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2018-09-19张艳丽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循证下肢血栓

张艳丽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中医医院,山东临沂 2777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由于深静脉内的血液因某些原因凝固而形成的,血栓形成后会导致血管腔阻塞以及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起下肢静脉曲张与下肢水肿,甚至引起瘀滞性溃疡等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液流速减慢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等。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具有并发症严重、易复发的特点。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是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而其一旦出现,轻则延长患者的预后时间,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远期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另外,血栓若脱落则可能会导致肺栓塞、脑栓塞等,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2]因此,为了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发生率,需要护理人员积极做好临床护理工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该文探讨了该院2017年3—9月收治的126例循证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126例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63例患者年龄为25~72岁,平均年龄(56.41±13.81)岁;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接受妇科手术15例,胸外科手术23例,胃肠外科手术10例,神经外科手术15例。观察组的63例患者年龄为 24~71岁,平均年龄(57.49±16.84)岁;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接受妇科手术14例,胸外科手术18例,胃肠外科手术15例,神经外科手术1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平均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入组标准:患者术前均有明确的手术指征,且排出手术相关禁忌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有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的疾病;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妊娠与哺乳期妇女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如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按时观察下肢情况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血栓干预护理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具体包括以下几点。①完善各项术前评估: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手术前对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主要应对患者的既往史与目前身体各项指标,特别是凝血指标充分了解,对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一定的预防措施。另外,应在术前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保持患者心情舒畅,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少术后血栓的发生率。②术中血栓干预护理:护理人员应与医生进行配合,在手术中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比如在不影响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术中谨慎止血以减少术后出血,原因是术后出血用药治疗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加;若手术中需使用止血带,应注意使用时间不要过久,压力不要太大。③术后护理。在患者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与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护,定期对患者双侧下肢的皮肤颜色、温度、下肢肿胀程度以及浅静脉的充盈情况进行观察。当患者对下肢有肿胀、疼痛感时,应及时告知医师,协助医生进行小腿腓肠肌试验,及时发现血栓的形成。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后宣教,嘱患者膝下不要垫高、身体能够下床活动前不要进行过度的屈髋,以免影响患者下肢静脉回流。④术后下肢功能训练。为了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可以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恢复锻炼。对于暂时不能下床的患者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关节屈伸运动,并定时按摩下肢肌肉。在术后的1周内,不断指导患者进一步地进行恢复锻炼,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对于实施气压治疗的患者,可以预先对下肢静脉泵的压力和充气/排气时间进行设定,尽可能模拟人体自身的足底静脉丛循环情况来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⑤提高治疗依从性。护理人员除了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与干预外,在患者的住院治疗,尤其是术后恢复过程中应不断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并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家属与患者能够对自身疾病有更深的了解,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相关问题进行耐心地解答,消除患者内心的紧张情绪,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另外,护理人员应在指导患者进行恢复锻炼时,以积极的态度对患者进行鼓励,使患者始终保持良好乐观地心态,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其中后者采用该院的护理人员满意度评价表进行患者及患者家属回访调查,对护理人员的态度、职业素养以及护理过程进行评价。评价表满分100分,当得分小于60分时,说明患者对护理人员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经血管超声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9%;对照组患者中6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经血管超声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9.52%。因此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2 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分为 (87.46±5.29)分;对照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分为(72.84±5.34)分。因此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回访中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人员满意度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由于深静脉内血液出现不正常凝结,使得凝结的血块阻塞静脉腔,引起静脉的回流障碍。深静脉血栓可以发生于各个部位的深静脉,但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最高。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是手术的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这是因为手术时对患者的麻醉可以造成其静脉扩张,肢体内肌肉麻痹、收缩功能丧失,导致肢体内静脉血液流速减慢,容易引起血栓的形成。除此之外,长期卧床的患者也会因为肢体肌肉的松弛引起血液流速减慢,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循证医学亦称为实证医学,是通过最佳科学研究来代替传统的经验医学来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3]。循证护理作为循证医学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含义是护理人员将相关科研成果、临床经验、患者的愿望三者相结合,来获取临床实际决策依据的护理过程。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手术后恢复速度,提高患者预后及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质量,此外,循证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护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值得继续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循证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循证护理》稿约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