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庄生命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2018-09-17李荣华

青年时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自然生命教育启示

李荣华

摘 要:以老庄哲学生命观为哲学根基的老庄教育思想,在教育内容上则体现了对人完整生命的观照:坚持自然朴真的生命本质观推崇无为而为的生命存在观,注重教育引导人的社会生命:重视教育启迪人的精神生命。面对种种教育异化现象,它启发现代教育要重建生命的神圣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培养社会责任感,提升生命的价值感

关键词:生命教育;自然;启示

老庄哲学是生命哲学,老庄的教育也是生命教育。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从内容上实现了对人完整生命的观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也为当代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老庄生命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上古神话中生命意志的思维影响。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生命意志对老庄思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老庄的神话思维和复古情结而实现的。神话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具象性和想象性,这种思维在《老子》、《庄子》二书中均有大量显现。老子哲学对神话思维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其类比的思维方式上,即以天道为基础而类推人道。《老子》一书中反复表现了这一类比推理。同时,“老子的类比范围已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而是延伸到抽象概念层次上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第26章),[1]以自然现象的抽象特征“轻与重”为类比起点,推论国君应稳重。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正是通过这种思维文化的传递而发生影响的,因而老庄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神话思维形式与生命关怀的思维内容。

原始宗教中生命崇拜的信仰沿袭。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将“道”视为“天下母”,是万物的总根源。因此,他将道生万物比拟为母生子、牝生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道"的倡扬本质上也是一种对生命、生殖的崇拜。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上述思想,并进一步指出“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根”。除对生命产出的崇拜外,老庄教育思想还明显表现出了对生命长生久视、不死境界的推崇。月亮除了象征女性和母性外,还有一个基本的象征,就是长生不死。“周行而不殆”、“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老子》第25章),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不仅是“天下母",也是永存和不死的。因此,以“道"为核心范畴的道家教育思想本质上也是对原始宗教中生命崇拜、生殖崇拜观念进行思考和理论提升的结果。

古代典籍中生命关怀的文化传承。研究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必须对《周易》进行考察。《周易》全书充满了生命关怀的意蕴。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着重从个体生命存在意识上体现了对《周易》生命哲学思想的传承。从老子创立的“长生久视之道”,到庄子的“养生”、“全生刀”、“达生一之方”,从重生、保身、贵身等生命存在的角度体现了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同时,老庄的生命意识也体现出了内部的传承性,如老子功成身退、少私寡欲、重身贵生的思想,着重从生命存在的角度沿袭了《周易》的生命意识,而庄子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生命超越意识,并提出“心斋”(《庄子·人间世》)、“坐忘”(《庄子·大宗师》)等全生养生之法,追求生命超越境界的实现。

二、老庄生命教育思想内蕴

(一)生命教育宗旨:道法自然

以“道”为核心范畴的老庄哲学认为,“道”创生人的生命,并赋予人以自然、朴真的生命本质,那么教育也应依人之本然而教,充分尊重和珍视这种本然的存在。“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在老庄看来,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道”,在创生万物时遵循的原则是“法自然”,那么,教育的最高宗旨當然就是“教法自然”。生命根于“道”,也就是根于自然,因此生命的本质便是它的自然性。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齐物论》),[2]即任何事物都有其与生俱来的所然、所可之处,这也正是该事物的个性之所在。这种个性是与生俱来、天然如此的,因此,尊重事物的个性便是顺从、保护事物的自然天性。可见,生命不仅源于自然、根于自然,更以自然为本质,依自然而存在,一旦离开了自然,生命便失去了根本,也失去了最好的存在环境,生命最终不能保持自身的特质而失去自我。老庄认为,人是自然而然的生命存在,因此,老庄的生命教育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根本宗旨而展开,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效法天道的自然法则,“教法自然",因循教育和人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教,这既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本然生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生命教育培养目标:赤子真人

教育活动是以培养一定规格的人为目标的。随着现实与立场的转变,不同的教育家与教育流派会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的人亦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以“道法自然”为根本宗旨的老庄生命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使人达于身心和谐、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性状态。老子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使人“复归于婴儿”(《老子》第28章)[1],即与自然合一。随着涉世渐深,功利、私欲等世俗之物逐渐掩蔽了生命的本初,因此,教育的目标就在于“为道日损”,逐渐涤除生命后天蒙染的尘埃,而使其回归生命最完满的本初状态,即“复归于婴儿”。老子所谓的“赤子”,“含德之厚”,“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老子》第55章),完全不为万物所伤所累,毫不矫揉造作,是一种完全回复自然本真的状态,是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的。这是庄子推崇备至的理想人格目标,也是对老子“法自然”、复归自然的教育追求的继承与发展。

(三)生命教育内容:观照生命

老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因而在教育内容上体现了对人完整生命的观照。教育应引导人的社会生命。[3]因此,教育在充分尊重人的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还要教导人们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全自己的生命,引导人们善于对待他人的同时学会处理社会纷争,促进社会和谐,使人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教育应启迪人的精神生命。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的统一体,只有这三重生命的良好结合才能使人获得完满,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精神生命是人的灵魂所在,生命的精神性决定了人有超越现实、追求自由的愿望,因此,教育要启迪人的精神生命,引导人们追求心灵的解放与超越,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实现对个体有限肉体生命的超越,追求生命价值的永恒

三、老庄生命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一)重建生命的神圣感

现代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使其忽视了教育中学生这一“主体”生命的内在需要与感受,成“材”的目标取代了成“人”,学生成为各方追逐利益的“工具”。教育不再是学生内在价值与幸福提升的需要,而异化为学生的外在负担,学生的脆弱感与无助感日益严重。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现象日益增多;病理性的教育方法、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教育中生命关怀的缺失,也导致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及生命保护知识的缺乏,意外伤害也成为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一大隐患。老庄赋予生命以自然朴真的本质,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充分的强调与重视,主张理想的教育应以尊重和珍视个体生命为教育的首要前提和基础。这就启迪现代教育要重建生命的神圣感,加强生命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欣赏生命。同时,其对死亡的达观也启迪现代教育要引导人们正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二)培养生命的责任感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社会生命的完善与发展是人的完满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物欲主义和纵情主义横流,越来越多的人们沉迷于物欲享受而不能自拔,为尽一己私欲而终害人害己;[4]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欺骗、利用、伤害等等恶性关系的出现严重威胁个体的安全与社会的发展。

现代教育要引导人们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面对名与利。老庄强调“绝圣弃智”、“寡欲知止”,主张将个人的欲望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到“不以利自累”(《庄子·让王》)。他们认为,只有知足知止,才能“不辱”、“不殆”(《老子》第44章),[1]才是长久、真正的富足。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更要求教育要消解物欲主义与纵情主义的侵袭,引导人们合理的物欲追求,清醒的面对名与利。在老庄看来,社会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爱心与同情心的缺乏,因此,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要时时处处以慈爱之心善待、爱护一切人。

(三)提升生命的价值感

精神生命是个体的灵魂所在,精神生命的存在决定人有超越现实、追求自由永恒的愿望与需要。因此,老庄在关注教育对生命本真回归和社会性指引的基础上,亦彰显了对人精神境界追求的重视,他们对自然解脱、逍遥超越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启迪现代教育一方面要尊重生命的个性与自由,去除规训的束缚,使人们从现实的种种枷锁中解脱出来,实现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生命价值追求,从而超越有限的自然生命,实现精神生命的自由与永恒。

现代教育要引导学生合理的生命价值追求。[5]以“诚实、守信、勤俭、爱祖国、爱人民”等等的实现,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这是培养“圣人”的标准,而非“成人”的要求,这与老庄的最高生命境界追求从本质上来讲是一致的,都严重脱离了现实与个体生命的承受能力,因而它的实现几乎也是不可能的。这就从可实现性上启迪现代教育要从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命的承受能力出发,引导学生消除个我固蔽、心灵开放的同时,寻求个体生命的合理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老子》.

[2]《庄子》.

[3]叶舒宪.老子与神话[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4]李厚刚.老子之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0(3).

[5]王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自然生命教育启示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