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康复训练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急性加重的影响

2018-09-19胡帆张冬梅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呼气康复训练意义

胡帆,张冬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是一种较为多见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其可累及肺脏,但也致使肺外或者全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良效应,从而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1]。COPD全球倡议在2001年首次推出肺康复训练以来,该方法逐渐成了COPD患者恢复干预的重要举措,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2]。肺康复训练最主要的目的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肺康复计划,从而实现对患者生存质量和运动耐受力的提升,帮助患者更好地改善呼吸困难症状。现选取该院 2016年 1月—2017年 12月接诊的 84例COPD患者,结合该院在COPD患者干预中,采取肺康复训练的相关情况,以及对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和急性加重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病例均来自该院接诊的84例COPD患者。①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根据COPD全球倡议指南中关于COPD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同时参考肺康复纳入标准;无肺康复训练史;无精神异常;自愿参与该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者心理损害;重度肺动脉高压;患有肌肉骨骼疾病、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疾病;需要长期接受氧疗治疗;精神异常,无法充分理解该研究意图。根据上述标准,共纳入COPD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女性为19例,男性23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年龄为 (64.25±10.45)岁,平均病程为(1.45±0.21)年;观察组 42 例,女性为22例,男性20例,年龄为48~75岁,平均年龄为(65.17±10.23)岁,平均病程为(1.48±0.18)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逐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观察,每月定期进行1次回访,共进行6次回访,每次对其体格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询问其疾病情况,为其提供健康教育,具体包括督促患者坚持吸入治疗、戒烟禁酒、掌握正确的吸入药物剂量和方法、坚持合理膳食等。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提供肺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2.1 缩唇-腹式呼吸方法 叮嘱患者保持坐、卧位,以其最舒适的体位为宜,保持全身放松,将一手轻放在胸部,另一手轻放在腹部,以口部进行数次快速呼气,然后将嘴巴紧闭以鼻子进行深吸气,保持2~3 s屏气,再用力将气体呼出。在进行呼气时,口唇形成哨状或者鱼口状,双手分别对腹部或者肋下进行充分按压,促使腹肌收缩,缓慢完成呼气动作,确保气体完全呼出。呼气期间,患者可结合个体情况执行调节缩唇大小程度,以能够轻轻吹动面前30 cm的白纸为最佳。在进行吸气和呼气时,时间尽量保持在1:2,每日进行3次,每次持续20 min,针对卧床患者则可在创伤进行练习。

1.2.2 呼吸操练习 在进行缩唇呼吸的同时配合相应的肢体动作,以鼻子进行吸气,以嘴巴进行呼气,每日进行1次,每次持续20~30min。另根据张建华等[3]设计的呼吸操结合该院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编,此套呼吸操共分为8节,分别为平静呼吸、上举运动、扩胸运动、转体运动、击拳活动、抬腿活动、腹式呼吸运动、平静呼吸,每节分别进行8个节拍。在训练的过程中,呼吸频率增加速度在每分钟5次以内,心率增加速度在每分钟20次以内。由科室专门的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肺康复训练指导,同时为患者发放相应的呼吸操图片,帮助患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肺康复训练方法,并且能够坚持进行6个月肺康复训练。定期通过电话对患者的呼吸操练习情况进行了解,给予其相应的呼吸操指导,每月需到院接受1次医护监督训练,保证患者能够坚持练习和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1.2.3 注意事项及监督管理 必须充分把握运动强度,在运动期间必须正确掌握心率观察方法,若心率超出了心肺运动试验最大心率那么就必须停止练习。在进行练习期间,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运动前后应当及时进行吸氧和休息。在锻炼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暖,以免致使病情加重。组建起专门的肺康复训练小组,主要负责肺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包括锻炼计划、监控计划、评价计划。每2个月需对患者的肺功能情况进行1次测评,结合患者的测评结果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同时督促患者坚持练习。

1.3 观察指标

1.3.1 肺功能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后的肺功能情况进行测评,主要测定用力呼气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

1.3.2 呼吸困难程度 运用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对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6个月后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估。

1.3.3 急性加重 对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进行统计。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行分析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计量资料,以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

观察组干预后 FVC、FEV1、FEV1/FVC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FVC、FEV1、FEV1/FV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s)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时间FVC FEV1 FEV1/FVC对照组(n=42)观察组(n=42)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0.44±0.14 0.46±0.15 0.45±0.16(0.55±0.17)*#0.32±0.13 0.32±0.15 0.33±0.15(0.40±0.17)*#0.27±0.12 0.28±0.17 0.29±0.15(0.40±0.2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呼吸困难程度变化

观察组干预后mMRC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mMR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呼吸困难程度变化(±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呼吸困难程度变化(±s)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时间 mMRC对照组(n=42)观察组(n=42)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1.72±0.64 1.61±0.47 1.73±0.58(1.05±0.63)*#

2.3 两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对照组42例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为 (3.54±1.08)次,观察组42例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为(1.25±0.63)次,两组急性加重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根据COPD全球倡议2011修订的版本来看,COPD评估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概念。COPD的综合评估系统充分表明了COPD所具有的复杂特性,显著优于先前所采用的单一气流受限的疾病分期,而此次调整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干预治疗和肺康复训练[4]。

肺康复训练是一种非药物干预的COPD治疗方法,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其在COPD治疗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肺康复训练在干预期间,包括了多个方面,不仅涵盖了基本的体能锻炼和外体肌肉锻炼,同时还包括了对患者的疾病知识宣教、身体评估等各项内容[5]。该研究在实施肺康复训练期间,主要采取了连续或者间歇的运动方式,主要通过多组运动—休息—在运动的方式来实施训练,这样一来患者更容易接受,并且当患者在运动期间表现出疲劳以及呼吸困难等情况也明显少,故患者可更好地实现长期坚持。此外,该次所采取的肺康复训练更多的是无须任何器材,即可进行的简单训练,患者只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在家就能够进行治疗,这样一来就较好地实现对患者心理负担的减少,可更好地帮助其坚持训练。

根据该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在实施肺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得到了更好的改善;而根据呼吸困难程度、急性加重情况对比来看,观察组干预后的mMRC测评结果、急性加重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即表明观察组的呼吸困难程度得到了明显的好转,且可有效减少急性加重次数。这就充分表明肺康复训练更利于COPD患者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COPD患者干预中,通过肺康复训练的实施,可有效实现对患者肺功能、呼吸困难的改善,促使急性加重次数的减少,充分满足临床与患者的需求,故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呼气康复训练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有意义的一天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生之意义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