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初期开展国民教育的背景研究

2018-09-17任涛玉

青年时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晋中背景

任涛玉

摘 要:民国初期的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效果明显。这得益于辛亥革命时期进行的全国性教育改革以及随后孙中山提出的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主张。但是,由于军阀割据以及国民观念的落后,国家教育政策的施行仍面临较大阻力。而山西的阎锡山则于1918年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全方位推进国民教育,使山西教育一度领先于全国。

关键词:民国初期;晋中;国民教育;背景

教育一直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民生之本。民国初期,山西地区由于国家和阎锡山的大力支持,教育在各省一度遥遥领先,位居全国第一。晋中地区是山西的一个市级单位,再加上有晋商历年来的资金支持,其教育在当时也是发展迅速的。针对当时教育的背景,我做一个论述。

一、辛亥革命期间开展的教育改革的影响

在戊戌变法运动思潮的影响下,辛亥革命时期,外国教育思想广为传播,促进了中国教育理念的更新。辛亥革命时期,全国性的新式教育开始在全国传播和实践。

(一)军国民教育

军国民教育,就是通过对国民进行一些关于军事的培养活动,从而达到军人应该达到的水平。蔡元培曾指出军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它是应该首先而且是急需培养的一门教育。他曾说,中国当时所面临“与中国邻近的几个强国不断的逼迫中国,中国试图自己保护自己,但是这些年来不断的丧失主权,如果不用武力,中国将很难恢复到以前的局面”的形势及加强军国民教育的紧急性,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进行这一项教育。

(二)实利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蔡元培修改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使之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并且提出了实利教育的宗旨。实利教育的推广,可以让民众学习实际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国的许多著名教育家,如陆费逵、黄炎培等,他们都积极提倡實利教育,这对中国实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主张民生主义的孙中山曾指出“建设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民生建设”。这是实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表现。

(三)思想道德教育

1912年,蔡元培明确提出了新式教育应该培养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五育并举”的教育原则,这“五育”分别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主义和美育主义,并且蔡元培认为后三个教育的价值高于前两个教育。孙中山明确指出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一些具有近代学术知识及民主思想的人,让他们具有近代化思想,这是教育的目的。蔡元培认为政治教育是教育环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育,是比较基础的教育。辛亥革命时期教育家们提出的教育理念有:“五育并举”、注重西方教育、女性教育和师范类教育等。

二、孙中山的教育改革的影响

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积极主张不因男女、贫富、家世的不同而不同的平等的国民教育。并从政治角度出发,对女性教育、师范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方面的教育表明了自己的见地。孙中山在发表的《中国国民党宣言》中说:“积极地普及教育,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所以说,孙中山一辈子坚持普及教育。

孙中山认为,师范教育是开展国民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师范教育培养出足够优秀和有专长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可见,师范教育是普及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提出要注重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并且希望各界人士能勇于捐款,积极地发展教育,他还认为教师就应当有宽阔的眼界、丰厚的专业素养,才能够成为让国民学习的榜样。孙中山认为,普及教育应该一步一步进行,以普通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顺序渐次发展。

孙中山还关心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是振兴民国实业的需要。民国建立后,他认为中国应该集中精力解决民生问题。而且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使之更好地发展生产。他兴办职业教育是为了使人的脑力和体力相结合,进而促进实业的发展。他还认为社会教育也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提倡所有的国民都需要学习,这有利于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教育的发展。

孙中山先生认为,国民教育与革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首先,他认为教育是革命的基础,成功的革命是教育的延续。其次,他认为科学技术知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特色,培养各个地方所需要的人才。

三、阎锡山的教育政策

阎锡山治理山西,主要是通过教育启发民众的智力,改良社会。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普及国民教育;二是创立人才教育体系;三是创办职业教育;四是推行社会教育。

(一)以义务教育为基础

阎锡山之所以能够把山西教育办成全国第一,就是因为他非常重视教育而且继承了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的思想。阎锡山还比较了国民教育和人才教育,说明了在山西这样的省情下,发展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国民教育如果不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其他的教育也将会是转瞬即逝的,并不会长久的存在。因为我国的国情就需要先发展国民教育,然后再去发展高等教育,这样才能比较有效。

阎锡山普及国民教育的主要措施:一是通过建立师范学校来培养优秀的教师;二是调查各地区应该上学的儿童人数,组织各部门捐款建立学校;三是劝说因为各种原因而不能上学的学生去上学;四是分阶段地实行义务教育。这些政策的推行,促使省内普通小学逐年增加。距统计,至1921年,阎锡山的教育普及率在70%以上。

(二)独特的人才教育体系

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阎锡山对人才教育的关注尤为重视。于是,他在1918设立了育才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政治清明、敢于和社会不良风气做斗争的专业的行政人才。育才馆“招收通过专门考试所达标的学生,训练新的人才来推行新的政策。以后,山西的行政和经济方面的领导人及重要职位的人员,大多是从育才馆培训的人才。”育才馆以后,还设立了一些专业人才学校,如:国立山西大学、大同师范学校、大同职业学校、长治职业学校等。

(三)创办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主要是发展国民经济,是着重于从业技能。创办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从高级小学起,开设造林、植树等内容;另一方面是开办蚕桑等类型的工艺传习所、开办职业性的补习学校等。所以,阎锡山创办了各类型的讲习所和训练班等。同时,各县还开办了商业讲习所128所,师范讲习所105所,女子职业传习所4所,女子蚕桑传习所14所。

(四)推行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是改良社会的风俗习惯,使人民群众具有积极学习的意识。其具体措施是:设立冬学、普及刑法律令知识并进行宣传、颁发《人民须知》《家庭须知》、“开通民智”等。期间还在各县建立了社会教育学校284所。阎锡山还提倡用“白话”课本进行国民教育,编辑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本及图册,使学生可以容易掌握。还推行“注音字母”,让民众可以在读音一致的条件下,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字。当时社会上基本上存在这样的疑虑:注音字母是不容易掌握的,只有有天赋的人才能够学会。阎锡山针对此现象,做了推广实验,证明了学习五音并不难。

四、晋商积累的财富的推动

在清代,山西的财团众多,全国前16的大财团都在此处。晋商八大家中,有七大家就是我們晋中的大家族。山西商帮的发展,为晋中地区积累了巨大的资产,同时也为晋中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从道光年间始,晋商开始发展迅速,各个家族资产雄厚。光绪年间,全国有63家票号,山西就占有52家,掌握了全国金融命脉。其中平遥的李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平遥县票号的兴盛,让晋中市各省纷纷效仿,榆次、太谷、祁县各省开始建立票号钱庄,晋商达到了鼎盛时期。祁县的乔家和渠家,它们两个家族是祁县的富商,两家的经济实力不分上下。包头城设立的最早最雄厚的字号,就是乔家设立的“复”字号。渠家的生意主要在金融和商业方面。太谷曹家,主要经营地区在东北,后来在乾隆时期,不仅在太谷设立四个总商号,还在太原、榆次等地方也设立了分号。榆次常家主要经营茶叶,并且主要出口于俄国。光绪元年,设立了票号,家产丰厚,以数万两计算。

1905年春,祁县的富商渠本翘与祁县的其他有资产的人一起捐款2万两,创办了祁县中学堂。他亲自担任祁县中学的董事长,花大量资金请优秀的老师来学校教书,为学生设立了奖学金,用来奖励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宣统元年年,县人孟步云倡导创办祁县公立女子两级小学堂。1927年7月,祁县中学堂增加开设了师范班,祁县最早的女教师就是在这里培养出来的。民国八年,祁县商人渠仁甫一个人出钱创办了私立竞新小学校,此学校放弃旧式教学方法,采用新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1926年设立竞新图书馆。此外,祁县绅商还办有若干家庭学校。如乔在中堂的乔氏家学,北梁村李卓如的李氏家学等。

总之,晋商虽身处商界,但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走南闯北之后,眼界开阔、思想新潮,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兴教强国、兴学教人的重要性。他们所创建的学校,代表并传播着当时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杰出人才。他们是首先为晋中地区的教育付出过重大财力和物力的一群人,他们为晋中地区的教育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大家纪念。

参考文献:

[1]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程天放.国父思想与近代学术[M].台北:正中书局,1967.

[3]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处.阎伯川先生言论辑要[M].太原:太原绥靖公署,1937.

[5]阎伯川先生纪念会编.民国阎伯川先生锡山年谱长编初稿[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 有限公司,1950.

猜你喜欢

晋中背景
晋中国家农高区无花果采摘正当时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晋中市委统战部调研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
加快培育百亿企业 建好晋中国家农高区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徐南平一行到晋中国家农高区调研
黑洞背景知识
晋中:率先出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25条”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背景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