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设计刍议

2018-09-13蒋录元

考试周刊 2018年65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有效性

摘 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本文从三维目标、重难点的确定,课堂导入、教学方法选择到课堂结尾设计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设计;有效性;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情和教学条件,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教学目标制定、重难点确定、课堂引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课堂小结五个方面浅谈对教学设计的看法。

一、 教学设计要贯彻和渗透三维教学目标

按照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一份良好的教学设计既要结合学情,又能帮助学生创建一个“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做到有效传授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达成三维目标,使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养有效达成。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具体运用过程中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当然,三维目标在不同课节中分布和地位也是不同的,有的课知识性较强,有的课规律性较强,有的课适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无论什么课,教师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渗透学科思想,重视能力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尽可能挖掘和渗透。教师要有一种大教育观,不仅教授本学科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还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培养合格公民的社会责任。比如笔者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提问→猜想→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科学的确定“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我认为物理学习重点应该侧重于学习过程。现实中,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上,普遍存在着重应用而忽略其形成过程的现象,这是本末倒置的。实际上,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明确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也就凸显出来了,即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尤其是思维和方法上的困难,就是学习难点。科学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有目的地设定学习任务,从而有助于高效完成教学。

三、 精心设计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导入。精彩导入既能渲染课堂气氛,又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次成功的导入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新颖性和激励性。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动脑筋,一定可以设计出精彩导入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比如在《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引入中,笔者给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导线做成一个较大的线圈,和示教电流表组成闭合回路,老师藏一块条形磁铁快速穿过线圈,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完成了后面的探究任务。

四、 灵活选择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一堂课的教学究竟选取哪种方法比较适宜,不单纯由教师的主观意向决定。除了要有科学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外,还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特点、教学仪器设备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贴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所應用的几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

1. 基础知识课教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基本流程是:出示目标-学生自学-检测-交流讨论-教师讲解-当堂训练。

2. 概念课教学采用“感知-建立概念-讨论-应用-评价”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是:感性体验-问题思考-建立概念-讨论内涵-具体应用-反馈评价。

3. 定理、定律新授课教学采用“发现式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交流讨论-鼓励猜想-引导论证-得出结论。

4. 复习课教学采用“导学模式”。

基本流程是:复习-交流-概括-练习。

5. 试卷讲评课采用“自查-互动-反馈”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是:错因分析-自查自纠-分组讨论-评讲释疑-归纳总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教学而言,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合学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获取知识。

五、 精心设计结尾,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结尾虽然在一堂课中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几句话,却是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若设计得精妙,则能产生“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好的课堂结尾,费时少,收效大,可以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承上启下,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钻研。如果一堂课有良好的开头,生动且有效的教学,最后却草草收场,难免使人感到虎头蛇尾,甚至还可能产生前功尽弃之弊。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要进行多维的立体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进行设计,力求每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物理世界。

参考文献:

[1]李科敏.教学设计要注重三维目标的和谐达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10).

[2]叶晓军.物理教学中“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方法[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9).

作者简介:

蒋录元,甘肃省武威市,武威第十八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