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2018-09-19王贵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周径病患脑出血

王贵珍

日照市莒县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500

接受脑出血临床手术治疗的病患,通常需要较长的卧床恢复期[1]。而因长期卧床,病患的下肢部位极易出现深静脉的血栓这一不良症状,故需采用有效性地护理措施才能够抑制这一不良症状出现。那么,为了分析集束化的护理方案在脑出血临床手术治疗病患中下肢部位深静脉性血栓抑制的应用价值,结合实际情况,该文择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病患开展了集束化的护理方案,得出心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数字表方法择取该院收治的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均为接受脑出血临床手术治疗的病患:现将病患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病患的女性病患为15例,男性病患为35例,年龄为47~72岁,平均年龄为(57.19±7.77)岁。住院时间为7~25个月,平均的住院天数为(16.35±3.56)个月;对照组病患的女性病患为18例,男性病患为32例,年龄为42~67岁,平均年龄为(56.48±8.10)岁。住院时间为7~29个月,平均的住院天数为(18.15±4.16)病患以及家属对该次实验知情同意,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病患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针对对照组病患,开展常规性护理方案,主要包含着常规性的术后健康及饮食护理、基础性护理及病情观察等;对于观察组病患则开展集束化的护理方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健康宣教护理。护士向病患及其家属耐心讲解下肢骨折手术术后预防并发症的相关事宜,告知其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及预防办法。从而提高病患及其家属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视程度;②正确体位护理:正确引导病患尽量将下肢抬高,防止影响到病患下肢静脉的回流。若病患出现了剧烈疼痛或肿胀感、且皮肤发绀、皮温升高等症状表现,护士需及时通知病患的主治医师;护士需将测量病患大腿周径测量次数适当增加,病患两侧肢体的周径若相差在1.5 cm,肿胀与疼痛感加重等情况,护士必须立即通知病患的主治医师予以采取相应的临床检查及治疗措施;③病情观察及密切监测。术后完成后,病患需密切观察病患生命体征情况,对病患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TT)及凝血酶原(PT)等各项指标。同时,还需时刻观察病患下肢的肿胀感、疼痛感、皮温及皮肤颜色情况,以能够做到体早防治病患下肢部位深静脉的血栓症状表现出现;④心理护理。基于骨折手术的创伤面积较大,术后病患会出现剧烈的疼痛症状,病患的身心都会备受打击。护士需与病患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交流,走进病患的内心,帮助病患缓解与消除一些负面心理情绪,积极乐观地面对术后的康复治疗;⑤饮食护理。护士需依据病患术后的实际情况,进行病患日常饮食的健康指导。可指导病患多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黑木耳等能够降低其血液粘稠度的健康食物,禁食高脂肪类食物;⑥功能康复训练护理。护士需向病患讲解动作实施的力度及幅度,让病患能够正确掌握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首先,可以让病患将腿部肌肉绷紧,保持10 s后缓慢放松;其次,指导病患保持正确的翻身与体位摆放,以防止病患下肢出现过渡的外展。同时,护士需与家属一同帮助病患进行下肢被动活动。对病患予以足底间接性的充气加压与静脉泵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最后,制定病患适当进行床上的自由活动,可进行简单的收缩与屈伸运动,对肌泵予以调节,促进病患静脉血液正常的回流,减轻病患下肢的肿胀感。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病患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凝血酶及凝血酶原的时间情况。②对比两组病患集束化的护理实施后下肢周径情况。③对比两组病患形成深静脉的血栓不良症状实际发生率情况。④对比两组病患对集束化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

1.4 统计方法

该实验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使用χ2检验计算,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 t值检验计算,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TT)及凝血酶原(PT)的时间情况

表1 两组病患APTT、TT及PT时间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病患APTT、TT及PT时间情况对比(±s)

注:相比对照组,*P<0.05。

组别PT APTT TT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P 13.66±1.42 13.38±1.34 0.641<0.05 28.72±2.02 28.85±2.24 0.193<0.05 14.57±1.46(14.48±1.43)*0.197<0.05

2.2 两组病患护理措施实施后的下肢周径情况

观察组病患在经过治疗后下肢小腿部周径的增加值为:左侧(0.22±0.05)、右侧(0.18±0.06)。 病患下肢裸部周径的增加值为:左侧(1.06±0.29)、右侧(0.08±0.14);对照组病患在经过治疗后下肢小腿部周径的增加值为:左侧(4.55±1.32)、右侧(4.36±1.44)。病患下肢裸部周径的增加值为:左侧(4.26±1.58)、右侧(4.52±1.05)。经过对两组病患治疗前后的下肢周径数据对比,观察组病患下肢小腿部与裸部周径的增加值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病患对比数据存在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病患形成深静脉的血栓不良症状发生情况

对照组病患在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际发生率为50%,而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病患在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际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病患对集束化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

通过对两组的数据做出的对比,可以得出观察组病患对集束化的护理满意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对比[n(%)]

3 讨论

集束化的护理,最早源自美国地区,近几年在我国实现了广泛性的应用[2]。它属于目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具高效性的一种护理手段,主要是集合了一系列以循证护理及基础性护理措施为基准的护理方案,用以处理一些较为棘手的临床术后护理疾患,以提升临床护理总体的效果及满意程度[3]。脑出血疾病,是心脑血管常见性疾病,致死概率极大,若不能够提早进行手术治疗极有可能威胁到病患的生命安全[4]。但是,在患有脑出血疾病的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期,会有一大部分时间均是在病床上渡过[5]。病患因长期卧床,极有可能出现下肢部位深静脉的血栓这一术后并发症,不仅影响着病患后期的康复,更好影响病患今后正常的起居生活。故在临床上通常会配合以有效地临床护理措施,以对下肢部位深静脉的血栓这一术后并发症起到一定干预性作用。而常规性的护理方案对于下肢部位深静脉的血栓这一术后并发症抑制效果,往往不够理想。经过该次临床研究发现,接受于集束化的护理方案病患,其APTT、TT、PT、下肢周径等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指标之内,且临床护理满意度相对较高,尤其是针对对于下肢部位深静脉的血栓这一术后并发症的干预影响相对较大。故足以证明针对脑出血病症手术治疗后期下肢部位深静脉的血栓这一术后并发症来说,集束化的护理是最佳的临床护理方案。

猜你喜欢

周径病患脑出血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CT 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