌种监管力度不够,管理混乱,菌种监督评价技术落后,质量认证标准缺乏,致使“同名异种、异种同名”现象泛滥,引种无序,菌种质量难以保证,菌种退化严重,造成食用菌生产问题频发。食用菌育种研究刚刚起步,生物育种技术还未得到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滞后,生产过程中以手工为主,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水平低,装备技术水平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特征明显,缺乏轻简化机械设备。加工技术水平落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加工链条短。国内食用菌加工率只有6%,深加工产品极少,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低下,而发达国家加工率达到了75%,我国充当了发达国家原料产地的角色。

食用菌下脚料需要进一步拓宽利用渠道,据测算,河南省每年产生超500万t菌渣,菌渣随意丢弃,严重污染环境,急需开发出菌渣饲料化、肥料化、基质化和燃料化等综合利用技术[7],增加原料利用次数,提高原料使用效率,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4 缺乏配套政策支撑

2.4.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如福建[8]、浙江、山东[9]、黑龙江、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均制定了食用菌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各省政府网站),并出台了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管理机构设置、技术、人才、财政、土地使用、园区建设、保险、机械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相比上述省份,河南省长期以来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将其摆在与其他种植业同等的战略位置,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省食用菌科研力量薄弱,领军人才稀缺,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研究人员不足100人。食用菌领域长期未纳入我省重大科研计划,科研经费极度短缺,财政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尤其在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保藏与利用、食用菌育种等基础性研究工作方面几乎没有经费支持。

产业规划是指导本行业发展的统领性文件,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缺乏规划,缺少指导,长期以来基本上是自由发展,自发组织,因此造成产区布局不合理,产业链条不衔接,产业规模大小无序,市场信息不对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导致产业发展忽上忽下,忽冷忽热,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4.2 产业政策支撑不力,发展环境不优

食用菌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享受蔬菜生产的相关扶持政策,包括生产设施、用电、贮藏、流通、税收等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应该享受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国食用菌主产省区都有支持食用菌发展的配套政策,而河南省尚未有完整的配套扶持政策,国家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在我省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例如:局部地区生产用电没有按照农用电执行,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工厂化发展。

3 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突出

3.1 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突出

工厂化生产企业每亩地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120倍以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量产品所需的土地面积仅为传统模式的1%,劳动力用量只占传统模式的2%[10]。食用菌种植在河南西峡[11]、灵宝、夏邑、泌阳等地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根据测算种植食用菌每亩地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40倍以上[12]。

3.2 食用菌市场需求极为广阔

食用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零胆固醇,营养价值超过蔬菜、粮食、肉类,同时兼具保健品、药品等的功效[13],在农业和膳食结构中正成为“主角”之一,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欧盟国家食用菌年人均消费量约为3 kg,美洲地区约为2.5 kg,亚洲地区日本人均约为5 kg,香港人均约为4.8 kg,消费市场平均需求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14]。俄罗斯每年食用菌需求量为140万t,人均消费量保持在6.6 kg以上[15],据中国食用菌商务网报道[16],俄罗斯蘑菇市场增长量超过了25%。其中,香菇总产量增产约为30%,平菇约为20%。俄罗斯本国产品仅能满足1/3市场供应,2/3的产品依靠进口,缺口巨大。

3.3 食用菌产业是循环农业和绿色农业

种植一亩食用菌可以消化粮食作物秸秆10 t以上,消化动物粪便15.5 t,生产8 t~10 t鲜蘑菇,产生的废渣相当于500 kg左右的尿素,直接回田后可节约化肥投入成本1 500元左右[3]。河南省秸秆总量每年约7 000万t[17],在种植食用菌方面的利用率仅10%。利用农业废弃物种植食用菌,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培植业三业循环,实现化肥减量使用,是解决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

3.4 食用菌产业是健康产业的生力军

食用菌营养丰富,碳水化合物含量占干重的60%,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粗蛋白含量13%~46%,含17种~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是小麦、稻米的2倍~6倍[18]。富含多糖、三萜类、多肽、腺嘌呤核苷、牛磺酸等,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的功效[19]。灵芝是具有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的传统真菌,2012年市场产值已超过25亿美元[20]。“猴头菇菌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21];槐耳颗粒、槐耳清膏在中国已经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22],食用菌已经成为介于西药、中药之外新的“菌物药”[23]。

3.5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农业走出去的迫切需要

河南省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的品种、设备、工艺等专利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具备走出去的实力。河南省食用菌从业人员500多万人,专业经营人员5万人,专业技术骨干5万人,许多技术人员已经在非洲、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地从事食用菌种植、销售、技术指导[3]。河南世纪香食用菌有限公司(许昌市)在俄罗斯投资6 000万元合作建立了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兰考华蕈食用菌设备有限公司的设备出口到欧洲、北美、东亚等地。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西亚、欧洲、非洲等国家布局生产加工基地与开展产能合作,能较好地避开贸易壁垒,实现全球化布局的大目标。

4 确立建设“食用菌强省”总目标

持续提升我省食用菌产业在全国同行业的竞争优势以及在全省大农业中的地位。实现由食用菌产量第一大省到综合竞争实力第一强省的转变,在产量、产值、效益、质量、品种、研发、龙头企业、品牌、工厂化、集群化、产业园区、生产基地等关键环节均应走在全国前列。着力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实现“四个全球一流”支撑目标:实施创新驱动、龙头企业带动、集群化发展、开放带动等“四轮驱动”战略,建设全球一流食用菌研发中心、全球一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梯队、全球一流全产业链食用菌产业集群园区基地、全球一流食用菌产业“一带一路”开放型发展网络。

5 政策建议

201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食用菌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为未来食用菌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建设食用菌强省,必须强化组织领导,搞好顶层设计,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5.1 提高认识,确立食用菌产业的战略定位

我国食用菌产业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总产量年均增速居大宗农产品之首,目前尚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上升阶段,未来成长空间依然巨大。目前我国的食用菌人均消费量还很低,国内外市场空间巨大,市场需求非常广阔。食用菌产业是农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将食用菌产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绿色农业、大健康产业。制定食用菌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配套倾斜扶持的产业政策。应在扶持政策上,将食用菌产业列入粮食和蔬菜产业的支持范围。从营养价值上来说,食用菌具有粮食和蔬菜的基本功能,因此应提高食用菌产业在大农业中的地位,食用菌产业应享受粮食和蔬菜的国家扶持政策。

5.2 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完善食用菌产业政策体系

全国食用菌生产大省如福建、山东、黑龙江、河北、江苏、吉林、四川等,均出台了针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后期发展的省份也通过政策扶持实现了跨越发展。目前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几乎是空白,这是导致我省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迟缓、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借鉴发展快的先进省份的经验,建议我省在金融、财税、项目审批、科技研发推广、土地、电价、农机补贴、品牌创建等方面实施配套倾斜扶持政策。

5.2.1 科技研发政策

设立食用菌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重点支持食用菌良种工程建设,包括新品种选育、改良中心平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库建设等。

5.2.2 农业产业化集群园区政策

设立食用菌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园区建设专项奖补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支持食用菌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示范园和深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建设100个食用菌高标准示范园区。

5.2.3 税收政策

食用菌属于循环、绿色、有机农产品,应按国家关于涉农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对食用菌种植企业、农民合作社免征所得税和增值税,食用菌深加工产品适用增值税低税率(13%)。

5.2.4 品牌创建政策

实施名牌战略,培育1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完善品牌发展所需的金融和财政扶持政策,依法依规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食用菌企业新申报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给予奖励,对新申报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给予奖励。

5.2.5 土地政策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食用菌生产用地、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的性质属于农用地,应按农用地管理。鼓励土地流转,满足食用菌种植、加工企业和大户的发展需要,对流转土地优先确权颁证。国土资源部门应优先审批食用菌企业占地手续,并对合法的食用菌工厂用地给予保护。

5.2.6 电价政策

食用菌属于种植业,应与粮食、蔬菜、果树等种植业一样享受农用电电价。对产业集聚区内规模化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园区、工厂化生产企业、龙头企业等实行电价优惠,按照农业用电标准下浮30%的政策予以支持。

5.2.7 农机补贴政策

食用菌产业是农业中的战略新兴产业,应实施食用菌农机补贴政策,将食用菌机械纳入到省级农业机械支持推广目录,鼓励研发先进适用的机具,通过适当补贴鼓励菇农购机,提高食用菌生产机械化水平。

5.2.8 保险补贴政策

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在市县财政补贴不低于20%的基础上,省财政补贴20%。

5.2.9 提升研发体系

增加人员编制,完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引进、培养、联合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设百人创新团队,建设创新联盟,集聚国内外创新要素。加强资源分类、遗传育种、高效栽培、精深加工、产业分析等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力争5年内,选育出一批“一优双高”食用菌新品种,优化集成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技术体系,使生产应用率达60%以上,基础研究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同步水平,建成食用菌研发强省。

猜你喜欢

工厂化食用菌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鲑鳟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孵化和开口技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