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泥塑教学中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9-17高斌峰

考试周刊 2018年81期
关键词:泥塑高效创新能力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校的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现在,虽然我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仍旧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社会各界、家庭和学校的想法还是一致的,所以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总体上是被保护的,而且被全面提倡和发展。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和它所特有的得天独厚条件,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为此,本文以小学泥塑课教学为例,探讨在教学中怎样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泥塑;教学;高效;创新能力

新课标明确要求:小学生在泥塑课的学习中,必须学会运用搓、压、粘、挖、接、刻等泥塑技法创作泥塑作品。学习泥塑技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体验创作的乐趣与成功感,本课学习过程设计如下:

一、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视频,创设乐学的教学情境

教师播放视频,用虚拟的手法带领学生去旅行。从福建漳州出发,从南往北,再由东往西,欣赏祖国的各地民居。学生在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知识:第一、初步感受不同地域民居的多样性;其二、初步了解祖国大江南北形式多样的民居;第三、对不同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内的民居,形成初步概念(因为所处的纬度不同、大自然的气候条件不同,以及各地域、各民族的风俗差异等原因,形成了我国各地各具特色的独特民居群。这些知识教师无须讲授,但有必要让学生感受,这会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一个很好铺垫)。

二、 教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

欣赏完祖国各地的民居后,教师让学生们用二分钟自学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及任务。

三、 教师在台上实物演示可拆合的民居泥塑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学生发出一片“哇哇”惊叹声的同时,教师取下民居的屋顶,拆下所有的装饰,最后变成了一个泥方块。学生再次发出惊讶声。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泥方块就是民居的主体结构,民居的主体结构可以是一个六面体,也可以是多个六面体的组合,甚至可以像蒙古包一样半球体。教师展示的泥塑作品具有组合和拆分功能,在多样性的组拆过程中,对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很强的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组合方式,有了多种选择,学生对泥塑民居的创作也就不会固定在一个模式中。这是漂浮链重构理论中的“解散、碰撞、多重构”的灵活运用。

四、 学生自主探究和尝试动手制作,为之后的创作做好铺垫

教师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上的制作步骤后,让学生谈谈最喜欢的民居,尝试分析其主体结构的造型并制作出来。在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看似复杂的民居泥塑作品其实并不复杂,把它简单的几何化,它就是由几个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而成。于是学生纷纷饶有兴趣地去验证这一发现,这份自主探究的熱情,源自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产生的兴趣动力。

五、 教师在台上采用魔术表演,逐步成功解决教学重难点

教师通过本次表演,引导学生了解到:中国民居在墙面、门窗、屋檐等方面的特点,都体现出不同的地域性,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民族的民居都有着各自的屋檐特征和装饰风格。师生交流,如何有效地表现出不同特点的民居。教师演示,将展示台上的民居泥塑作品上的屋顶依次换掉,于是,教师像魔术师一样,展台上的泥塑作品忽而成了江南民居,忽而变成新疆民居(教师展示的各种民居泥塑示范作品各部件都可以随意拆合)。最后,教师干脆把几个屋顶重叠在一起,学生惊讶地看到:在新疆民居庑殿式屋顶上,叠加上硬山式的屋顶后,刹那间变为歇山式屋顶民居,新疆的民居泥塑作品也瞬间神奇地变成了一座吊脚楼。

六、 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和图片,谈谈不同民族民居的装饰风格和屋檐风格。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和了解造型各异的屋檐。教师预先在课件中标注屋檐的各种用材:有的用草或竹为材料;有的用土制瓦片或琉璃瓦为材料;甚至有的用石板为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七、 欣赏别班学生的作品后,让学生创新性地选用相应的泥塑技法

让学生欣赏别班学生的泥塑民居作品后,同桌讨论:本人将制作什么样的民居?屋顶将会是什么样式?怎样制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泥塑民居的制作方法:灵活运用搓、压、粘、接、刻、挖等泥塑技法去表现民居的特征。比如:用学习用笔的笔肚压出成排的瓦片;用竹刀刻划出茅草效果;用粘、接、压等方法制作不规则形体;用切挖的方法来镂空。

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学生无须模仿老师或课本旳范作,没有被动学习这些技法,相反是从泥塑技法的本质特点中,选择创新性的相应技法。沃拉斯(1926)的理论指出,“准备期、酝酿期、豁然开朗期、验证期”四个阶段是创造性思考的过程。近年来得到广大一线教师青睸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法,与其或创造发明过程相似,常被用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及采取有效行动。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①了解问题;②产生想法;③行动规划。其过程包括六个解决问题的阶段:①辨认问题;②资料寻索;③确认问题;④产生想法;⑤寻求解决方案;⑥接受解决方案。本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正是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研究和高效实践的。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罢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是这样回答他所取得的成就。本课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和引导,并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学生在接二连三递进不断的问题解决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创作灵感,并感受创作的激情及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本课的泥塑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没有刻意要求学生该如何创作,而是启发学生怎样去进行创作;教师没有要求学生必须牢记各种民居造型,但学生却能抓住我国民居的特点,创作出富有特色的作品;教师并未板书创作要求,而学生却沉浸在创作中。对照本课教材要求,学生不但能高效率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高效的发展和培养。

参考文献:

[1]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英)戴维·韦尔斯著,余应龙译.奇妙而有趣的几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高斌峰,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龙海市石码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泥塑高效创新能力
泥塑玩具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