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系攻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不良影响及应对

2018-09-17张兵

考试周刊 2018年81期
关键词:社会性儿童

摘要:“关系攻击”属于攻击行为中较为隐蔽的形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不良影响。使被攻击者恐惧交往,攻击者不受欢迎,增加攻击行为发生频率。儿童出现“关系攻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中不当的日常交流方式,同伴间的“跟风”效应,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儿童自身具有的气质类型,社会环境中不良信息的影响。通过父母给予儿童有质量的陪伴,成人重视儿童的伤害并给予积极地关注,教师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师引导儿童正确地调整情绪,政府帮助儿童净化信息,将有效地预防“关系攻击”的产生。

关键词:关系攻击;儿童;社会性

一、 “关系攻击”的内涵

攻击行为是儿童与同伴交往中的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关系攻击”通过私下操纵和破坏人际关系来对对方实施攻击,主要是破坏对方的自尊、友谊、自信心等社会地位的行为。一般地,它对儿童造成伤害与年龄呈负相关。儿童年龄越小受到的伤害越深,造成的心理伤害越大。对伤害治愈的越早,治愈的效果越显著。“关系攻击”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伤害自尊(如散播他人的谣言;在群体或同伴面前当面羞辱他人);伤害关系(如有意排挤、拒绝他人、威胁中断友谊除非同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排斥他人以示报复);控制关系(如怂恿其他同伴排斥他人)。”

儿童“关系攻击”的出现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验习得的结果。在1岁左右婴儿就会因为玩具而态度强硬,通过采取身体攻击的形式试图制服对方获得玩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增强,更倾向于用“说”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身体攻击的行为在同伴中不受欢迎,抑制了外部攻击行为产生;儿童的自控能力增强,使激情状态下出现的攻击行为得到抑制或延缓;儿童的情感不断丰富,体会到外部攻击行为的身体疼痛;儿童接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由此外显的攻击行为得到抑制,更倾向于使用较为隐蔽的“关系攻击”。

二、 “关系攻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不良影响

社会性发展建立在儿童早期正确交往方式的基础上,是儿童在成长阶段需要获得的一种基本能力。在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以后的人际关系、自尊、自信、领导能力等品质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一) “关系攻击”使儿童(攻击者)不受欢迎

研究表明,“关系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与朋友的数量呈负相关,与非攻击性儿童相比,攻击者明显不受同伴欢迎。中国是一个“克己复礼”的传统意识的国家,因此教导儿童考虑别人的需要,克服自己的喜好,不能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损害他人的权益。而攻击者(儿童)以“关系攻击”为手段,不顾他人破坏对方的自尊、自信、友谊等社会地位。这显然与“克己复礼”的交往原则相悖。所以攻击者(儿童)不受同伴欢迎。

(二) “关系攻击”使儿童(被攻击者)恐惧交往

在儿童交往过程中,同伴关系伴随的友谊、支持、情感是儿童发展必备的,而“关系攻击”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受伤害儿童的同伴关系。所以对儿童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同伴的拒绝、排斥、造谣等会使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受到挫折,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时刻警惕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渐渐地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社交能力评价低,同时被攻击的儿童在维持友谊方面会显得笨拙而渐渐失去同伴,直至只能跟同样被攻击的同伴建立起新的友谊。从长远看,儿童失去同伴,减少人际接触,不知如何与同伴相处。当他们在面对新同伴时内心是拒绝的,小心翼翼无法敞开心扉,对他人难以建立信任,而他们的情感敏感,内心自卑,同时出现退缩、焦虑等情绪问题。

(三)“关系攻击”增加儿童使用攻击行为频率

在“关系攻击”的过程中既有攻击者(儿童)又有被攻击者(儿童),对于两类儿童来说都会增加使用攻击行为的频率。攻击者利用“关系攻击”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从而强化了“关系攻击”的行为,当他们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形时,会再次使用“关系攻击”。另一方面对于被攻击者会吃一堑长一智,看到攻击者取得“胜利”的喜悦,被攻击者“模仿”使用关系攻击回应攻击者,更有甚者使用身体攻击进行报复。长此以往,被攻击者会渐渐增加“关系攻击”使用频率。慢慢地,儿童会从被攻击者变成攻击者,成为反应型攻击者,对他人表現出高水平的敌意、持怀疑和警惕的态度,把其他人看作不怀好意的人,采取攻击的方式。

三、 儿童出现 “关系攻击”现象的行为原因

“关系攻击”现象的出现并非凭空产生,儿童所在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家庭、教师、社会及儿童本身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 家庭中不当的日常交流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日常交往方式会影响到儿童的日常交往方式。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被儿童看在眼里,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通过镜子就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这些点点滴滴就是偶然间父母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某个人的“八卦”等。慢慢地儿童就会认为说别人的“八卦”是可以的,并没有意识到其危害性;另一方面家长忽视了家庭本身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总认为儿童只要在学校接受教育就足够,忽视了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延伸,家庭是教育的场所,家长具有教育权。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不当的日常交流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儿童的交往方式,家长的忽视给儿童提供具有“关系攻击”行为的机会。

(二) 同伴间的“跟风”效应

儿童增加个人经验的方式有多种,观察模仿是其中习得快,影响深远的方式。同伴是由一个或多个年龄相近的儿童组成的群体,“跟风”是同伴群体中有一个或多个具有“关系攻击”行为,其他的儿童争相模仿,对“关系攻击”这股风紧追不舍。儿童首先观察攻击者的行为特点,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关系攻击”的模式,其次模仿攻击者使用“关系攻击”,最后内化“关系攻击”行为。如同“破窗效应”一般,在开始时对一个不当行为不加以制止,到最后这种不当的行为会四处蔓延,影响更多儿童的交往方式。

(三)教师之间关系紧张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教师之间的关系对治理班级有重要作用。不同老师对儿童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老师间关系紧张,儿童内部会分帮结派,为了帮助自己喜欢的老师有更多的拥护者,儿童会使用“关系攻击”,造成班级四分五裂、纪律涣散,儿童在不良的环境中使用“关系攻击”的行为。对于儿童来说教师间的关系处理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处理。儿童会在老师的身上找寻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有时会因为教育理念不合和分工不均产生隔阂,虽然教师们不用言语表现出来,但是儿童的眼睛却能察言观色看出老师间的不愉快,明白其中的复杂关系,儿童有可能会见缝插针,迎合老师。这种隐形的尴尬的教育氛围会给儿童带来无形的关系紧张。

(四)儿童自身具有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支持、关注以及与儿童的关系会影响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所以教师与儿童的关系能预测儿童受攻击情况。如抑郁质的儿童行为孤僻,不善交往,反应迟钝,性格明显内倾性,教师对这类儿童关注较少,易使他们被同伴拒绝,成为被攻击对象。粘液质的儿童反应性低,话少,表现内倾性,缺乏生气。这两类儿童反应迟缓,不能发现同伴的愤怒情绪,较少的躲避和反抗同伴的攻击,这反而强化了同伴的攻击行为。

(五)社会环境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现如今是电子信息时代,儿童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多、更快捷、更方便。电视、电脑、手机、iPad等带来的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让儿童应接不暇。但是儿童的年龄小,对信息的识别认知能力低,自然也分辨不出好与坏。如电视潜在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经常接触暴力电视节目的儿童比很少接触暴力电视的更具有敌意性和攻击性,同时长期接触暴力电视会被灌输残酷世界的信念,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用暴力解决人际关系。如果视频中传递的是拒绝、排斥,破坏他人的自尊、友谊等社会地位的行为,那么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

四、 预防出现“关系攻击”的对策

“关系攻击”是一种隐蔽的攻击形式,它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伤害都不易察觉,正因为这种隐蔽性需要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关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做到防微杜渐。

(一) 父母给予儿童有质量的陪伴

首先父母要善于觉察和发现“关系攻击”的儿童。儿童情绪的变化是不稳定的、无规律的。当发现儿童出现“关系攻击”时,父母要及时制止,同时鼓励儿童选择其他方式实现个人目标,减少“关系攻击”发生的频率。帮助儿童了解沟通协商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其次父母对儿童的需求即时给予回应。父母的积极回应使儿童感到被重视,被关注,生活在温馨的氛围下,儿童会减少“关系攻击”的出现;最后父母与儿童进行积极地沟通交流。家长应该经常主动与儿童聊天,讲故事,与儿童做游戏。关心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多做些亲子活动,加深亲子感情,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以提供及时的帮助。

(二) 成人重视儿童的伤害并给予积极的关注

“关系攻击”是一种隐蔽的攻击形式,所以成人应积极关注儿童减轻伤害。成人支持和关爱能有效减少儿童的心理创伤。对前来寻求帮助的儿童要给予积极的回应,真诚、耐心地倾听,尊重、关注和接纳理解孩子,移情性理解体会孩子的感觉,让孩子知道他和他受到的伤害都是被重视的;成人可以分担他们的痛苦,疏导他们发泄情绪,与他们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儿童减轻伤害。

(三)教师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教师间良好的伙伴關系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儿童处理人际关系提供榜样示范作用。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建立在积极地沟通基础上,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正因为这种不同给教师提供沟通的机会,教师间合作会产生“1+1>2”的教学效果。同时,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关心爱护每一位儿童,看到儿童的优点,包容儿童的缺点。教师利用儿童的关系洞察能力管理班级,并且创设无攻击的环境。教师通过创设鼓励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和谐生活情景,减少儿童冲突和矛盾的发生。渗透合作友好的信息,塑造、强化儿童相互接纳、尊重等亲社会行为,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儿童保持快乐的情绪。给儿童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儿童在爱的氛围内成长,让儿童懂得爱自己、爱别人、用爱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教师引导儿童正确地调整情绪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集体的社会性游戏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是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引导他们在遇到攻击后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教师教授儿童社会交往技能,同时对他们进行社交技能训练用社会认知训练、社会观点采择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方式来树立起儿童正确的社交认知,学习适当的社交行为和技巧,鼓励他们在同伴中发展和保持友谊。另外,教师用讲故事、绘本、游戏、展示图片或视频、讨论等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交技能观;用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专门的、有目的地训练孩子的社交技能,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向身边的同伴和成人寻求支持和帮助。

(五)政府帮助儿童净化信息

政府帮助儿童净化信息相当于在儿童身边设置了一层保护层,从根源上将不良信息阻隔在外面。现如今是信息大爆炸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涌现在我们面前,对于是非分辨能力较弱的儿童来说,他们还是一张“白纸”,社会传递给他们什么样的颜色就会在纸上呈现什么颜色。儿童的眼睛是纯净、清澈的,所以他会认为世界是干净的。过早地接触到社会的不良信息,不利于儿童身心的成长;政府设立适合儿童观看的电视节目或者儿童频道。例如“美国的《芝麻街》节目,提高儿童的词汇和阅读技能。”可见好的节目可以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参考文献:

[1]David R.Shaffer & 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03,560,564.

[2]赵冬梅,周宗奎.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7.

[3]苏余芳.关系攻击受伤害儿童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10(9):23-27.

[4]刘璐,王晓钧.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5(2):134-135.

作者简介:张兵,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性儿童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THE WALKING DEAD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