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2018-09-19王万东刘利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心肺心率心脏

王万东,刘利梅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临床中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通常采用心肺复苏方法进行抢救,而由于导致患者心脏骤停的原因不确定,当患者恢复心跳后仍然存在许多风险或危险因素,稍有不慎出现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则很可能导致残疾甚至死亡[1-2]。目前临床抢救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的方法以及相关操作更加规范化,但期间给予患者的护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之后,仍需要重视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尤其是对患者给予急诊护理非常关键[3-4]。为此,该院此次则重点观察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影响,故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58例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58例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经随机分组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为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6例、13 例,年龄为 21~80 岁,平均年龄为(63.2±4.7)岁;患者心脏骤停原因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急性脑出血12例,心力衰竭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7例、12例,年龄为22~79岁,平均年龄为(63.1±4.6)岁;患者心脏骤停原因中,急性心肌梗死11例,急性脑出血13例,心力衰竭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不同护理对比。患者入选标准:均为心脏骤停患者;患者均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心跳恢复。排除标准:心肺复苏抢救后死亡者;有精神疾病者;年龄超过80岁者。该次护理观察经院方伦理委员会批准,所选患者家属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所选58例患者均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对照组患者经抢救恢复心跳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如确保患者气道通畅,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心电图、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患者家属对患者探视的次数,通过鼻饲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护理等,整个护理干预期间确保无菌操作。

观察组患者则接受急诊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于患者心肺复苏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气胸、肺水肿等异常,若患者无法自主呼吸,则依照医嘱实施机械通气护理,并做好患者呼吸道湿化、分泌物清除等护理工作;②患者经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可能因自身机体抵抗力不足、咳嗽反射停止等存在肺部感染的并发症,因此也需对患者实施肺部感染预防护理,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等[5-6];③患者心肺复苏后虽然心跳恢复,但心脏功能仍未稳定,因此在进行心电图监测护理中,尤其需要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一般血压需要确保维持在90~100mmHg/60~70 mmHg,一旦异常则立即告知医生并配合处理;④患者处于亚低温状态期间,护理人员需对患者适当使用冬眠合剂,采取保温措施,同时也确保患者采取平卧位,不能激烈翻动患者,亚低温治疗后进行复温护理;⑤为预防患者发生压疮或坠积性肺炎,护理人员也需从患者的皮肤、口腔护理入手,确保患者皮肤清洁;⑥针对心肺复苏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尤其告知患者家属心肺复苏后仍需进行护理监护的重要性,以此得到患者家属各方面的配合,以及顺利实施患者的护理和治疗[7-9];⑦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静脉输液、抗生素等药物的护理,并在用药期间注意患者各脏器功能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后,选择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一系列针对的处理,针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有效的针对验算,并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计数资料[n(%)]以及计量资料(±s)完成一系列有效的检验以及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

对照组患者康复情况,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低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s)

组别 平均动脉压(kPa)护理前 护理后心率(次/min)护理前 护理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n=29)观察组(n=29)t值P值6.05±1.30 6.11±1.61 0.156>0.05 7.35±1.46 9.61±1.38 6.058<0.05 41.62±1.37 41.97±1.42 0.955>0.05 61.54±10.37 82.47±6.98 9.016<0.05 7.92±1.26 6.40±3.45 4.229<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9例,观察组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2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心脏骤停主要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一旦发生该情况且患者未得到及时抢救,则可因全身缺血缺氧死亡。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首要工作是实施心肺复苏抢救,即实施人工方法维持患者呼吸。而患者经心肺复苏抢救后,病情仍然不稳定,需要继续对患者实施严密的监测与护理,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采取及时处理[10-11]。否则,患者仍然可能发生心跳、呼吸再次停止的危险,并且患者各脏器、系统血液灌注不足等,也可造成组织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因此,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护理监测仍十分重要。

关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该院此次主要观察实施急诊护理后患者的康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在所选的58例患者中,其中29例患者重点展开急诊护理,其余则进行常规护理。在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重点从患者心电图、护理、体温等体征监测的基础上,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肺部感染等情况实施观察和判断,并针对患者情况采取气道开放技术、无菌操作技术等急诊护理技术进行护理。经急诊护理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有明显的恢复,分别为(9.61±1.38)kPa、(82.47±6.98)次/min,住院时间为(6.40±3.45)d,与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对比,急诊护理患者康复情况更为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不良反应当中,急诊护理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记忆减退0例、胸部不适1例,压疮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常规护理患者不良反应率为30.7%,前者不良反应率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监测和观察非常重要,进而才能准确对患者展开呼吸道、体温、皮肤等的护理,充分应用急诊护理技术,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由此,护理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护理专业技能,提高护理效果,早日帮助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在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护理过程中,实施急诊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尽早帮助患者康复,且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应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当中。

猜你喜欢

心肺心率心脏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心率多少才健康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心脏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