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脊手法加理疗配合中药辨证治疗颈性眩晕

2018-09-20潘志诚

吉林中医药 2018年9期
关键词:整脊颈性理疗

潘志诚,李 影

(梧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广西 梧州 543002)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是由于颈椎及其附属结构(关节囊、韧带、血管、肌肉、神经等)发生功能退行性或者器质性改变,从而刺激、压迫椎基底动脉或支配该动脉的交感神经,继而引起椎动脉(椎左右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循环障碍及颅内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主要为发作性眩晕,且可伴有头昏、头痛、颈痛、视力障碍甚至猝倒,因此,颈性眩晕又被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or-basilar insufficiency vertigo,VBIV)。颈椎病表现复杂,分型繁多,各型症状不尽相同。由于颈性眩晕的表现多为主观性症状,疗效评定难度更大,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的评估量表,疗效评定相当困难。目前,颈源性眩晕的治疗以手法及药物治疗为主。若以手术治疗,风险极大,患者后遗症较严重。本研究尝试从中医入手,用整脊手法理疗配合中药综合治疗颈性眩晕,评价保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借以推动颈椎病临床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颈性眩晕患者均来源于妇幼保健院中医理疗科门诊,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18~65岁。所有病例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或中医症候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不属于排除、剔除、脱落、终止等筛选标准。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因头颈部体位改变而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出现眩晕,患者曾有猝倒史;2)患者颈部活动常受限,旋转试验阳性,颈部软组织紧张有条索状结节,压痛阳性;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反张成角、颈椎节段不稳、寰枢关节紊乱、钩椎关节增生等退行性改变,CT、MRI异常改变;4)多伴有交感神经激惹征(头痛、耳鸣、视物疲劳、雾状、涩沉等);5)排除眼源性、耳源性眩晕、神经官能症与颅脑病变。

1.3 筛选标准

1.3.1 病例排除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虽为本病,但长期服用西药或其他药物无法停用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颈椎有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感染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及美尼尔综合征、眼源性眩晕等。不符合纳入标准,未能坚持治疗的,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1.3.2 病例剔除标准 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需予剔除。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或用其他方法治疗者,需予剔除。治疗7 d以上无效,停用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应算无效,不得剔除。

1.3.3 病例脱落标准 受试者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他并发疾病者不宜继续接受试验。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使用本治疗有效,但加用其他口服药物,无法判定疗效者。

1.3.4 病例终止标准 入组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者。

1.4 分组方法 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整脊手法配合理疗治疗组,30例;理疗配合中药辨证治疗组,30例;整脊手法加理疗配合中药辨证治疗组,30例。治疗以2周为1个疗程,总治疗时间为2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 治疗方法

1.5.1 整脊手法治疗 患者仰卧,低枕,术者双手置患者颈部两侧及颈后,用手指指腹揉按颈部肌肉,重点揉按颈枕交界及上段颈部肌肉,点按枕下肌群及痛点,令颈部肌肉松弛。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下颌,缓慢用力将颈部平稳向前牵引。牵引后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下颌,其头部做上仰20°,拇指按于错位颈椎对侧的横突下方,向错位侧旋转30°,双手保持仰头、向前牵引、侧向旋转力,缓慢转动2~3次。换手,术者仍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下颌,拇指按于错位颈椎侧的横突后方,向错位对侧旋转30°,双手保持仰头、向前牵引、侧向旋转力,缓慢转动2~3次后,用有限度闪动力向对侧旋转,拇指同时稍用力向上顶推,有时会听到“咯得”响声。整脊手法完毕。手法后放松颈部肌肉。

1.5.2 理疗方法治疗 采用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加中药离子导入,对颈部两侧肌肉进行治疗。

1.5.3 中药辨证治疗 桂枝30 g,白术20 g,当归15 g,黄芪30 g,泽泻30 g,茯苓30 g,白芥子30 g,天麻15 g,炙甘草5 g,生姜50 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加减:阳虚加熟附子20 g,细辛10 g;肾虚加淫羊藿20 g,杜仲30 g;兼臂痛加姜黄20 g。

1.6 观察指标

1.6.1 实验室检测指标 影像学检测,对比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颈椎X线片检查结果,主要观察颈1/2,颈2/3,颈3/4椎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6.2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 将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用记分表示,于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各记录1次。

1.6.3 安全性检测 如有不良反应,随时记录,立即检查,若症状严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1.7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5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疗前后分别观察:1)头痛、 眩晕;2)耳聋、耳鸣;3)视物不清;4)体位性猝倒;5)颈椎侧弯、后伸不适等症状。按轻重程度分为无( 4 分)、轻微(3 分)、明显(2 分)、严重(1 分)4 级予以量化,5项合计满分为 20 分。疗效指数(%) =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治疗前分)]×100%。治愈:治疗后达到 20 分;显效:治疗后总分比原来提高6~10分;好转:治疗后总分比原来提高1~5分;无效:治疗后总分比原来降低或不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 临床试验资料和数据,使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 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2。

表1 治疗前后积分及疗效指数比较(x± s ,n = 30)

表2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 30) 例

3 讨论

颈性眩晕属于现代医学的名词范畴,在中医学范畴内并没有关于颈性眩晕的定义,但通过分析其病因病机,现代中医学界基本认为颈性眩晕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及“痹症”等含义范畴。从中医学的角度出发[1],可将其病因病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痰浊中阻、风阳上扰、气血亏虚、肝肾两虚、瘀血阻窍。国内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干预手段及治疗方法较为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化学药药干预、现代物理康复、手术穿刺或填充等治疗方法外,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手段如中药、针灸、推拿等都被广泛应用于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并显示出明显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采用“整脊手法+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方剂”三位一体的方法治疗颈性眩晕。在该方法中,将整脊手法作为颈性眩晕的基础治疗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研究[2-5]表明,以针灸、腹针、电针等疗法配合整脊手法,对于改善颈性眩晕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疗法治疗。本研究中,以放松颈部肌肉群,缓解局部神经压迫为目标,通过安全、简单、患者顺应性高的整脊手法,有效恢复颈部血管供血,从而解除病患眩晕症状。

本研究在采用整脊手法为基本治疗手段的同时,还采用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加中药离子导入,对颈部两侧肌肉进行治疗。朱晓燕等[6]将天麻素以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性眩晕,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静滴输入天麻素。罗卫泉等[7]采用仰头摇正法配合中药离子导入进行治疗,临床有效率达95%,显著优于按摩+牵引的对照治疗组。本研究中的理疗利用超声波、电致孔、脉冲经皮离子电渗治疗系统等多种复合功能对皮肤的作用,促进药物更好的透皮吸收,同时又将中频干扰电治疗和低频电治疗等多种功能叠加在一起,集超声、电疗、热疗、灸疗、穴位治疗、负压拔罐等作用于一体,起到协同增强的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又为生痰之源;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窍,清窍失养,发为眩晕”。治法应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为主。二陈汤以燥湿祛痰为主,行气健脾为辅,标本兼顾,为治湿痰之主方。有研究[8-12]应用二陈汤及加减方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全方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使清升浊降,眩晕自除。

医家有云:“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导致眩晕”。治则应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为法。补中益气汤乃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有研究[13-15]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或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本病也获得满意疗效。

本方由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而来,意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改善大脑供血不足;根据“无痰则不作眩”的原理,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化痰定眩。在两方基础上,去掉阴柔下行之白芍,加能平肝熄风又能引药上行之天麻;去掉易助痰湿之大枣,加同时能补血活血的当归;再加泽泻与白术配伍,利水化痰之功效大增;再加白芥子,温经通络,加强化痰功效。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化痰定眩之功。

猜你喜欢

整脊颈性理疗
juliArt觉亚头皮理疗中心
肌内效贴:无毒无害理疗产品引发关注
“整脊”真能让人立刻长高吗
整脊真有这么神奇吗
针灸整脊:整合中西医观点
石墨烯理疗U型枕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理疗鞋垫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