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编诗歌巧学语文

2018-09-17黄欲晓

考试周刊 2018年81期
关键词:诗歌语文

摘要:课标指出:“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语言文化,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作用。”因而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教材,探究语文教材,提炼语文教材,并且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巧妙地学习语文。善于从语文教材中提炼编写诗句歌谣,并利用诗歌来帮助孩子学习语文,可以巧妙有效地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诗歌;语文;巧学善用

一、 提炼诗歌,帮助理解课文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文质兼美,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披文入境,脑海中可以产生丰富的想象,构成生动的画面。这些从课文中想象到的画面富有诗意,往往可以用几句精炼的诗歌加以概括、描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炼歌谣,来丰富对课文的理解。提炼诗歌的形式可以是开放的,不拘泥于形式。可以是简单易懂的儿歌、童谣,也可以是对仗工整的诗歌、韵律等。通过诗歌的吟唱、背诵,来加强对课文深入的感知、体验和理解。

例如: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中描写的那一碧千里茫茫的大草原,像白色大花似的羊群,还有那只用绿色渲染的小丘,形成了一幅美妙的草原诗意画。读着课文,不禁让人如作者所写的:站在天底下,令人不禁想吟诗一首。教师如果此时稍加引导,学生就会根据课文提炼出富有情趣的诗句。如:“一望无际大草原,牛羊成群悠自得,牧童吹笛雄鹰翔,一派生机盎然景。”有的学生这样写:“鹰击长空天一色,碧草无边绿意新。几近白羔闲牧草,一远人影送笛音。”多么富有诗意的草原诗呀!学生欢快地读着自己自编的诗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在反复的吟诵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学得有声有色,轻松自然。在和语言文字的对话中,巧妙地学习语文,运用语言,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趣味。

再比如:四年级《火烧云》一课的描写也是画面感十足,很适合让学生提炼诗句歌谣:“火烧半边天,焰高似凤舞,缤纷壮丽景,又迎一轮月。”“丝缎轻展天际舞,落日红霞艳芳华。一曲惊鸟划云端,几抹彩霞入天影。”学生们一边学课文,一边从笔下流淌出美妙的诗句。在浓浓的诗意中,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火烧云的壮丽景象。根据课文内容提炼诗句,又把诗句运用到学习课文中去,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二、 创编诗歌,体会文章意境

语文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可以从文本中汲取语言文字的营养,在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课文中有些文章来自名家名篇,有的课文来自著名诗句。像这样,从诗句中来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它再从课文回到诗句中去。在著名诗句的引领下,引导孩子们自己创编诗句,活学活用,感受课文的语言,创编美妙的诗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例如:五年级上册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课题就是来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课文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家乡的美好景象:“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如此美妙的意境,怎能不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吟诗一首?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纷纷创编诗句:“鱼翔碧波漾清溪,人行桥上笑语生。青烟袅袅是谁家,农闲庭院溢花香。” “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小鸟流水相和唱,桥横水波相映趣,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这些妙趣横生的诗句,既与课文内容相映成趣,又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去。再联系《天净沙*秋思》诗句中的意境,“小桥流水人家”这个课题所蕴含的画面和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便在吟诵诗句的不经意之间,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再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课题也来自毛泽东的诗句。课文讲的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殉职,听到这一消息时毛泽东内心的悲痛无法言喻,最后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赞扬了伟人的宽阔胸怀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用毛泽东这句诗作为课题,渲染了一种悲痛壮烈的气氛。学到课文重点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把毛泽东没写完的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毛泽东此时悲痛的心情和心怀天下的宽阔胸怀。“身先士卒战沙场,胸怀天下壮志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样补充诗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走进毛泽东的内心活动,走进毛泽东失去爱子时悲伤的情境中,走进一个伟人宽广的胸怀中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之中。

三、 仿写诗歌,内化诗歌语言

诗歌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文学体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相比其他文体,诗歌的语言更倾向于韵味和灵性。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标提出的“重视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指导思想,力求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体验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在此基础上仿写诗句,提高运用诗歌语言的能力,达到内化诗歌语言、学以致用的目的。可以从一首诗中得到启发,仿写诗句;或可以从一句诗中引申而出,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也可以模仿一首诗的韵律,原诗和创编相映成趣。

例如:学生写的“出征万里路迢迢,何时还来未可知,对月又尽一杯酒,问君何尝战中苦?”这首诗就仿照了《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的写法,还隐藏着王昌龄的边塞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境。再看学生仿写的另一首诗:“沙场寒风犹未停,征战之中几人回?君若笑我无为之,问君何尝战中苦?”这首诗不禁让我们想起了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再看下面几首学生作的诗:《惜时》:“惜时如惜命,光阴不复返。黑发不勤学,白首悔莫及。”这首诗显然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个名句的改编和模仿。《雪》:“落雪知冬别样景,红梅白雪竞相开,风吹雪舞恋腊梅,银装素裹一点红。”这首诗大有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意味,“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的画面,在这句诗中充分地得到了体现。《雄鹰》:“原上雄鹰矫健姿,展翅凌空翱翔飞,奋击长空志存远,千磨万击出锋刃。”这首诗显然是引用了郑燮的《竹石》中的著名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爾东西南北风”。

古人常說,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进行美的赏析,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音乐之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语言的内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模仿。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内化诗歌的语言,仿写创编诗句,这就是学习、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感受诗歌魅力的同时,也进行了锤炼诗歌语言的语文实践。

四、 自编诗歌,帮助记忆积累

语文学科义不容辞地需要承担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中华文化丰厚博大,要让学生在祖国灿烂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就依赖于语文长期学习过程中的大量积累。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内外资源和时间,来引领学生猎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可想而知,记忆积累就成了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知识内容,更要教给孩子记忆积累的方法,让孩子巧学语文,而不是苦学语文。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自编诗歌、编用歌诀不失为一种巧妙的帮助记忆和积累的方法之一。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学习课外拓展中的“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时候,我鼓励学生自编歌谣、自编诗句来抓住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特点和顺序排列规律,帮助学生有效地记忆和积累。比如记忆五岳可以这样编歌谣:“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五岳泰为首,山河壮丽景。”这样记忆,可以让学生把五座山的名称和方位一一对应,进行有效的记忆。记忆五大淡水湖可以这样编歌谣:“洞庭鄱阳洪泽湖,太湖巢湖五大湖。星罗棋布众湖泊,绿水青山锦绣图。”学生一边拍手,一边吟唱歌谣,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完成了背诵任务。更重要的是,这种用编歌诀的办法来记忆的内容,记忆具有持久性,不容易遗忘,对学生长期的学习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再如,为了帮助孩子们记忆四大名著的作者和朝代,可以这样编成歌诀:“罗三施水吴西游,雪芹红楼梦兴衰。四大名著三出明,只有红楼出清朝。”一首歌诀,帮助学生轻松记忆四大名著的作者和朝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巧学语文,充分利用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真挚的情愫,寻找到切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利用编写诗歌这一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比较提炼、思考归纳和积累表达等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一种美的欣赏,美的表达,从而达到“轻松巧妙学语文”的目的。

作者简介:黄欲晓,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金山小学。

猜你喜欢

诗歌语文
诗歌不除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