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花阴里竞秋千 明清宫廷岁时风俗中的秋千

2018-09-17徐文跃

紫禁城 2018年9期
关键词:仕女秋千

徐文跃

自由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古代丝绸艺术

在明代宫廷,各个节日都有相应的节令穿着,穿戴的服饰上装饰着各个节日相应的图案纹样,如端午节用五毒、重阳节用菊花、中秋节用玉兔,而清明节的节令服饰上则多装饰有秋千,这与当时清明荡千的岁时风俗活动密不可分。

秋千补子、秋千袍:将秋千穿在身上

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洒线绣绿地五彩仕女秋千图经皮一件,经皮以红色直经纱为绣地,黄色合捻衣线为绣线,用戳纱之法满地绣出菱格纹,再于其上以红、黄、蓝、绿、白诸色绒线绣出秋千、仕女、花卉、流云等纹样。经皮由大略相同的两块绣片拼缝而成,纹样颜色大体左右对称,唯秋千架下女子衣色有别。经皮主体纹饰为两架秋千,秋千上各有一红衣女子正在玩耍,另有一侍女在秋千架下作推送状。经皮上下均以花卉作为装饰,最上部绣有五彩流云。查其形制,此经皮应是由应景补子改作而成。刘若愚《酌中志》卷十九「内臣佩服纪略」记内臣贴里「自清明秋千与九月重阳菊花,俱有应景蟒纱」。内臣如此,宫眷亦然,《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称:「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则仕女秋千图经皮当即清明时节宫眷所穿罗衣上的补子。清明时节应景的秋千补子,另见美国纳尔逊 -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所藏明末洒线盘金绣龙纹秋千补子,补子为圆形,直径三十六点一九五厘米,于纱地上用衣线绣出菱格纹的地子,再以绒线绣出海水江崖及清明时节应季的牡丹、海棠等花卉,云纹穿插于花丛之中,纹样亦基本左右对称。圆补中间为金龙六条,以秋千架为中心,或作嬉戏之状,或作行走之姿。秋千横竿之上,居中为一座噶当觉顿式塔,塔座下绣以五彩祥云,并由左右二小龙托举。横竿之下,蟠踞有四龙,居外二龙蟠于江崖上方涌出的水柱之上,居中二龙两前爪紧抓秋千两侧的绳索,两后爪立于秋千踏板之上,龙嘴开张,龙发前扬,作荡秋千状。饰有此类补子的袍服,当即「秋千袍」。崇祯七年(一六三四年),宦官卢维宁出使朝鲜,在送与朝鲜王世子的礼物中即有「五彩鹅黄地秋迁(千)袍壹件」。传世之外,类似的文物也见于出土。定陵即出有刺绣仕女秋千纹绸膝袜一双,两只膝袜纹样相同,正面绣桃树一株,背面两株,花开灼灼,两侧则各绣秋千一架,秋千架的两端插有柳枝。每副秋千之上各有女子一人正在荡秋千,架下左右各有侍女二人作推挽状。桃花、秋千、仕女之外,并绣有海棠、春草、蜜蜂等,表现了清明时节探春游乐的场景。

明 洒线绣绿地五彩仕女秋千图经皮故宫博物院藏

明 洒线盘金绣龙纹秋千补子纳尔逊 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朝鲜《迎接都监应办色仪轨》书影书中记载了崇祯七年宦官卢维宁出使朝鲜时送与朝鲜王世子的礼物清单

定陵出土刺绣仕女秋千纹绸膝袜线描图

清明打秋千,是明代普遍流行的应景游戏,且北方盛于南方。谢肇淛《五杂组》卷二说:「今清明、寒食时,惟有秋千一事,较之诸戏为雅,然亦盛行于北方,南人不甚举也。」同书卷五亦称:「南方好傀儡,北方好秋千,然皆胡戏也。……秋千云自齐桓公伐山戎,传其戏入中国。今燕、齐之间,清明前后,此戏盛行。」清明时节应景的秋千之戏,也屡见于当时的世情小说,且往往成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关节所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诸书皆多有提及。《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吴月娘春昼秋千 来旺儿醉中谤讪」直接以秋千标目,写吴月娘率宅中众人在花园打秋千,道潘金莲「那秋千飞在半空中,犹若飞仙相似」,又说「蕙莲手挽彩绳,身子站的直屡屡的,脚跐定下边画板,也不用人推送,那秋千飞在半天云里,然后忽地飞将下来,端的却是飞仙一般,甚可人爱」。既描写了打秋千时的场景,又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传仇英的《四季仕女图》、《清明上河图》均绘有仕女于庭院中打秋千的场景,秋千架及画板(即秋千板)用朱笔绘就,尤为醒目,正可与小说对看。又程大位《新编直指算法统宗》卷十六出有算题一道,云:「平地秋千未起,扳绳离地一尺。送行二步恰竿齐,五尺板高离地。仕女佳人争蹴,终朝语笑欢戏。良工高士请言知,借问索长有几。」算题以秋千为题,正可见当日此戏的风行。宫苑之中,亦兴此戏。《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谓:「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鬓。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王誉昌《崇祯宫词》内一首也说:「最高楼阁掩瑶窗,赌罢秋千意未降。落日亭亭风细细,绿杨影里画旗双。」吴理注曰:「宫中称清明为秋千节,各宫俱设秋千一架,相邀嬉戏,独慈庆不设,坤宁虽设而不御也。」陈子龙《长安杂诗》其六亦有句云:「琼壶薇帐侍宸游,十部龟兹在殿头。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明末宫中应景而制的秋千补子、秋千袍,正是基于秋千之戏在宫廷内外的普遍流行。

半仙之戏、戏千秋:历史中的秋千

而秋千之戏的兴起,本又缘出内廷。秋千由来甚久,或云出自山戎,宗懔《荆楚岁时记》记立春之日「又为打秋千之戏」。隋人杜公瞻注引《古今艺术图》曰:「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矫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綵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或云:「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高承《事物纪原》)秋千虽为外来,但此戏的流行乃与汉武帝祈寿有关,唐人高无际于《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中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也说:「一云正作千秋字,为秋千非也,本出自汉宫祝寿辞也,后世语倒为秋千耳。」秋千之戏,似于唐代才正式成为寒食、清明的固定节目并臻繁盛。唐玄宗天宝年间,秋千又称半仙之戏。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半仙之戏」条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而以秋千入诗入赋,当时亦复不少。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其一云:「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韩偓《秋千》诗谓:「池塘夜歇清明雨,绕院无尘近花坞。五丝绳系出墙迟,力尽才瞵见邻圃。下来娇喘未能调,斜倚朱阑久无语。无语兼动所思愁,转眼看天一长吐。」均为描写清明秋千之戏的佳作。高无际因见画秋千障作《汉武帝后庭秋千赋》,赋中亦有云:「丛娇乱立以推进,一态婵娟而上跻,乍龙伸而蠖屈,将欲上而复低,擢纤手以星曳,腾弱质而云齐。一去一来,斗舞空之花蝶;双上双下,乱晴野之虹蜺。径如风,捷如电,倏忽顾盼,万人皆见,香裾飒以牵空,珠汗集而光面。时进时退,以遊以遨,类七纵而七舍,期必高而让高,第取其至乐,靡辞其体劳。徒观其天仙步虚,飞鸟颉颃,飞鸟不离于羽族,天仙不举而自上。」语词绮靡,极尽秋千戏乐时的情态。该赋虽以汉武帝后庭为说,其实亦为当时的宫中景象。

辽宁省博物馆藏明仇英(传)《清明上河图》卷中所绘打秋千场景

宋代蹈唐人风习,清明时节亦以秋千为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记收灯之后都人出游探春之盛,谓:「(道者院)以西宴宾楼有亭榭,曲折池塘,秋千画舫,酒客税小舟,帐设游赏。」又云:「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次第春容满野,暖律暄晴,万花争出粉墙,细柳斜笼绮陌,香轮暖辗,芳草如茵,骏骑骄嘶,杏花如绣,莺啼芳树,燕舞晴空,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踘踈狂,寻芳选胜,花絮时坠金樽;折翠簪红,蜂蝶暗随归骑。于是相继清明节矣。」春意无限,秋千不可或缺。耐得翁《都城纪胜》「食店」条记载南宋末年临安城中食店众多,日常吃食中甚至有以「打秋千」为名的。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十记福州地方于清明时节架设秋千,引杜甫《清明》诗「万里秋千习俗同」,后云「州设于春台馆内外」。天息灾译《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九载:「于彼女色耽着不舍,业绳缠缚堕六趣中。轮回往来无有穷尽,生死相续苦恼不断。譬如有人执索秋千,往复高低绳不离手,业绳亦尔。」方外之人的经说直以世俗的秋千作为譬喻,不得不说秋千之戏的普遍流行。至于宫中,亦有此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八「记宋宫殿」条称:「(慈明殿)前射圃,竟百步,环修廊右转,雅楼十二间。左转数十步,雕阑花甃,万卉中出秋千,对阳春亭、清霁亭,前芙蓉,后木樨。」杨皇后《宫词》其一亦云:「忽地君王喜气浓,秋千高挂百花丛。阿谁能逞翻飞态,便得称雄女队中。」而打秋千时的场景,释德洪的《秋千》诗形容得最为真切,诗云:「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皮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到了元代,清明打秋千的风俗较前朝更盛,无论宫中还是民间,都竞戏秋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载:「清明寒食,宫庭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綵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张昱《宫中词》其十三云:「频把香罗拭汗腮,绿云背绾未曾开。相扶相曳还宫去,笑说秋千架下来。」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岁纪」又称:「(二月)是月也,北城官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其风日清美而往之,名曰踏青斗草。若海子上,车马杂沓,绣毂金鞍,珠玉璀璨,人乐升平之治,官无风埃之虞……自此后游玩无虚日。上自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红女之事殆庶几焉。然醉卧隔廉,香风并架,花靴与绣鞋同蹴,锦带与珠襦共飘,纵河朔之娉婷,散闺闱之妮,此游赏之胜事也。」欧阳玄《渔家傲》其一云:「三月都城游赏竞,宫墙官柳青相映。十一门头车马迸。清明近,豪家寒具金盘饤。墦祭流连芳草径,归来风送梨花信。向晚轻寒添酒病。春烟暝,深深院落秋千迥。」张昱《学仙曲》也说:「二八女人貌婵娟,杏花阴里竞秋千。同心锦带刺石莲,逢人学缚剪刀钱,却妬鸳鸯沙上眠。」元成宗大德二年(一二九八年),且因秋千引出一段佳话、成就一桩姻缘。话说宣徽院使孛罗家「私居后有杏园一所,取﹃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意。花草之奇、亭榭之好,冠于诸贵家。每年春,宣徽诸妹诸女邀院判、经历宅眷于园中,设秋千之戏,盛陈饮宴,欢笑竟日,各家亦隔一日设馔。自二月末至清明后方罢,谓之秋千会」。(李祯《新刊剪灯余话》)一日,枢密院同佥帖木儿不花的公子拜住过此,看中了孛罗家的小姐,拜住「词翰两工」,而孛罗又「读书能文,敬礼贤士」,故与孛罗之女结成良缘。此不过古时男女因秋千而结缘故事中的一例,后世却影响颇广,曾经李祯《剪灯余话》载录,又被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演为传奇,知者甚众。

《拍案惊奇》插图崇祯年间尚友堂安少云刊本日本日光轮王寺慈眼堂藏

《剪灯余话》插图成化二十三年双桂堂重刊本日本内阁文库藏

清人绘 胤禛十二月行乐图(第二幅局部)绢本设色 每幅纵一八八·二厘米 横一〇二·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习俗相踵,清代风俗与前朝并无太大不同,秋千之戏依旧流行,唯已不限于寒食、清明。清宫旧藏的诸多院画即对此多有表现,如《胤禛十二月行乐图》第二幅,画面左上的一处庭院就设有秋千一架,仕女一人正游戏其上,而此类场景又见于陈枚《月曼清游图》册、焦秉贞《仕女图》册等。清初,宫中衣物也以各式应季应景的纹样作为装饰。康熙年间孙珮所编《苏州织造局志》卷七「段疋」就记载:「正供而外,复有上传特用袍服,按时令昭文采。」后面开列有「上传特用」的各式袍服,其中皇上所用就有「三润色满装春季袍一件」。其时皇家又有西洋秋千,热河行宫和圆明园中均有架设,于元宵灯戏时用之。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六月十三日,内务府奉堂谕赴热河将行宫中的两座西洋秋千「逐件盘查,详加踏勘」。此秋千原为乾隆十三年造办,因年头已久,有些构件已不堪应用,装饰已虫蛀朽坏,而油饰画活俱有磕损爆裂,后予修补、换新、添换,文后还详细列有西洋秋千各式构件的名称、数量及工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五十册)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三记山高水长火戏,谓每岁正月十九日,筵宴之上,掌仪司所进玩艺名单中有西洋千秋、罗汉堆塔、旧子音曲、善扑营花跤、高丽跟头等名目,「有西洋秋千架,秋千旋转,下奏歌乐」。此类灯戏(火戏)及西洋秋千,也数见于朝鲜使人的笔下。金正中《燕行录》「壬子(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正月十三日」条载:「西洋秋千者,庭左右立朱漆长柱四。每间以木细作日字样,柱之上下作日字木,柱之中横揷三字短椽,而其中椽者如缫车环转。童子之数十六,头上赤髻,身着彩衣,或红或黄,其色不同。一齐上柱,各蹑日字木,在上者自上而下,则在下者自下而上,周回流转,红翠纷飞,出没云间,如鬼神使然。傍立二高柱,以白彩围之,柱上设二高阁,阁有八檐,檐端有百丈朱丝,下置二板。又有八童子,双髻彩衣,登板蹴之。柱转如车轮,童子辈少不费力,自然翱翔,有倒立者,有放手者,有舞者焉。」朝鲜使臣李海应《蓟山

清 焦秉贞 仕女图册(十二开选一) 绢本设色 每开纵三〇·二厘米 横二一·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陈枚 月曼清游图册(十二开选一)绢本设色 每开纵三七厘米 横三一·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绘 万树园赐宴图绢本设色 纵二二一·二厘米 横四一九·六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任熊 姚大梅诗意册(一百二十开选一)绢本设色 每开纵二七·三厘米 横三二·八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乾隆皇帝于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赐宴场景。画面右侧画朱红框架三座,左右两座形式类似,皆下设须弥座,座上塑山岳,并于山岳上装设两高两底活动装置四组,或为表演仙人在海岛仙山上飞跃穿梭的“半仙之戏”时所用的秋千。纪程》(嘉庆九年,一八〇四年)、朴思浩《燕蓟纪程》(道光九年,一八二九年)、金景善《燕辕直指》(道光十三年,一八八三年),诸书对此均有记述,《燕辕直指》且称:「其制出于西洋,故谓之西洋秋千。」秋千之戏,宫中重之,而民间亦流行不替。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内有《秋千架》一首,序云:「半仙之戏,无处无之,仕女春图,此为第一,近有二女对舞者。」诗曰:「日影垂杨舞半仙,御风图画两婵娟。飘红曳绿浑闲事,蹴损湘钩剧可怜。」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琉璃厂店」条则谓:「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此外游览之地……白塔寺打秋千者,不一而足。」

翊坤宫体和殿梁上悬挂的秋千环

清 秋千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仕女秋千
江南佳丽
——苏州博物馆藏仕女画展
“荡秋千”的由来
藤蔓秋千
为什么秋千能越荡越高
荡秋千
迷你秋千
荡起秋千
浅论陶瓷艺术中的仕女纹饰
浅谈木雕中的仕女创作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