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分析

2018-09-19王向阳夏加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适龄儿童保健知识口腔卫生

王向阳,夏加义

赤峰市敖汉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赤峰 024300

龋齿即蛀牙以及虫牙,是牙釉质被酸性物质腐蚀所致,适龄儿童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儿童免疫功能、口腔保护功能发育不完全有关[1]。另外,龋齿是细菌性疾病,会继发牙髓炎、根尖周炎,严重情况下牙齿丧失,严重影响小儿健康成长[2]。相关资料指出,口腔综合保健可以预防并降低龋齿发生率,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口腔保健认识度以及儿童口腔自我管理水平[3]。基于此,该文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该旗适龄儿童200例作为实验对象,总结口腔综合保健的龋齿预防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均为预防龋齿需求的儿童,总计200例。纳入标准:符合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标准,专科检查无龋齿,身体健康。此次实验家属知情同意,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性53例,女性47例;儿童年龄介于3~9岁之间,年龄中位数(4.50±1.50)岁。 对照组:男性 56 例,女性 44 例;儿童年龄介于3~8岁之间,年龄中位数(4.65±1.35)岁。对照组和观察组儿童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定期口腔检查、减少吃糖量以及按时刷牙等一般口腔保健法。

观察组——口腔综合保健法。①定期健康教育。向儿童、家长发放口腔保健知识手册,并组织观看“保护牙齿”主题图册,通过趣味图画提高儿童参与积极性,达到提高口腔健康认识以及配合的效果。开展口腔保健讲座,指导家长儿童正确刷牙方式、刷牙次数、刷牙时间,并发放儿童口腔检查表介绍儿童口腔检查方法,宣教结束后了解家长口腔保健掌握度。②重视儿童、家长心理疏导。儿童有牙齿疼痛、出血等恐惧感,需耐心安抚其情绪,强调龋齿、不良生活习惯之间的直接联系,指导并叮嘱小儿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另外,和家长沟通强调日常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叮嘱家属减少小儿零食食入量,监督小儿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③科学饮食指导。牙齿发育、饮食习惯关系密切,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龋齿患病率,所以需进行饮食科学指导,饮食上保证营养、微量元素摄取量,减少甜食、酸性、刺激性食物摄取量,强调糖果的危害性。长期吃高糖类食品,导致口腔细菌活性增强,破坏牙釉质脱矿成为龋洞。叮嘱家长小儿饮食上侧重牛奶、蔬菜、粗细粮等高纤维、蛋白食物,此类食物咀嚼能够清洁牙齿表面。④口腔细菌清除需及时。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细菌是儿童龋齿主要诱因,细菌、口腔唾液食物残渣的混合会黏附牙齿表面,时间延长导致龋齿。另外,多数小儿无良好刷牙习惯,夜间为细菌繁殖“最佳”时机,长此以往导致龋齿。⑤正确刷牙习惯养成。家长督促儿童刷牙,以含氟牙膏每天早晚2次为宜,刷牙期间需纠正错误刷牙方式,上下刷牙并维持4 min左右。⑥定期口腔检查。告知家长小儿换牙、长牙期间需注意的问题,做好口腔定期检查工作,口腔检查半年1次,也可以根据家庭条件、小儿牙齿情况半年2次,有疑似龋齿情况下尽早就诊检查、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儿童口腔保健依从性、龋齿发生率以及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半年检查1次牙齿、每日刷牙2~3次达标情况。另外,对家长进行口腔卫生保健了解度评分调查。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200例适龄儿童观察指标统计学计算。儿童依从性、龋齿发生率、口腔卫生达标率等计数资料以[n(%)]形式展开,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口腔保健依从性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口腔健康适龄儿童口腔保健依从性情况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儿童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7 4,P=0.000 7)。

表1 适龄儿童口腔保健依从性情况对比

2.2 儿童龋齿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口腔健康适龄儿童龋齿情况见表2。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儿童龋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5 7,P=0.001 3)。

表2 适龄儿童龋齿发生情况对比[n(%)]

2.3 口腔卫生达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口腔健康适龄儿童口腔卫生达标情况见表3。经统计学计算,观察组各项指标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适龄儿童口腔卫生达标情况对比[n(%)]

2.4 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评分变化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口腔健康适龄儿童家长经口腔保健干预期间口腔保健知识评分变化情况见表4。经统计学计算,干预后观察组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评分情况对比[(±s),分]

表4 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评分情况对比[(±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t值P值75.05±5.30 75.06±5.50 0.000 0 1.000 0 92.05±4.35 81.55±4.30 17.166 4 0.000 0

3 讨论

儿童龋齿发病率较高,致病主因是口腔细菌滋生,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是必须防治性疾病之一。儿童缺乏健康意识,甜食摄入过量情况明显,导致口腔细菌大量滋生[4]。另外,儿童发育阶段体内钙、鳞元素不足,会降低牙齿钙化程度,形成牙釉质,遇细菌侵蚀形成龋洞。相关资料指出,年龄介于3~6岁之间儿童龋齿发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5]。儿童出现龋齿后会因牙痛导致食欲下降,影响正常咀嚼以及消化功能,加上潜在的大量致病菌病灶,诱发多种全身性疾病。同时,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了解程度不高,未做好儿童日常口腔卫生监督工作,增加了龋齿发生率。龋齿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牙齿生长期间,骨组织牙釉质>90%均为无机盐,牙齿坚硬度、防龋能力与钙、磷、等相关,钙磷比例不合理情况下乳牙钙化程度下降,为龋齿发生提供条件;口腔内部有少量细菌,唾液有洗涤作用,但唾液分泌少加上食物残留口腔时间较长,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6]。另外,儿童无早晚刷牙习惯,饮食习惯较差,导致龋齿。基于儿童阶段龋齿的多发率,突出了口腔保健预防的价值。口腔综合保健属于预防方法,可以减少细菌侵蚀、龋齿发病率。口腔综合保健通过指导家长和儿童刷牙正确方法、口腔健康教育、合理饮食指导、心理疏导,提高了儿童以及家长的口腔卫生认识,提高了家长的监督意识,培养了良好的口腔习惯,降低了龋齿的发生率,促进儿童正常发育。刘建研究指出,口腔综合保健可以预防儿童龋齿,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7-8]。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照组儿童口腔卫生总依从率、龋齿发生率、家长口腔保健知识评分情况对比分别为 95%vs79%、5%vs20%、(92.05±4.35)分 vs(81.55±4.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口腔定期检查、刷牙2~3次/d等相关指标占比情况对比,观察组单项指标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逄廷洲[8]研究结果有一致性,观察组正确刷牙、饭后漱口、每日刷牙>2次达标人数均高于对照组,龋齿发生率2.72%低于对照组7.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儿童阶段口腔问题频发,口腔综合保健干预可以预防并降低儿童龋齿,提高儿童口腔卫生效果,规范儿童饮食、刷牙习惯,促进儿童成长。

猜你喜欢

适龄儿童保健知识口腔卫生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饮食干预对胃溃疡患者饮食保健知识及疗效的影响
美日荷三国口腔卫生士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护理的启示
口腔卫生师
对300名产妇产后保健知识需求调查分析
政府主导下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968名老年人可摘局部义齿戴用及口腔卫生情况调查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对居民口腔卫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