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艺术的时代风尚之培塑

2018-09-19戎龚停

曲艺 2018年8期
关键词:韵味曲艺传统

戎龚停

在传统社会时期,曲艺艺术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下,文化生活的重构进入了后现代时期,乡村和城市关系紧密,随之出现的文化交织在客观上要求曲艺艺术家能够与之适应,曲艺艺术体裁也在歌舞和戏曲的回流影响下拓展出多样态的生态景观。面对当下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曲艺艺术家群体该如何培塑曲艺艺术的当代之风尚呢?下文即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作品从曲艺的内容形式和韵味、曲艺的传统与现代以及曲艺的小曲风韵与大曲精神三个方面予以探讨。曲艺艺术的时代风尚之培塑就在于这一系列关系实在的有机处理。

一、曲艺的内容、形式和韵味

众所周知,曲艺非常看重韵味,但却不能脱离内容。曲艺节目内容的优美之处,集中表现在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和意境上。如京韵大鼓《大西厢》里的崔莺莺,河南坠子《偷石榴》里的大姑娘,梅花大鼓《王二姐思夫》中的王二姐,快板书《革命的青春》中的雷锋,使人感到亲切、愉悦。另外,曲艺节目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美的意境,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如天津时调《春来了》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的早晨景色,情景交融,令人心旷神怡。再如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岔曲《红军过草原》、梅花大鼓《二泉映月》、弹词开篇《宫怨》等,都创造了优美的意境,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曲藝的内容也负载于一定的形式,涉及体裁、结构、曲体等层面,传统文体上的赞、赋、颂等不可忽视,这是对曲艺艺术风格韵味的一种原生性保障。在张天诗的《江湖南北通晓》里谈到,评门里根据其道具分为两类:即短家伙的(说书的)和长家伙的(唱书的),那么,这两类的既定形式应承载于心,方能展示其风韵。

曲艺的韵味主要体现着唱词的韵律与唱腔的腔调上,但唱词是基点,唱腔旋律即依附于唱词。唱词的语言风格有着时空上的差异,在历时赓续和区域传衍上绽放出多姿多彩的语言韵味风格。曲艺的韵味可以是各地曲种多味的拓展,补充新腔,解脱束缚,创作多重风格。从杨迎祺的《归韵词语手册》到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都能从词韵的常规运用到音韵的区域化把握等方面给予曲艺工作者充分的启迪。

曲艺的语言韵味来自于内容的语境。韵味是通过曲种的唱腔旋律、曲艺化的吐字发声和各种润腔技巧相互结合、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的。骆玉笙的韵味,得益于小颤音甚多,在慢板行腔时,遇有长音符(一字几拍),多用小颤音润色,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曲艺的优美感往往还来自于演员技巧娴熟的表演,听马三立说传统相声《开粥厂》大段贯口,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流利和谐,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曲艺艺术的当代风尚即重点取决于曲艺的韵味美、内容美以及曲艺整体形式上的精美。

二、曲艺艺术的传统与现代

曲艺艺术传统与现代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曲艺的发展是激活其生命力的前提,传统唱腔是彰显曲艺身份的关键,传统曲艺应该保持,现代曲艺也要创新发展,现代曲艺艺术家更应该把传统曲体唱腔掌握得熟练一些。曲艺音乐的发展应把握向前、向后两个方向,既可以继续向传统民间曲调寻找素材,也可以从当下其他音乐源汲取营养,传统是一条河流,应通过既定的传统曲艺形式把握内在的即兴化传统特质。当下的曲艺艺术亟需精良制作,通过各种音乐素材和手法加强其曲艺体式中的戏剧化。

河南坠子之所以能够影响全国,得益于乔治山、程玉兰、乔清秀、董桂芝、赵铮、李玉萍等艺术家的前承后继的唱腔革新,从而塑造了既定新时代的经典。凡是边缘化的曲种则都是后续的改革乏力,非常缺乏有想法、有能力、有干劲的团队去推动其改革与创新,那么,当代具有创腔潜质的曲艺艺术家群体即担负着这样的历史责任。

从收音机到电视机再到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发展为曲艺艺术视听之美的转变创设了社会语境,这种转变也带来了曲艺艺术的舞台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改革,不仅旋律要优美且表演要可人。当下曲艺要以传统曲种为基础而进行扩展和再创新,要循序渐进,给时代听众一个缓冲的过程。

特别是传统曲艺在农村很有基础,丰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中表现农民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新创唱腔就是实践的过程,反映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歌颂新农村新农民,表现当代农民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追求和向往。改革要搞清楚地方曲种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才能被观众接受。哪个曲种拥有最优秀艺术家群体,哪个曲种就会出色很多,影响力和受众群也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三、曲艺的小曲风韵与大曲精神

无论是小曲精品还是大曲大作,曲艺艺术在传统社会时期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润化了一代又一代民众。当下,曲艺的社会生态日渐式微,艺术家群体、继承者以及受众群体在缩减,甚至培养机构也被降格(曲艺学校在减少,国家级曲艺院校尚未成型),好在由于文化部门和相关专家的强烈支持,从2014年伊始的国家艺术基金对曲艺的倾注额度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复兴曲艺艺术提升到了国家层面上来了。

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划需要进行中、长期任务布置,作品创作的扶持、艺术人才培养都需要加强。尤其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些曲艺从业者对曲艺音乐不熟悉,能创作什么还不知道。只有打破音乐的局限,才能写出有层次有深度的作品,以此推动曲艺音乐的改革与实践。曲艺的发展在于曲种音乐风格的发展,工作者可以多收集一些唱曲素材去消化吸收。

曲艺的少儿化是一个契机,曲艺的少儿培养很有必要性。那么怎么从娃娃抓起呢?怎么产生兴趣呢?从小段儿开始,好听好玩,调动兴趣很重要。曲艺少年实验班应重视教学舞台基本功,曲艺进校园、驻校园、留守校园是一个时代命题。艺术院校如果在曲艺传承实践层面敢于起跑的话,这将成为非常重要的音乐文化教育实体。曲艺艺术必须靓丽出自己的青春,必须培养年轻的演员和观众。

在古代没有教育部和文化部,其实是教育和文化不分家的。艺术教育各界同仁可以自问一下,我们的母语是什么?我们的主流文化在哪里,曲艺在哪里?教育工作者济世情怀在哪里?曲艺艺术不仅蕴含着磅礴的音乐艺术资源、精神文化有机质,更具有大曲的济世情怀和大众精神,我们应全方位绽放曲艺的风韵色彩和大曲精神。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或是专业曲艺艺术从业者,我们的艺术实践是具有多重任务的,应该集表演、研究和创作、教育等任务于一身的。当下,国内相当多的艺术院校认为曲艺与自己无关,地方音乐文化乃至曲艺的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教育界的责任,是教育的虚幻所致,教育为什么就不能在曲艺上去做一下实践创新事情呢?教育必须有所为,大作为,冲在前面,可以与地方文艺企业联姻继而拓展专业艺术实践。

曲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更是意识的强化。曲艺艺术的多重风格之培塑,声音更美、作品要流行、风韵要更民族更浓郁。普通话的灵活理解就是普通的语言,要有时代和地域背景,不可一味地推广普通话而贬低方言。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更要推广方言。曲艺艺术必须具备能屈能伸之气概,即屈在地方,伸在全国。当下亟需团队力量的建设,需要自觉、有责任和有情感的团队,无论倾向于教育、研究、创作或表演的哪一个层面,我们的团队艺术责任不能散,应从不同角度做实事,我们就是要影响我们的同仁和我们的观众。我们的责任不仅仅传承传播曲艺艺术,更是唤醒大众的曲艺意识,发展弘扬之而促使其成为新生代的的主流艺术。当下,曲艺艺术可谓是国家艺术基金的重点倾注对象,曲艺艺术的审美价值、现实意义、实用功能如何体现?那么曲艺艺术的时代风尚之培塑甚为关键。

猜你喜欢

韵味曲艺传统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走遍万水千山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少年力斗传统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韵味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