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宇湘教授运用对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2018-09-17曹国强王亚飞毛宇湘

医学信息 2018年13期
关键词:经验

曹国强 王亚飞 毛宇湘

摘 要:毛宇湘教授善用对药,治疗脾胃病常用健脾和胃法、和胃降浊法、清热利湿法、养阴益胃法、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毛宇湘;对药;脾胃病;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13.044

文章编号:1006-1959(2018)13-0147-02

对药又称药对,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药物疗效的相对固定的配伍模式[1]。毛宇湘教授为中医脾胃病学临床专家,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及科研工作,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善用药对。笔者有幸随师临证收益颇多,现将吾师经验总结如下。

1健脾和胃法

脾与胃同居中焦,“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毛老师认为留一分胃气,保一分生机,“脾贵在运不在补,益气以健脾为先”,故治疗脾胃病多选用健脾益气对药。

1.1茯苓、炒白术、炒苍术 茯苓白术为茯苓汤组方,出自《景岳全书》。方中茯苓,味甘、性淡而平,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甘则补、淡则渗,扶正祛邪均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为健脾渗湿之要药。《本草衍义》曰:“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白术,味甘、苦、性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白术补中健脾,守而不走,茯苓健脾渗湿,走而不守[2]。苍术性辛温、味苦,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珍珠囊》:“能健脾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本草正义》:“脾家郁湿,或为月真胀,或为肿满,或为泄泻痢疾……但舌浊不渴见证,茅术一味,最为必须之品。”三药配伍健脾化湿和胃之力倍增。

1.2焦三仙、鸡内金 山楂、神曲、麦芽皆入脾胃二经。焦山楂酸甘、微温,焦神曲味甘、辛,性平,焦麦芽味甘、性平,焦三仙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功。鸡内金味甘、性平,入脾胃、小肠、膀胱经,消食健脾,二者合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行气之功。善治胃脘胀满、纳呆、嗳气吞腐之症。

2和胃降浊法

2.1瓜蒌、黄连、清半夏 《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中黄连性苦寒归肝胃大肠经燥湿泄热。”《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脓血,调胃厚肠,益胆。”栝蒌性甘寒归胃大肠、肺经,宽胸开痞,滑肠通便以涤垢,《重庆堂随笔》:“瓜蒌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其疏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有独擅也”;半夏性辛温归脾胃肺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燥湿化痰,《药性论》:“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本方一辛一苦,辛开苦降,三药配伍实乃和胃降浊,胸脘痞痛之良剂。

2.2炒枳实、炒厚朴、炒杏仁 杏仁味苦微温归大肠、肺经,润肠通便,苦泄降气,《珍珠囊》:“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隔气逆,润大肠气秘”;枳实味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珍珠囊》:“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塘泄。”厚朴味苦性辛温归脾胃大肠肺经,行气,消积,燥湿,平喘,《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宿食不消,除痰饮,祛结水,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毛老师认为三药配伍使用和胃降浊,通降三焦,对脾胃病临证加减每获良效。

3清热利湿法

毛老师认为,脾胃为湿热病变的中心,湿热是太阴阳明同病,《医学正传》所云:“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故湿热相搏,干扰胃腑,气机阻滞而致胃痛,此湿热外侵也;“若平素纵恣口腹,酗酒嗜烟,或偏食辛辣厚味,以致湿热内蕴,胃腑失和,其痛乃作,此湿热内生也”。因此,对于脾胃病湿热证候毛老师在中药配伍中多选用清热利湿之法。

3.1藿香、佩兰 二者为辛苦香淡汤组方,出自《湿温大论》。藿香味辛,微温,归脾、胃、肺经。《本草图经》云:“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具有芳香化湿,和中止呕之功。佩兰,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二者相须为用,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和中止呕。善治湿困脾阳之痞满、暑湿、湿温等病证。

3.2黄芩、黄连 二者为半夏泻心汤组方,出自《伤寒论》。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胃、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效。《名医别录》言其:“疗痰热,胃中热。”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调厚胃肠。”二味相合,清热燥湿,善治中、上二焦邪热。毛老师常用清热解毒利湿药如黄芩、黄连、蒲公英、薏苡仁等提高Hp感染的清除率。

4养阴益胃法

4.1沙参、麦冬、生地 三者为益胃汤组方,出自《温病条辨》。沙参,味甘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胃生津、滋阴清热之功。《饮片新参》:“养肺胃阴,治劳嗽痰血。”麦冬,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善于清胃生津,长于清热养心。《本草正义》:“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生地甘、苦、寒,归心、肝、肾经,长于养阴生津。”三药相合,甘凉清润,共入胃经,使胃阴复、纳饮食以治病求本。

4.2白芍、甘草 二者為芍药甘草汤组方,出自《伤寒论》。白芍酸苦微寒,酸甘敛阴、柔肝止痛,为调理肝脾之要药;甘草味甘性平,健脾和胃,故中气之虚嬴,协调阴阳,和不调之营卫。两药合用,酸甘化阴,激活腺体分泌胃酸。萎缩性胃炎镜下常见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粘膜变薄,表面上皮细胞失去分泌粘液功能,胃酸缺乏。毛老师常应用此对药激活腺体分泌胃酸。

5 活血化瘀法

胃为阳明之腑,多气多血,以通降为顺,凡饮食不节、冷热失常、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内外因素均能使胃气血功能异常而致瘀阻[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首倡“久痛入络”之说。《素问·痹论》:“初病气结在经,久病则血伤入络。”因此,毛老师对脾胃病反复发日久不愈者常配伍中佐以活血化瘀之品。

5.1蒲黄、五灵脂 二者为失笑散组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五灵脂味苦甘温,归肝经,主入血分;蒲黄性甘平,同入血分,归肝心包经;《本草纲目》:“蒲黄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两药相须为用,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吾师认为慢性胃炎初病在气,久病入血,因此慢性胃病多兼有血瘀证,临床表现为胃痛,痛处固定,入夜尤甚,舌质紫黯,或黯红,或淡黯,或有瘀斑。胃镜下见胃黏膜表面凹凸不平,黏膜下血管显露,结节形成,局部可见充血水肿糜烂,这与中医对胃痛瘀血的认识是一致的。毛老师常善用二药行气活血。

5.2元胡、金铃子 二者为金铃子散组方,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中金铃子苦,寒,入肝胃小肠经,疏肝气、泄泄火,为君药;《用药法像》:“入心及小肠,止上下部腹痛。”延胡索辛苦而温,入脾肺肝经,能行血中气滞,能增强川楝子止痛之功,二味相配,一寒一温,泄气分之热,行血分之滞;故能治诸症胃痛;二药相须为用,不仅行气止痛之功倍增,又兼清热活血之效,对于肝郁化火、气滞血瘀之胸腹胁肋疼痛诸证甚合[4]。毛老师用金铃子、元胡组方治疗胃痛,每获良效;注意川楝子用量过大易损伤肝功能。

6疏肝理气法

6.1香附、苏梗、陈皮 三者为香苏饮的组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苏梗归肺、脾经,重在行气宽中;香附归肝、脾、三焦经,疏肝理气,通行三焦之气; 陈皮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三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之功。毛老师常三药合用治疗气机壅滞病机特点的脾胃病。

6.2柴胡、枳壳 二者的为四逆散组方,出自《伤寒论》,方中柴胡气轻升散,味苦,入肝胆经,疏肝解郁、升发阳气;枳壳味辛,降逆宽中,下气消痞。二者配伍,一升一降,加强解郁调肝、顺气和胃之功。对于气滞所致的肝脾不和、脘腹胀满之证,屡获佳效。

参考文献:

[1]吕景山.施今墨对药[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4.

[2]张立宏,谢晶日.治疗胃痞对药临证经验[J].中医杂志,2013,54(2):150-151.

[5]王春艳,王萍,王凤云,等.唐旭东运用失笑散治疗慢性萎縮性胃炎血瘀证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3):96-97.

[6]陶春晖.李培生教授治疗脾胃病运用药对经验介绍[J].光明中医,2011,26(4):676-677.

收稿日期:2018-4-20;修回日期:2018-4-30

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经验
2023年第5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23年第4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乐淘淘“先进”经验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辨证治疗久泻经验
经验|Experience
我对组织指挥作战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