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中的文化传播
——以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

2018-09-21◎龙

新闻前哨 2018年8期
关键词:家庭传统文化

◎龙 志

《记住乡愁》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的大型百集纪录片,播出之初就得到普遍关注和好评。该片采用季播方式,到目前为止已播出第四季,但节目收视与话题度还能一直保持前列,正是因为对故乡山水人情的展现都牵引着游子的思乡情,凝集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引起了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

人与自然——敬天畏地,天人合一

人类发展的历史始终是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曾提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人靠自然界生活。[1]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是保证社会持久稳定发展的根本因素。

在远古时代,人们觉得大自然神秘莫测,天性敬畏自然。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自己拥有强大的改变自然的能力,对自然的剥削与掠夺变本加厉,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原本的和谐。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敬畏自然”的理念重新开始被关注被重视。

福建省培田村始间于南宋时代,以一直以来遵守着对祖先圣贤的敬畏之心闻名于世。在培田村村口,有一颗雷公子树,八百年来雷公子树枝繁叶茂,吴氏子孙也延绵不绝。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好的诠释。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和人分别指的是大自然和人类,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就是合一的含义。在西方文化中,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他们更倾向于“天人对立”这一说法,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征服自然为人类所用是必然趋势,而东方文化却认为:人类是渺小的,从农耕文化开始,人类始终依附与自然,顺应自然生存。利用技术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自损的行为。

人与国家——尽忠报国,忧天下担道义

中国古代典籍《忠经》将“忠”提升到最高标准和至上价值的高度,认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并提出了“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等命题,使忠德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甘肃入川的通道上,有一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古老村落——哈南村。据历史记载,哈南村的先祖在当时是为了平息战乱而被调任到这里。哈南村的先祖制定了规定,凡是为国效忠的功臣及他们所做的事迹都要用文字记录下来,用来勉励后人。这种忠君报国的精神也凝聚在哈南村的发展中,哈南人作为前线战士,几乎参加了所有重大战役。哈南子孙都认为参军是最共荣的事,保家卫国是“忠”最根本的体现,浓烈的爱国情怀在哈南村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白发苍苍的老人抑或是天真浪漫的孩子,“尽心为忠,报效祖国”的信念都激荡在他们心中。这种古老的忠君爱国的精神在新时代下便成了一股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

常常与“国”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义”字。“义”最初为“仪”的本字,引申为“礼仪、仪容、仪表”等意。而后又有“适宜、应当”之意。从“适宜”这种“宜于时事”的含义出发,“义”引申出“善”义,称为一种道德观念。“义”有多个版本,现在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是与“忠”含义有关的版本。

家族式村落是保存其古老品格的必备环节,将“信义”作为为持家格言的龙宫村,在千年历史的演变中,仍然秉承“义字当头,仁行天下”的生活信条。在龙宫村为医者,八十多岁仍然坚持上山采药治病救人;为师者,自散家财行办学校主张教育;为商者,尽己所能赡养村中老人;为村民者,一家失火,全村共同支援。在这个各方面条件仍然落后的村庄,对“义”字的理解得到了最广泛的统一。“空手让挑担、轻担让重担”的人生信条,已尽深入龙宫村民骨髓。同样位于浙江省的杨家堂村也传承着“仁义”的家风,在内以仁爱持家,在外以仁爱行事,三百年的时间里,从这个小村落里走出了四十多位大学教师和医生。“修仁心,行义事”的家规祖训都被刻在家族墙头上,每天警醒着祖孙后代。忠诚与正义始终是“忠义”二字最重要的内容,它代表着“天下之公义”的济世情怀。

人与社会——以和为贵,远亲不如近邻

成语“以和为贵”出自《论语 学而》,“和"指和谐、和睦之意。第四次全国民族表彰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理论。而中华民族自始自终就秉承着“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

在西藏墨竹工卡县赤康村,藏汉通婚,民族融合的传统延续至今,藏汉结合的家庭很常见。藏式的早餐,汉式的午餐和晚餐,一家人的生活习惯在不经意间相互适应相互融合。就连文字、建筑风格也是藏汉两族相互借鉴融合。著名霍尔康庄园目前大部分建筑已经损毁,但仍能看出蒙藏建筑风格的混合。霍尔康,意为蒙古人,这个家族在元末年间进行西迁,最终落根于现在的西藏地区,世世代代多出勇猛武将。数百年间,霍尔康一族秉持着民族团结的信念,代代相传,出现了很多建设民族团结的爱国人士。

中国古老乡村往往聚居着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人,血缘关系的链接让所有的成员有着共同的情感认知和凝聚力。

位于湖南省岳阳县的张谷英村,目前有2600多人族人居住于此。先人张谷英刚落户岳阳,就将“家和万事兴”的思想写到了族谱中,有福同享有难同担。数百年来他们和衷共济、敦亲睦族,在与外族交往时,能样要以柔克刚、谦让包容。正是这种族人同心、友善四邻的信念支柱,使得张谷英村日益繁荣昌盛。

人与家庭——教养有道,世代尽孝

家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中国人对家族的观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核心凝聚力,我们的文化讲究见微知著,一个民族对待家庭的观念可以展现一个民族整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现代所说的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课堂便是如此,家庭对个人的教化与培养体现的不仅是单个家庭的观念,还有家庭折射出的对于社会的看法,是个人与社会这个大集体的直接互动。

安徽省祁门县渚口村自古秉承着 “兴文重学 崇文重教”的传统,每年正月,村里的年轻子弟聚集在祠堂里进行“会文”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诵读儒家经典,孝亲尊师,待人以礼,先做人后做事,是村里教育后代最基本的准则。除了安徽,这样的传统在浙江省内也是源远流长。位于建德市的新叶村就通过多种嘉奖方式来鼓励年轻一辈用心学习,奖稻谷、竖旗杆、抱鼓石、挂米斗......这种种举措,使村中各处都书香满满。

血缘关系的存在,使得家族成员形成为一个不离不弃,相互依赖帮衬的社会组织,中国农民心中最牢固的社会意识就是家族意识。长期以来,在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传统社会家庭中,逐渐形成了子女们对父母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心理慰藉的家庭孝养模式。

四川绵竹年画村,讲孝行孝是村民崇高的最高美德。每逢冬至的早上,为家里的长辈亲上敬上一碗“福寿汤”,是年画村家家户户延续百年的传统,代表幸福和长寿的汤是对长辈的祝愿,更是村民对家庭观念重视的体现。嘉庆皇帝赐给大孝子李藩的一对石桅杆以表彰他的孝心,至今石桅杆任然矗立在年画村村口,成为后人瞻仰的孝道标杆。同样注重孝道传承的还有坐落于浙江省桐庐的荻浦村。这个小村落里有一个庆祝活动长达三天的盛大节日——敬老节,每年从农历十月的第二十一天开始,三天内会不断有在外拼搏的游子归乡来探望家中长辈。此外还会有孝媳妇评选。现在村里有一百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认为长寿的最大秘诀就是儿女的孝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敬爱自己的长辈开始,进而到敬爱天下人的长辈,敬老,爱老的风尚就这样不断的往后传承。

中华民族文化源于诸子百家,兼容并蓄博大精深,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忠、义、和、孝这些传统文化始却历经千百年不变.正是因为它们作为一种传统价值和道德,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家庭的和睦、国家的统一以及文化的塑造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源泉,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发展与命运。

纪录片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传播载体,不仅能面向群众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传达崭新的时代精神,还能够更好的展示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更好的指引社会道德的形成,同时还能通过优秀的视听手段来提升审美品格,从而帮助建设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在泛娱乐化和真人秀的电视时代里,文化类节目《记住乡愁》通过对乡村自然山水和故乡记忆的描绘,传达了对于现代化、城市化的反思,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责任与社会担当。引起了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让“文化寻根”这一主题再次回到大众的视野,引发思考,正是这个节目的魅力所在。

注释: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猜你喜欢

家庭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家庭“煮”夫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