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8-09-19王玺王万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脑部心肺气道

王玺,王万东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能有效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和保证其生命安全,但是,发生心脏骤停后,会导致患者脏器组织在短时间内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因此,即使在成功复苏后,患者的病情仍较为危急[1]。基于此,在患者成功复苏后,临床还需采取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才能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和提高其预后康复效果[2]。该文主要探究了2017年2—12月收治的78例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自收治的78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项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为自愿加入该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9例,患者年龄分布:27~69岁,平均年龄(45.8±2.4)岁,其中19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肺栓塞、5例一氧化氮中毒;研究组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分布:29~67岁,平均年龄(46.1±2.3)岁,其中18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肺栓塞、6例一氧化氮中毒,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类型等资料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遵循医嘱给患者提供常规的用药和输液治疗护理,并做好患者的心电图、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进行抢救。研究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①体位指导护理,为降低患者呼吸道的压力,复苏成功后,护理人员可给患者取平卧位,并将棉垫垫于其头颈部和腰部,并嘱咐患者按时休息[3]。②气道护理,心肺复苏后,为维持患者气道通畅,通常需对其行气管插管,进行气管插管时,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插管完成后,还需加强管道护理,如对管道进行妥善固定,防止气道插管移动;对气管插管进行湿化处理,以避免患者气道出现损伤;合理控制低压气囊放气频次,以避免患者误吸咽喉分泌物或胃内容物。另外,对于痰液较多和痰液黏稠的患者还需给予负压吸痰和拍背护理,以促进患者痰液顺利排出吸痰前,需给患者吸入3min纯氧,并仔细观察其面色,若患者出现发钳现象需及时进行处理。③脑部护理,为降低患者心肺复苏后的脑部氧代谢,护理人员可采用湿毛巾对患者头部、颈部进行冷敷,以免其脑部再发生灌注损伤。④生命体征监测护理,心肺复苏后,大多数患者的动脉压、心率功能均不稳定,为此,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参数进行定期监测和记录,发现患者出现心电指标不稳定现象,需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⑤环境护理,为避免住院环境对患者气道和病情产生不良刺激,护理人员还需注意保持患者住院病房的干净整洁、通风透气良好,并合理调整病房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一般控制在22~25°C,湿度控制在70.0%。⑤心理护理,由于行心肺复苏患者的病情均较为危急,而疾病情的危急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一定的创伤,导致不少患者在心肺复苏后仍会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其自身康复进程,同时还可能使其病情恶化,为此,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告知情绪状态对其自身预后康复的影响,使患者树立积极的康复心态[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动脉压、心率水平、护理的总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疗效评估标准:显效:经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病情稳定,精神和心理状态良好;有效:经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病情有所改善,精神和心理状态一般;无效:经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均无显著改善,精神和心理状态较差,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动脉压、心率水平及住院时间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水平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动脉压、心率水平及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动脉压、心率水平及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 动脉压(kpa)护理前 护理后心率(次/min)护理前 护理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n=39)研究组(n=39)t值P值6.3±1.4 6.2±1.3 0.327>0.05 7.1±1.2 9.3±1.5 7.152<0.05 41.3±5.4 41.4±5.5 0.081>0.05 85.1±8.2 98.3±9.5 2.588<0.05 11.5±2.0 8.7±1.2 7.497<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94.9%)明显高于对照组(79.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对比

3 讨论

心肺复苏是急诊科临床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最常用的方式之一,临床研究证实,一旦患者发生心搏骤停,4~6 min内便会导致其脑部和机体其他重要器官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脏复苏抢救则极易导致患者死亡[5]。心肺复苏指的是通过按压患者胸外心脏,使其气道开放,心跳和呼吸恢复,这样才能避免患者因脑部持续缺氧、缺血而发生脑坏死或死亡[6-7]。心肺复苏虽具有确切的抢救效果,但是,受心搏骤停后其发生组织器官损伤作用时间较短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患者在成功复苏后,病情仍较为危重,因此,在患者心肺复苏后,临床还需给予提供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才能真正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和促进其预后康复良好[8]。

对于心肺复苏患者而言,气道护理、脑部护理和心理护理是其急诊护理干预的重点,原因是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肺功能和脑功能均未完全恢复和稳定,在此期间,其易发生呼吸道损伤、误吸和脑部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不仅会加重患者机体的痛苦,严重时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通过湿化气管插管、帮助患者吸痰和拍背、合理控制低压气囊放气频次以及患者住院病房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不仅能有效保证患者气道通畅,同时还能降低不良因素对患者气道的刺激,进而有助于加快其气道康复周期[9]。通过对患者进行头部、颈部冷敷护理能有效降低其脑部氧代谢,进而降低其脑部再灌注损伤发生率[10]。最后,由于患者自身的情绪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其预后康复效果,在患者复苏清醒后,临床还需给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不仅能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同时还可促进其病情快速好转[11]。

该研究中,对两组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急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水平及护理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与陆淑彬[12]研究报告中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了急诊护理干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不仅能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有效恢复,同时还能缩短其预后康复周期。

猜你喜欢

脑部心肺气道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脑部三维核磁共振图像分析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12400年前“木乃伊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