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内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2018-09-19孙祥荣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预防性患肢内科

孙祥荣

山东省平邑县心理医院,山东临沂 273300

内科患者发病机制较多,且病因不明显,其影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较多,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发生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内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知识与实现意义。下肢静脉血栓是由各种原因所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淤积在下肢静脉,从而形成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可能发生于下肢任何部位,急性静脉血栓如若不尽早治疗处理,一些患者可能会因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等,其严重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我国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为此,各类手术以及治疗方案的普及,使内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治愈率也逐渐在呈现上升趋势。该文分析研究针对内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取得了一定成效,其研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该院内科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随机抽取125例,根据其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选取。与此同时,要注意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说明实际情况,征得他们同意,并在了解该次实验的具体内容与意义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除此之外,所选取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其生命体征要处于平稳状态,并且要保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标准,不具有恶性病以及精神疾病等症状。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与个人意愿分为常规组与对照组,常规组分有6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年龄在34~75岁,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2±3.6岁)。对照组分有6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年龄在38~78岁,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7±2.9岁)。常规组与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两组对比研究需求。

2 护理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有很多,如若不能及时治疗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为此,在该院内科随机选取的12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常规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模式,主要包括定期协助患者翻身、环境保护、患肢按摩等。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上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进行治疗护理,其主要包括静脉保护、患肢功能训练、气压治疗、健康指导等护理流程,以此提升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恢复效果。

2.1 静脉保护

由于下肢穿刺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远高于上肢穿刺。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应对患者尽可能地进行上肢静脉滴注。同时,在为患者进行静脉留针时要保证一次性通过,并且要注重静脉留针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出现因反复穿刺损伤血管,而出现血栓的情况。

2.2 患肢功能训练

在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时,应帮助患者进行患肢功能训练。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早期的被运动,帮助患者活动相关关节。同时,护理人员要注意在活动时应由下至上进行,并积极鼓励患者尽早自行开始活动,如若恢复较好可以进行早期下地活动。

2.3 气压治疗

在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气压治疗时,需注意结合患者的实际耐受情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气压调节。气压治疗即是通过大面积挤压按摩,对患者下肢的肌肉、血管等进行刺激,促使患者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以此有效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2.4 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在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时,应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促使患者充分的了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患者知道诱发疾病因素与诱发的结果,以此有效的预防患者患病。同时,要传授患者预防与治疗的方式。例如,抬高患肢、穿弹力袜等,从而引起患者与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进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接受治疗,促进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恢复的质量。

2.5 护理方式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对病人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内患者的护理水平能够直接影响院内的临床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是医院内为患者服务的直接人选,也是接触患者时间最多的人,是医院医护人员的代表。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市场中,医院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临床护理技术水平。内科疾病通常会有发病病因不清、多变化、复杂性等特征。为此,应对患者及早入院观察并及时确诊与治疗。同时,要告知患者家属应对患者多注意观察,发现病因及早送入医院检查,以免耽误病情出现疾病的安全隐患问题。针对此情况,要求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技术与护理质量需要严格达到标准,对内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优质有效的护理服务,以此有效预防内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并积极促进院内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与患者健康发展。

3 统计方法

将常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对比,将静脉保护、患肢功能训练、气压治疗、健康指导作为对比项目。以上资料采用SPSS 20.0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并以此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的以(±s)表示,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治疗,其静脉保护、患肢功能训练、气压治疗、健康指导的所有数据相对常规组来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结果也较为明显,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结果(±s)

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结果(±s)

组别 静脉保护 患肢功能训练 气压治疗 健康指导对照组(n=65)常规组(n=60)P值47.64±3.72 54.34±7.74<0.05 31.34±2.21 29.71±3.66<0.05 4.51±2.13 6.56±1.11<0.05 23.47±13.35 104.55±17.3<0.05

通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有效的临床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22%,常规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0.14%,对照组组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该次研究实验所采取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其有效性、可靠性较高。

5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血液流动发生异常凝结的现象,其发病因素包括血液流动的状态、速度的改变及血管内皮光滑度的改变。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为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患者直接又发死亡。近年来,我国临床医疗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对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也相对增高。由于下肢静脉血栓疾病会导致患者本身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要提早发现提早治疗。现阶段下肢静脉血栓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患者健康恢复的要求。下肢静脉血栓在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同时也是较为棘手的一种疾病类型,且诊断及治疗也相对困难,需要护理人员注意早期的预防与护理干预。对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性有效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与此同时,对于内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病情发展恶化。因而,及时确诊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实施,对于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来说具有可靠的支持作用,可以使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护理措施来恢复健康。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在对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工作时,需格外注意对患者护理的态度。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经常会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不能配合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治疗,阻碍了护理工作的进展。为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加强运用人性化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模式即是护理人员工作的核心,它是现阶段新时代发展的主要需求,能够促使患者身心与生理上都能够早日得到康复。

综上所述,内科患者发病机制较多,且病因不明显,其影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较多,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发生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护理人员应积极对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治疗。通过上述常规组与对照组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避免肌肉萎缩,以此加快肢体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对内科下肢静脉血栓进行静脉保护、患肢功能训练、气压治疗、健康指导等,其可以有效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对患者所造成影响,提升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预防性患肢内科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