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死神“抢跑”

2018-09-19林祎雯

家庭用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胸痛急诊科教授

林祎雯

有人说过,当医生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总有那么几个人确实是因为你而活下来的,这句话用在急诊科医生的身上尤为贴切。急诊科的医生一直在做的事,就是——

现在大众已经习惯了有什么紧急情况就去医院看急诊,其实,急诊作为一个独立专科,“岁数”并不大。20世纪50年代,美国才首次提出“急诊”概念,到70年代急诊专业成形,而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正式有急诊科。急诊在医学领域虽然还是个“小伙子”,但已是个身经百战、救人无数的“大功臣”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潘曙明教授生动地举例:“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当一个人半夜突然发生了严重的不适,无疑是无助的,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部门来为他提供专业的、规范的、紧急的救助,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这就是急诊的价值,也是急诊的魅力。”

潘曙明教授开始从医的时候,正是我国急诊医学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社会进程的发展,他不但是我国急诊医学进程的见证者,更是一个积极的推动人。

和时间赛跑

潘曙明教授回忆从医以来见证我国急诊专业的发展,无数个从无到有,而令他自豪的,“胸痛单元”无疑是其中之一。

潘曙明教授还记得那是2003年,国外同行前来交流访问,当问及遇到胸痛患者急诊如何处理时,胸有成竹的潘曙明将流程一一道来,不料国外同行却评论道:“兜这一圈要很长时间,我们要求从胸痛患者抵达医院门口到为患者置入球囊,时间不能超过90分钟。”这件事对潘曙明教授的刺激很大,在接下来去美国交流访问和进修的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对美国急诊科胸痛单元和卒中单元系统的了解及学习,回国后立刻开始在新华医院急诊科着手组建胸痛单元,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2007年,上海第一个急诊科胸痛单元在潘曙明教授及其团队的推动下正式成立。提及胸痛单元的成立,潘曙明教授形容,完全是“争分夺秒”,不但医务人员培训到位,连护工也需要全部培训到位;急诊室到导管室的路线经过再三测算,以确定一条最快最近的;患者一送到急诊室,只要心电图有“ST段抬高”的表现,即第一时间通知心血管科的医生,患者还没从急诊室出发,导管室的医生已经开始为手术做准备——这一切都是为了挽救患者的心肌。潘曙明教授自豪地表示,如今,新华医院急诊科胸痛单元对接治的患者,都能做到90分钟内开通冠脉,早已达到国际标准。

“卒中领域说时间就是大脑,胸痛领域说时间就是心肌,对急诊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一直在和时间赛跑。”潘曙明教授如是说。

为生命开辟通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很多文明习惯,排队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对于急诊来说,“不排队”才是更为公平的表现。此话怎讲?

“一个感冒发烧的患者和一个急性心梗或是脑梗的患者,他们的紧急程度显然不同。尤其是晚上的医院,全院的资源集中在急诊科,有限的医疗资源应该倾向于最需要救治、最值得救治的患者。不是说感冒发烧不重要,而是紧急的、危重的疾病更重要。这时还刻板地排队,很容易耽误真正需要救治的患者。”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为此,2009年,潘曙明教授会同数位志同道合的急诊科专家,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开始尝试推行急诊分诊制度。

急诊分诊制度刚刚提出时,还曾引发上海市民的广泛讨论,潘曙明教授回忆道:“分诊制度最后取得了市民的理解,大家都愿意为生命让出宝贵的通道。”就这样,危重患者的“生命通道”,在分诊制度的推行下被成功地开辟了出来。成功的经验被广泛借鉴,现在急诊分级制度已成为各大医院的标配,并有了明确可依的分级标准和指导手册。随着科技的进展,电脑测评开始介入急诊分级的测评,对急诊患者的评估更加客观公正,急诊的环境更为公平有序。

道路安全从小抓起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我国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逐年攀升。潘曙明教授在研究我国道路交通伤害的资料时发现,我国成人领域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方法已较为成熟,而在儿童这一块却仍为薄弱环节。

“我们对多家幼儿园进行调研,发现无论幼儿园档次的高低,家长大多不清楚安全座椅在孩子出行时的重要性,甚至有很多小朋友出行时还坐在车辆的前排。这很危险!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孩子坐在车辆前排,一旦发生意外,死亡率很高!”于是潘曙明教授开始加强对儿童道路安全的研究,同时与交警及相关部门合作,大力推动儿童安全座椅的普及。

基于潘曙明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数据及不懈努力,2013前,《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正式加入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携带未满十二周岁未成年人乘车的,不得安排其乘坐在副驾驶座位;携带未满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乘坐家庭乘用车,应当配备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这一条,且儿童安全乘车的规范即将编写进《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中。

潘曙明教授同时指出,现在我国孩子出行,乘坐未配备安全座椅的租赁车辆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孩子坐在后排,后排位置比前排能降低大概一半的风险;同时,虽然儿童不适合用为成人设计的安全带,但在没有安全座椅的情况下,使用安全带仍能降低一定比例的风险,成人安全带对儿童来说最大的危害是可能勒到脖子,使用时要注意避免其对孩子颈部的损伤。

潘曙明教授感慨,急救还有很多事要做,对生命安全的呵护需要整个医务团队,甚至整个社会的关心。比如道路交通的安全,还需要全民安全意识的提高;对周遭发生的意外,需要刻意增加有专业急救知识的“第一目击者”的数量;对日常生活中的意外,需提高全民急救常识。急救知识的普及,在提高全民生活质量和延长平均寿命方面意义重大,对急诊科医生来说,则任重而道远。

采访札记

采访中,潘曙明教授带着记者回顾了我国急诊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急诊专业正式入驻医院;20世纪90年代中期,急诊室开始装备CT设备;2004年,上海有了第一架救援直升机,如今救援直升机的数量在全国越来越多,在不久的将来,华东地区有望形成自己的直升机救援网;2007年以来,胸痛单元、卒中单元、创伤单元……有针对性的急救单元在全国迅速铺开,越来越多的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言谈间,能看出潘曙明教授对急诊深深的热爱和难掩的自豪,他和我国无数的“急诊人”一起,挽救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帮助遭受意外的人们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急诊人”的大爱和情怀!

潘曙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秘书长、上海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急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得“上海市银蛇奖”等称号。

擅长心肺脑复苏,脓毒症和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发表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 1 部。

2018年3月9日,Science(《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2型糖尿病的最新研究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是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学院赵立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彭永德教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晨虹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历经4年努力取得的成果。

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彭永德教授,请他详细介绍一下这项研究以及它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防治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胸痛急诊科教授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有些胸痛会猝死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