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针刺跷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9-19王国立刘海永高连中钱鑫李学军吴雪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痉挛功能障碍针刺

王国立 ,刘海永 ,高连中 ,钱鑫 ,李学军 ,吴雪峰

1.河北省三河市医院,河北三河 065200;2.三河市中医医院,河北三河 065200

脑卒中者受脑部缺血、缺氧影响高级运动机能被抑制,易引发机体能力障碍,其中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是常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降低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影响[1]。多数学者认为拮抗肌神经元交互以及突出前抑制减少是造成下肢平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若不及时给予治疗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治疗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是现今临床热点[2]。该研究旨在为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寻找一套适宜的临床治疗模式,探讨针灸针刺跷脉在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给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方案,现该院展开研究,将2017年3-2018年3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1组与治疗2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该研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自愿加入该次研究中,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一般资料对比

纳入标准[3]:①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脑血管造影、头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或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确诊为脑卒中。②资料健全者。③依从性较好者。

排除标准[4]:①不愿加入该研究且不予合作者。②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③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治疗2组:给予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坐位平衡、踝关节背屈被动运动、立位平衡、步行训练、良性肢位摆放,床上活动、利用感觉刺激、共同运动、联合反应等,1次/d,每次选择 3~4种方法进行训练,每周治疗5 d,休息2 d,时间40min左右,共治疗4周。

治疗1组:在治疗2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针刺跷脉治疗,取穴:主穴取患侧阴跷脉照海、交信、睛明,阳跷脉申脉、仆申、跗阳等穴,先对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给予双手进针法捻转破皮,直刺0.5~0.8寸,进针后捻转各穴施以平补平泻,以患者局部酸胀,医者手下沉紧为度。得气后静留针20min,5次/周,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治疗方式患者临床抗痉挛效果进行评估,门诊随访患者1年,观察患者恢复情况,以FMA、FIM评分运动能力、生活能力[5]。该次FMA对患者协同运动、速度、条件反射等评分,分数越高运动能力恢复越好;FIM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8项评分,总分126分,分数越高生活能力越高。疗效评估[6]:显著治愈:疗程结束时患者痉挛Ashworth分级为0级或改善2级以上;改善:患者肌张力有改善,Ashworth分级改善1级,仍需进一步治疗。无效:经治疗肌力无改善,Ashworth分级无改善或加重。治疗率=(显著治愈+改善)/总数×100%。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前者表示方法为(±s),后者为[n(%)],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1组治疗率为97.62%高于治疗2组83.33%,P<0.05,见表2。

表2 治疗效果比较

2.2 相关指标评分情况

治疗后治疗1组FIM、FMA评分高于治疗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相关指标评分情况[(±s),分]

表3 相关指标评分情况[(±s),分]

注:*表示相比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FIM入院时 治疗后FMA入院时 治疗后治疗 1组(n=42)治疗 2组(n=42)t值P值50.91±5.15 50.88±5.19 0.027 0.979(86.26±4.73)*(75.11±7.08)*8.487 0.000 32.65±3.31 32.62±3.25 0.042 0.967(67.47±5.15)*(60.73±6.52)*5.257 0.000

3 讨论

脑卒中者中枢神经受缺血、缺氧影响机体交互神经支配较差,导致患者临床出现拮抗肌不随肌群、肌肉收缩而放松,反而表现为收缩情况,进而造成患者肌紧张引发肌痉挛,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肢伸肌痉挛,初期会导致患者步态不稳,平衡功能下降,若不及时治疗可致严重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常用治疗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患者全程配合,且疗效相对较慢,往往无法达到临床预期疗效。林强、陈安亮、程凯等人研究发现[8],对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针灸针刺跷脉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发现,针灸针刺跷脉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改善机制包括:①改善缺血区突出重塑,能够降低缺血后神经元损伤。②能够改善细胞凋亡,有研究表明实施针康法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脑细胞与神经功能恢复。③对新生血管生成起到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表达。该次研究结果表明,在治疗率上治疗1组显著比治疗2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 FIM、FMA 评分上治疗1组显著比治疗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如传统针刺治疗,该次采用针刺跷脉治疗,以不同手法进行刺激,恢复肌群间张力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症状。跷脉不平衡会造成下肢拘急或是弛缓的状态,通过针刺该穴位,强化运动神经元交互抑制,抑制痉挛肌、兴奋拮抗肌,以达到机体张力平衡,从而改善机体关节活动、缓解肌痉挛、提高肌张力。同时牵张训练通过加强上肢伸肌、下肢屈肌运动,能促痉挛肌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降低痉挛肌张力,从而恢复关节活动、缓解下肢功能平衡障碍。患者平衡功能与中枢抑制减少有关,以针刺治疗来刺激脊髓运动神经,从而抑制神经递质,减轻脊髓中枢对机体骨骼肌的作用,达到缓解肌痉挛、改善肌紧张情况,同时针刺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促脊液流动,从而改善中枢传导,利于大脑皮层功能重建。为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该院现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次研究中所存在的研究不足与局限性:①研究中虽对纳入对象进行针对性的筛选,排除各种不适合的样本,但选取存在一定局限性,所选取的标本是否合理有待商榷。②该研究样本选取例数较少,缺乏一定准确性,临床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人数,以减少实验结果误差。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针灸针刺跷脉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提升疗效,此方法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痉挛功能障碍针刺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