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缘山区生态肉牛养殖扶贫的优势、困境与对策
——基于甘肃省3个村的精准扶贫调查

2018-09-21王新友王旭强白美婷王凤华林慧龙

中国牛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养牛肉牛养殖

王新友,王旭强,白美婷,王凤华,林慧龙

(1.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2.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农业农村部草牧业创新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我国精准扶贫成绩显著,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在过去5年中有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然而,截止2016年年底,全国还有贫困人口7 000多万,有6个省贫困人口在300万以上,有5个省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有近200个县和近3万个村贫困发生率超过20%,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和因病因残等特殊贫困群体脱贫难度很大。我国政府提出在未来5年内要实现全部脱贫,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月有100万贫困人口要脱贫[1]。要完成此项任务,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山区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通过浏览国家扶贫门户网站——中国扶贫在线网发现,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包括:六盘山区、武陵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罗霄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四省藏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秦巴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乌蒙山区、新疆南疆三地州、西藏区。上述地区几乎均为山区,脱贫困难大。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是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转变的重要路径,也是生态保护、异地搬迁、发展教育三种脱贫方式的重要支撑[2-3]。国家约70%的扶贫基金也将主要用于产业扶贫领域[4]。因此,如何在山区开展切实有效的产业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目前,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已有许多[5-10],肉牛产业被认为是推进畜牧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11],但基于个案经验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12]。基于此,本文基于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白杨树村、观音村、史沟村3个村的生态肉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的调查,尝试分析林缘山区产业扶贫的优势和困境,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山区在开展产业扶贫的具体实践中提供一些参考。

1 林缘山区发展生态肉牛养殖的优势

地理位置毗邻。区域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有典型小气候特征,地形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为陇山山脉余脉,森林覆盖率达85%左右(表1),天然草地域广阔,约占总面积6.26%。2006年以来,在政府强化“四个一”工程和搞好“三大建设”背景下,3个村逐渐形成了以劳务输出、黄牛及中锋养殖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表2),经济发展水平相当。2017年,实现硬化路村村通。3个村均少量种植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传统的粮食作物,基本上没有种植经济作物。

表2 各村经济及产业发展概况

调研发现,在白杨树村、史沟村和观音村发展生态肉牛养殖有以下8大有利条件:一是畜牧业得到各级党委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养牛户、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提供了养牛专业知识培训。二是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合牧草长生,境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数百种可食林草分布期间,天然牧草面积广阔,具备实施人工种草的优越条件,可为生态肉牛的养殖所需的优质饲草饲料提供有效保障(表3)。三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政府主导给贫困户每户2万元的牛,以及近2万元建牛舍的资金,单户一次性资金投入近4万元,为发展生态肉牛养殖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四是群众基础好,贫困户参与度高,白杨树村、史沟村和观音村实施生态肉牛养殖扶贫项目后,养牛的户数占比分别为53%、42%和25%,或是当地群众参与度最高的脱贫项目。五是饲养品种较为优良,均为良种西门塔尔、夏洛莱和青川。六是交通条件较为便利,从村庄到县城仅有1.5 h的车程。七是市场前景广阔,山门镇是全国文明的生态乡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5%(表2),无任何工业污染,所生产的牛肉为绿色无公害食品,将受消费者青睐。八是周边养牛事业发展好,既能带动贫困户养牛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方便的学习到饲养经验。

2 林缘山区发展生态肉牛养殖的困境

尽管白杨树村、史沟村和观音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养牛条件,并有着悠久的养牛传统,但是长期以来养牛业并未得到长足的发展,未为当地农民创造足够多的财富,反而是现有的存栏量已不足20年前的1/5。结合调研情况和查阅相关资料,本文分析认为上述3个村庄的生态肉牛养殖扶贫项目存在以下5方面的突出问题。

2.1 饲养规模小,科技贫乏,盈利模式单一

调研发现,首先,3个村中的绝大多数养牛户的养殖规模均在1-10头之间,而规模化养殖户仅有4户,占养牛户的11.43%(图1)。其次,大部分养牛户技术水平低,缺乏科学系统的饲养技术和经验,不符合现代肉牛业的发展需要。最后,几乎靠“产牛犊-养牛犊-卖牛犊”的传统经营模式盈利,收入大约每头牛5000元。该模式通过利用当地水草资源丰富、荒山草坡面积大的自然优势,发展以单个农户为主的分散式个体经营。这种分散式的小规模饲养,其劣势在于牛的年龄和品种混杂、饲料混杂,其结果是育肥的周期不但长,而且育肥的效率低、质量差,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进而导致养殖的经济效益并不突出。

图1 三个帮扶村生态肉牛养殖现状

2.2 养殖方式落后,饲养管理不科学

首先,小户养牛的普遍方式为除冬季草地落雪无法放牧后圈养喂食农作物秸秆外(表3),全年在天然草山草坡放牧饲养,基本上不存在用精料进行补饲。因此,牛的长势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冬春两季水枯草黄时,牛停止生长,减重掉膘;夏秋两季水草丰茂时,牛长势迅猛,膘情良好。其次,养牛圈舍多数为砖瓦结构,冬季牛舍舍内温度偏低,舍内潮湿,牛体既不刷洗也不晒太阳杀菌消毒、粪尿清理不及时等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再次,对空怀牛、妊娠牛、育成牛、犊牛不做区分,统一管理饲养,牛生产性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导致生长发育慢。最后,母牛繁殖是影响“卖牛犊”型养牛模式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平均来说,母牛在产后的30~72 d内开始第一次发情[11]。但在当地,由于营养跟不上,在犊牛哺乳时哺乳母牛的饲养管理不合理,100%的母牛再次发情配种均在犊牛断奶后才开始,群体平均繁殖率较低,大大延长了产犊间隔,极大的浪费母牛资源。

2.3 农作物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农作物秸秆在露天或者棚舍放置,自然晒干后在冬季铡碎用于饲喂,导致了大量的营养成分流失,秸秆资源利用质量不高。非养牛户的农作物秸秆作为燃料使用或废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秸秆资源综合化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2.4 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首先,生态肉牛的养殖几乎均为各家各户单独养殖,饲养形不成规模,缺乏专业化,进而没有自己的主打产品,更遑论形成有价值的品牌。其次,肉牛全部以活体畜产品(牛犊/架子牛)的形式进入市场,没有畜产品加工环节,缺乏产品附加值,无法提质增效。最后,缺乏宽阔的销售渠道,市场被小商贩所主宰。清水县一年春秋两度的物交会是黄牛交易的唯一专门市场,其他交易渠道主要为临县张家川县的小商贩来上门收购,小商贩处于优势地位,到处压价,农户养殖生态肉牛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表3 各村养牛饲料源及载畜量

2.5 防疫及疫情监测机构缺乏、卫生保健差

首先,缺乏防疫及疫情监测机构。农村生态肉牛的养殖,由于自身的资金限制,对疫情的监控防御几乎没有,因此严重威胁到人畜健康及畜产品质量。其次,养牛不驱虫。在农村,养牛户基本上没有给牛驱虫的习惯,但是牛在采食牧草时必须接触地面,因此体内外经常布满牛皮蝇、疥蜻、各种线虫、硬蝉、等多种寄生虫。当牛感染上寄生虫时,其体征表现常为被毛粗乱、消瘦、营养吸收差、生长慢,饲料转化率平均下降30%,日增重平均下降35%,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死亡[13]。最后,消毒措施不到位。尽管周围环境十分污浊,大多养牛户却没有意识到消毒的重要性,通常只是在清圈时垫些干土,未采取任何的消毒措施,因此常会造成疫病的流行,进而严重阻碍养殖户扩大生态肉牛养殖规模的积极性。

3 开展肉牛生态养殖扶贫的对策

3.1 改变思想,改变经营模式

一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与观摩学习,引导贫困户改变其千百年来依靠山地散养的落后畜牧方式和靠天养畜的思想。二是要改变传统的“卖牛犊”养牛经营模式,逐步推广“育肥型”现代肉牛生产经营模式,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生态肉牛养殖水平。要针对贫困户,充分利用现场+新媒体(比如MOOC)的形式,推广配套现代养牛技术,使每个养牛户在技术上成为一个“明白人”,从而提高肉牛养殖的科技含量。四是大力推行科学养殖。推广使用饲料青贮氨化、畜种杂交改良、草产品加工、快速育肥等技术;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加工配制饲料,统一防疫,统一保护价收购,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协作经营,解决了养殖户因缺乏科学养殖技术而造成效益低的问题。

3.2 改变传统养殖模式,缩短出栏周期

一是改变天然草原散养的传统养殖模式,建立起放牧与补饲厩养(以精料补饲、非蛋白氮、氨化料、添加剂、优质人工牧草、青贮料)相结合的饲养管理模式。二是建设或者改露天敞圈、砖瓦房饲养为塑棚暧圈饲养,对犊牛、育成牛、妊娠牛、空怀牛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做到常年生育、育肥,四季均衡出栏。三是给牛犊科学断奶,并使用“冷配”技术,提升母牛繁殖能力,缩短产犊间隔。

3.3 调整饲草料营养结构,提高饲草料利用率

肉牛生态养殖的关键在于优质饲草料的充足供应,饲草料中含有肉牛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生态肉牛持续生长的保证。立足当地实际,要解决自然饲草料中各种组分(微量元素、能量、矿物质、蛋白质)不足的问题。一是大力发展人工种植牧草和饲草料种植。每个村都有近千亩废置的耕地(表1),但目前灌木和毒杂草丛生,没有被合理开发利用,如果有效推广种植紫花苜蓿、高丹草、甜高梁、饲用玉米等优质青贮饲草品种,为冬春贮备优质饲草,能够给提供优质饲草并增加草地载畜量。与此同时,倡导复种种草,根据调研,3个村的夏粮种植面积为13 hm2,如果全部种植牧草,以每公顷产青干草4 500 kg 计算[14],年产草量可达6万kg。二是利用牛能够利用非蛋白氮的特点,酌情添加尿素等非蛋白氮源以及推广使用“牛羊舔砖”以补充微量元素和矿物质[15]。三是引导养殖户建设青贮设施,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和人工草地所种饲草料等,制作青贮饲料,提高其营养与价值。

3.4 探索生态肉牛养殖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化进程

鉴于3个村常住人口以老弱病残等劳动能力不足的人口为主,大量耕地荒废闲置,局部景观地貌不适合大范围建设现代化肉牛养殖场,具有现代化养牛经验的养殖户为数不多等客观现实,参考集体经济的优势,可考虑借鉴“农户+合作社+支部+公司”的“产+供+销”为一体的新型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16]。该模式由村支部牵头,组织农户以土地、劳力、牛、牛圈等多种形式入股合作社,公司则以资金形式入股合作社。饲草生产和肉牛生产有机联合,肉牛生产实现统一管理和饲喂,由入股的外围公司负责肉牛统一销售,从而提高养殖户讨价还价的能力,降低其交易成本,最终实现脱贫增收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养牛肉牛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肉牛口炎咋防治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