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台山佛教音乐的“前世今生”

2018-09-17张学旗黄秀秀浙江台州学院

民族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前世今生天台山智者

■张学旗 黄秀秀(浙江台州学院)

天台山是浙江省东部名山,位于天台县境内,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绵亘浙江东海之滨。天台山作为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道教南宗的祖庭,《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唐诗之路的终点站,济公活佛的故里,唐代诗僧寒山、拾得的隐居地,和合文化的发祥地……素有“佛国仙山”之美誉。天台山文化博大精深,有1400多年历史的天台山佛教音乐颇具神秀山水之灵性和中华传统音乐之神韵。天台山佛教音乐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隋代佛教天台宗的诞生。

■以音声做佛事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由一代高僧智顗(538~597年,世称智者大师)所创,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天台山佛教文化隋唐鼎盛,当时有“当官到长安,出家到天台”的说法。天台山佛教音乐自天台宗的创立应运而生,是符合教义需求的佛教仪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智者大师根据不同的仪轨形式,设定符合相应仪轨特点的佛教音乐,如受戒、忏悔、坐禅、礼佛、念佛、放生等,都有不同的诵经、礼忏和唱赞活动,不同仪式所使用的音乐形式各不相同。在千余年的传承发展中,天台山佛教音乐影响遍及海内外。唐代以降,日本僧人相继来天台山求学,也带去了天台山的佛教音乐,产生了日本室町幕府时期的戏剧——能乐。在能乐中就有《天台山之事》的表演段子。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作的《天台智者大师画赞》,唐朝时传入日本,由日本京都天台宗鱼山大原寺收藏,是研究佛教音乐的珍贵资料,也是天台山佛教音乐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全曲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段音乐是羽调式的4个乐句的呈示段落,是对智者大师的礼赞;第二段音乐为宫调式,反复6次的旋律,主要介绍智者大师的生平事迹;第三段以离调的商作羽交替散板结束。全曲赞颂了智者大师的丰功伟绩,概括了大师的出生、出家、得法、弘法等诸多事迹,是天台宗佛教音乐的杰作。早期的天台山佛教音乐对民间戏曲影响很大,如明代不合管弦、以干唱为主的南戏,即源于天台山佛教音乐的“清讴”唱法。

天台山佛教音乐可唱诵经文约计95篇。其中赞偈类22篇、朝暮课诵39篇、忏类9篇、瑜伽焰口9篇、水陆法会16篇(含法器曲牌)。天台山佛教音乐以声乐为主,包括念诵、吟诵和梵呗3种。梵呗应用于一切佛事仪轨,梵呗唱词包括赞、偈、文、咒4种类型。赞,用于颂赞佛的功德,多为长短句的诗;偈,用于颂扬教义,为“齐言句”,有四言偈、五言偈、六言偈、七言偈之分,多四句一段;文,一般由经文或白话文组成,有的以四言、六言相间的骈体文呈现;咒,是密语或真言,长短不等,多以直讽与吟诵的形式来表现。梵呗具有宣唱法理、开导众心、兴佛化俗、自我修炼的功能。朝暮课诵是佛教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仪轨,这种每日必行的“以音声做佛事”,对佛教哲理教义在信徒中的确立与传播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众生进入到佛光普照的境界。天台山国清寺常见的“朝时课诵”仪式是这样的:清晨,夜巡僧用小木板拍打4下唤醒众僧,随着钟声和鼓声,僧众排队鱼贯进入大雄宝殿上早课。早课时各人所处的位置是固定的,方丈站在后边大门的左侧,值日僧站在大门的右侧,佛像前是诵经时起腔领唱的维那(主管僧众威仪佛事唱念者),维那的后面是悦众(维那的助手)。维那敲大磬起腔诵唱,悦众击引磬,另3位当值僧分别击木鱼、钟、鼓、钹,在诵唱的同时,还不时伴以跪拜、绕堂等礼仪。美妙和谐、超凡脱俗的梵音绕梁萦耳,令人忘却尘世的烦忧。

■以佛乐度众生

天台山佛教音乐庄严、肃穆、典雅、平和,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教化功能。宗教音乐依附于严密的宗教仪式,有其比较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相对固定的传承模式。梵呗一般由历代维那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代代相传至今,在与全国各佛教寺院的交往中,融合了其他地方的音乐元素,但在有一定互通性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本土特色。其朝暮课诵、水陆法会及瑜伽焰口等均有自己独特的润腔。可见,佛教音乐同样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由于佛乐梵音历来封闭传承,神秘的天台山佛教音乐一直鲜为人知。但随着天台宗佛学思想的发展、传播以及逐渐向世俗化的转变,天台宗佛教音乐也发生了流变,逐渐由“自修”法门向“化他”法门转变,融入世俗音乐和文人音乐的元素。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的重视,天台山佛道音乐更加为外界所关注。

2003年10月,为纪念天台宗始祖智者大师诞辰1465周年,天台国清寺举行“礼赞智者”佛教音乐祭,来自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山佛学院的100多位僧人,表演了《戒定真香》 《心经》 《智者大师赞》 《六供养》 《礼敬三宝》 《回向偈》等。这是天台山佛教音乐第一次从寺院走上舞台,也是一次佛教诵经音乐原汁原味的展现。天台山民乐团还充分利用天台山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组织人员深入到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国清寺和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录音、记谱、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天台山佛道音乐,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天台佛教、道教音乐为素材,创作出具有天台地方特色的音乐精品,多次做专场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2009年和2010年,天台山民乐团分别在浙江音乐厅和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天台山佛道音乐会”,反响热烈,名声远播。天台山佛教音乐的受众从寺庙的僧侣、膜拜的信众扩展到社会各阶层群众,人们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领略天台宗佛教的真谛,受到心灵的洗礼。天台山佛教音乐宣扬大慈大悲、救世济民,祈愿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其虔诚、平和、典雅、庄重的特质可以让人从浮躁的环境中安静下来,达到身心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创新促发展

佛教音乐历来都只是在寺僧们之间口口相传,受众群体、传播范围十分有限。要使天台山古老的佛教音乐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必须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作为天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文化部门应该落实保护措施,使天台山佛教音乐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保护与开发天台山佛教音乐,不能只将其固态地保守留存,而应深入其中,溯本求源,挖掘内涵,汲取精华,让它走出寺庙古刹,让更多的人领悟天台山佛教音乐的精髓。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天台山佛教音乐已走出寺庙登上舞台,在海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音乐上,也尝试了一些创新举措,增加了各种民族乐器,在配器上更加注重乐队的和声层次感,以提高欣赏效果。为了使天台山佛教音乐后继有人,天台山佛学院还专门开设佛教音乐课,请老维那向学僧传授天台山佛教音乐。

所谓创新发展,就是在保持传统文化核心内容的同时,进行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适当加工、改编。如致力于开发天台山佛道音乐的作曲家邱铜童,以国清寺经文音乐《炉香赞》为素材创作的民乐五重奏《天台清音》,给人以幽邃深远、清新平和的空灵意境;根据天台山佛教音乐《戒定真香》创编的民乐合奏《吉祥平安》,将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博大虔诚表现得淋漓尽致;《万年晨钟》则向人们展开了一幅梵呗声声、安详平和的佛国景象……台州本土作曲家林梦的民乐组曲《天台山组曲》由“国清梵音”“桐柏遗风”“隋梅迎春”“少年济公”“桃源奇缘”5个乐章组成。国清寺、桐柏宫、隋梅、济公、和合二仙均为天台山文化的符号和标志,乐曲撷取5种意象,5幅画面,5个传说,用写意、摹声、拟态、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台州民间音乐和天台山佛教音乐为素材,表现了天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面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在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而不是转基因式的变异创新。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谨防过度开发、任意变异和媚俗功利的商业化倾向,尤其是对待宗教音乐更要慎重,切勿抛弃佛教音乐的文化内涵、思想宗旨和审美趣味,进行肆意改编、庸俗加工,将当代流行音乐、西方音乐当作传统佛教音乐去展示、去申遗。我们既要对先人负责,也要对后人负责,让天台山佛教音乐与佛祖同在、与天台山共存,成为天台山文化的历史记忆。

猜你喜欢

前世今生天台山智者
天台山晨读(组诗)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走笔天台山:胜迹与佛光,附以时间的颂词
天台山诗页(组诗)
智者说
智者说
智者善比
精油的“前世今生”
智者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