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中农业扶贫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2018-09-20王梦蒂

价值工程 2018年29期
关键词:特色农业精准扶贫

王梦蒂

摘要:精准扶贫是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进行精确识别、帮扶以及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不仅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也是基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践显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是精准到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人力资源配置。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推进个人帮扶,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全面助力脱贫的目标。

Abstrac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ethod of poverty prevention that uses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rocedures to accurately identify, help and manag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guideline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also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based on socialist common prosperity.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basic work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ccurate to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arrangement, capital use and human resource alloc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overall plan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promote personal assistance,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comprehensively help the goal of poverty alleviation.

關键词:精准扶贫;特色农业;茶叶种植

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ea planting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29-0086-02

0 引言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习近平在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湘西州在政府扶贫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服务、引导作用,利用各项扶贫政策,针对湘西州植被、气候、土壤、环境、生态等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的现实情况,帮助古丈县农民合理组织农业生产计划,降低农户进入市场的风险,有效的促进了古丈县牛角山村茶叶产业的发展。

1 牛角山村基本情况及脱贫历程

牛角山村,又名毛坪村,位于古丈县默戎镇。全村共8个村民小组,313户共1306人。全村面积约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3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0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外出务工和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被称为每5户出1个“光棍”的贫困村。

20世纪初,古丈茶叶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引起省、州单位党政领导的重视,2005年,随着湖南省首批科技特派员进入古丈县参与茶叶产业化开发工作,古丈茶叶规范化生产、产品精品化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2008年,村办企业湘西自治州牛角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村党总支书龙献文的带领下成立,鼓励村民以土地、劳动力、房屋、资金等形式入股,村民通过土地的租金、工资、分红等方式获取收益。

接下来的5年,村里先后成立了牛角山茶叶专业合作社、牛角山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企业,实行“村支两委+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与村民建立利益连结,即能规模发展茶叶产业,又能带动农户收益。村办企业2011年实现营业销售收入4700万元,入社农户平均收益达4000多元。依靠茶叶种植和生态旅游,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400元,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85人全部脱贫,313户1306人实现整村脱贫。人均茶园面积超过8亩,入选“中国茗村”百佳榜,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2 牛角山村茶叶产业扶贫成功实践的原因分析

2.1 精准定位,“因地制宜”选择扶贫产业

古丈县2000年以来,在国家扶贫开发大政策的引导下主推特色养殖业,在2001年县政府就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山羊产业的决定》文件以扶持养殖业的发展,但牛角山并没有跟随大流发展养殖业,而是选择了发展茶叶种植业,根据分析,影响因素如下:第一,牛角山村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土质、气候等自然环境适宜茶叶生长。第二,牛角山村的经济基础差,村民大多外出务工,耕地闲置。第三,茶叶种植投入小、产出大、采摘时间短。这些特点都符合当时牛角山村的情况,发展茶叶种植初期,主要需要投入土地和人工成本,而村民多以土地、劳动力、房屋入股。因此,对村民来说,既能保障基本的收入不变,还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村民的积极性较高。对合作社来说,发展茶叶种植业,相比发展养殖业前期投入较少,风险小。

从2008年底村办企业湘西自治州牛角山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到2009年以来接到上级扶持资金几十万,再到几百万,也从侧面论证了牛角山村的产业选择是符合当地实际且有发展前景的,一系列的财政支持无疑为牛角山村民注入一剂强心针。研究表明,对扶贫工作贡献最大的是农业经济,农业产业是一种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可持久稳固扶贫效果。可以有效避免扶贫效果短期化,减少返贫现象。

2.2 精准识别,“四跟四走”瞄准扶贫对象

牛角山村的“四跟四走”,是资金跟随贫困户走,贫困户跟随组织走,组织跟随项目走,项目跟随市场走。精准脱贫要求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找准致贫因素,牛角山村的贫困主要是因为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村民害怕农产品滞销而不敢多种粮。经过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认为牛角山村借力古丈县“新型工业兴县、绿色产业富民”政策发展茶叶产业的方案可行,大力开荒,修路,把八百亩荒山变成茶园,在发展产业的同时,采取委托帮扶、入社帮扶、用工帮扶、直接帮扶等形式帮助牛角山村的贫困户增收,据统计,全村93户共得到财政直接帮扶资金99.43万元。

精准扶贫强调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找准致贫原因,与牛角山村的现实情况相结合,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思维,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扶贫举措,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产业扶贫开发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更多的发展机会,加快脱贫步伐。

2.3 精准发力,“因人施策”激发脱贫自发力

根据研究,一部分偏远农村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贫困农户的“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市场和科技意识,自力更生能力不强,导致项目后续发展动力不强。穷得叮当响的牛角山村因为一把大火,烧掉了“等、靠、要”的思想,在亟需重建家园的诉求下,牛角山村党组织、村委会鼓励村民靠山吃山,山上种茶、发展特色产业兴村。依托村内企业、合作社,通过委托帮扶的形式,100户贫困户按照6500元/人的标准入股合作社,实现20年分红。通过用工帮扶,100户贫困户依托村内企业、合作社,通过茶叶采摘、培管务工、村内就业等途径有效实现了增收,2016年,贫困户茶叶采摘出售人均增收1527元,培管务工人均增收613元。通过把牛角山村的贫困户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有效激发了贫困户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脱贫意识,也肯定了基层党组织为贫困户办实事的能力,增强了产业发展带来的成就感的辐射范围,形成闭环,从而在循环累积中不断增强,促进牛角山村在脱贫上超越自我不断发展。

3 结论与启示

探究农业扶贫政策实施效果,本文选取了湘西州牛角山村作为研究对象,并查找了牛角山村基本情况及脱贫历程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牛角山村茶叶产业扶贫成功实践的原因,结果表明,扶贫政策中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的扶贫产业投入对贫困地区的减贫效应较强。

通过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首先是以工代赈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减贫效应最为明显,可能是由于以工代赈的投入和回报周期短,只需要投入简单劳动力,贫困户认可度高,但以工代赈主要是依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长远来看对扶贫工作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产业开发,扶贫产业的开发除了受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的制约外,还受市场的影响,如果产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小,产业的发展就会受限,甚至是会影响到后期资金的投入滞后。另外,调查数据还显示,精准识别的精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减贫效果。

根据实际调查,农业扶贫政策实施后的减贫效果与其他政府政策的效果很难完全区分开,也进一步说明了政府扶贫开发最终的减贫效果可能是多种政策互相影响的结果。因此,在其他县市开展农业扶贫工作时,可借鉴以下几点内容。

①集中发展核心产业,完善就业保障。建议一个村或几个村集中发力做1-2个有市场前景的核心产业,做成规模和品牌,比如黄金茶做成了品牌、猕猴桃做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农村人口以付出劳动力的方式获得相应报酬,可以直接增加收入。同时,政府应该完善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保障措施,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疏通农民就业渠道。

②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调动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积极性。制定贫困人口培训体系,长期上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培育本土人才;短期上侧重对贫困户的技能和经营方面的培训指导,例如结对发展的形式,选拔农村中的经济能人和技术达人在农村生产中其带头作用,组织各扶贫单位或高校学生志愿者担任农村技术员等,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观念的转变,调动其自我发展能力,提高社会融入度。

③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易地搬迁工作。湘西州贫困地区主要位于山地和丘陵区域,由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一些贫困村难以脱贫,因此落实易地搬迁可以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因素,但在搬迁的过程中要注意宣导和安抚工作的落实,以减少居民对搬迁的抵触。

④建立动态化数据库,提高精准识别度。依据大数据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定期追踪贫困户的情况,及时更新数据库中的贫困户情况,以便扶贫资金能够“扶到点上”。另外,建立綜合、科学的贫困测评体系,对贫困人口进行分类帮扶,综合考虑各类贫困人口的收入结构和自我发展能力,以便制定相应的扶持方案,确保精准帮扶。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主编.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经典案例[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李鵾.精准扶贫:恩施市龙凤镇的政策背景、实施现状与对策建议[J].清江论坛,2014(2).

[4]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4(6).

[5]吴雄周,丁建军,精准扶贫:单维瞄准向多维瞄准的嬗变——兼析湘西州十八洞村扶贫调查[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6]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7]郭全中.文化产业问题论[J].新闻研究导刊,2012(4).

[8]秦璇.开辟湘西民族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径[J].贵州民族究,2014.

[9]鲁春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6(7).

[10]宗高峰,赵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应遵循的原则——以湘西州古丈县毛坪村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

[11]郭小妹.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现代经济信息,2015 (23).

[12]蓝庆新,郑学党.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及策略研究——基于2010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3).

[13]吕白羽.大湘西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构建——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

[14]彭玲艺,易想和.湖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构建[J].科教导刊(下旬),2015(11).

[15]王鑫,李俊杰.精准扶贫:内涵、挑战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湖北武陵山片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猜你喜欢

特色农业精准扶贫
“互联网+”下特色农业的思考与发展—以湖北秭归脐橙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