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教育模式对提高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2018-09-19刘利梅王玺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阻塞性康复疾病

刘利梅,王玺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身上,具有气流不完全可逆性受限的临床特点,据悉,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出进行性的发展趋势,对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均造成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和危害[1]。为了更好地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该文对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其中86例患者实施常规教育模式和康复教育模式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指标情况进行简要的研究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到该院进行治疗的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当中随机选取其中符合该次试验研究的86例患者作为该次试验研究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有4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所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临床诊治标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该次试验研究且签署了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语言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患者[2]。在观察组的43例患者当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患者的年龄在49~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56±4.78)岁,病程在2~1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53±1.27)年;在对照组的43例患者当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龄在47~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73±4.65)岁,病程在2~1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6.48±1.31)年。该次试验研究的所有患者都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的43例患者采用常规教育模式进行干预,具体为:在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按照既往的常规临床教育模式对患者实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2.2 观察组 观察组的43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常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辅之以康复教育模式进行干预,具体的康复教育模式内容如下所示。

①基础治疗和护理。在基础治疗和护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一样,按照患者的具体病情状况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其中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护理、疾病的基础护理、饮食运动干预等。

②心理教育。从心理教育方面来看,由于所有患者的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患者的自身耐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情绪,在对患者实施康复教育时,护理人员需要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情绪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根据分析与评估结果,再结合患者的具体需求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护理人员要耐心、亲切的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和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情绪,并让患者以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3]。

③疾病教育。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知识方面来看,首先,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将医院自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宣传手册发放给各位患者及其家属;其次,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状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患者实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治疗过程当中的重难点问题、治疗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药物的服用、饮食运动等辅助治疗等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的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从而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并不断提高和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配合度[4]。

④康复教育。从康复教育方面来看,一是要对患者的用药、饮食进行指导和干预,协助和督促患者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在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前,需要将康复锻炼的重要意义告知给患者,增强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在运动方面,让患者通过慢跑、有氧运动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心肺负荷;在呼吸方面,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呼吸训练,呼气时,让患者用双手向腹部轻轻施压,然后再呼气,缩回鼓出的腹部,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肺功能指标,其中生活质量评分采用GQOL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4个指标;肺功能指标包括FEV(%)、PEF(%)、PaO2(kPa)、PaCO2(kPa)4 个指标[6]。

1.4 统计方法

对文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同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

从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s),分]

组别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物质功能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74.63±8.78 65.74±5.19 5.716<0.05 74.32±8.39 62.71±6.47 7.186<0.05 76.34±8.21 64.89±6.24 7.280<0.05 74.27±7.57 66.94±5.36 5.182<0.05

2.2 肺功能指标

从肺功能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s)

表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s)

组别FEV(%)PEF(%)PaO2(kPa) PaCO2(kPa)观察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63.21±7.75 50.13±7.32 8.046<0.05 62.58±3.17 50.23±3.38 17.478<0.05 8.04±1.12 6.39±1.04 7.080<0.05 6.37±0.45 7.46±0.42 11.612<0.05

3 结论

作为一种不完全可逆的、进行性发展的肺部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难度比较大;据了解,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截至目前,临床上尚未研究出行之有效、能够治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方法[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患者肺功能的衰竭,因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刻不容缓。目前,医学界和临床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治疗目标集中在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患者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次数上,从而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再加上病情的反复发作,导致许多患者身心俱疲,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悲观情绪,甚至直接放弃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有效优质的健康宣教非常必要。康复教育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健康宣教模式,通过康复教育模式的干预,能够显著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9]。

从上述结果当中可以看出,与常规教育模式相比,对观察组的患者实施康复教育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和肺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该次试验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中的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和肺功能指标水平基本一致[10]。

综上所述,将康复教育模式应用到慢阻肺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当中,能够显著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阻塞性康复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