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京】

2018-09-13

北广人物 2018年35期
关键词:园艺师刘伟世园

新北京人 刘伟:桂花背后的时间魔术师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其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阵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桂花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我国桂花栽培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旧战国时期的《桂花树叶山海经·南山经》中描述“招摇之山多桂”。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花木和上等贡品。唐、宋以来,桂花栽培蔚然成风,不少文人雅士喜爱吟桂抒情。桂花一直是世上美好、高雅事物的象征,历代民间也皆视桂花为吉祥之兆。

要是说起北京的赏桂胜地,颐和园可以说稳坐“头把交椅”,这里有树龄上百年且称得上是“活文物”的盆栽古桂。颐和园里一位园艺师就与这些“活文物”有关,他就是颐和园花卉园艺研究所所长刘伟。

每年颐和园会举办桂花文化展,展出近300盆桂花盆栽,其中清代古桂有40多盆。刘伟说:“每一盆古桂都是唯一的,每一个技术环节都不能马虎,如果要调理不好的话,它会死亡。”

因为桂花属于南方植物,到北方很少能进行入地过冬,所以说,在北方只能以盆栽为主,冬天则将其放入温室过冬。想要照顾好这些古桂,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充沛的体力。每年给古桂换盆的过程,工作量非常大,这些古桂一般重达两三百斤,全程只能靠手工操作。刘伟他们必须根据每棵古桂的长势,精准地给它们做“根部瘦身”,去除土球中部分老根。换盆的工作一般是在每年六、七月份,又是室外作业,在北京的酷暑时节,给古桂换盆的工作需要持续一个月,非常辛苦。但刘伟从事桂花的养护到现在,十几年就这样默默无闻地付出着,他作为颐和园第四代桂花传承人,希望能将这些宝贵的古桂一代一代传下去。

每年为了赶在中秋、国庆两节期间,让游客观赏到桂花的最佳开放效果,刘伟会对桂花的花期进行人为调控。2014年APEC峰会期间,为了要让象征友好吉祥的桂花飘香,刘伟所带领的团队延迟了两个月的桂花花期,以出色的表现完成了这次任务。谈起过程中的点滴,刘伟感慨地说:“之前的延迟任务只是延迟将近一个月,但这次将花期延迟到11月初,还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当时的压力特别大,每天都在观察。一天看花芽的次数不少于十次,晚上的时候也不回家,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十盆桂花如期绽放。”做调控花期的“魔术师”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同事们笑称刘伟研究起桂花是“入了迷”、“上了道”,白天黑夜执着于桂花上。在探索桂花延迟花期技术过程中,刘伟经过十多年的摸索,从最初想让它开花,它老开不了,到现在他们已经能够让桂花在需要的时间段开放。

“养每一种花,没有精心、没有智慧、没有汗水,是不可能完成的。”刘伟说。作为一名园艺师,当谈及2019年北京世园会时,刘伟有着这样的期待:“北京世园会在北京延庆召开,颐和园的基地也在延庆,我会尽最大努力提供更多精品的桂花盆栽!”

转载自“北京世园会”《我是园艺师》

品读北京传统相声里的北京风俗之北京小吃(下)

相声发源于北京,是北京的土产,又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其中不乏有大量与饮食相关的内容,比如传统相声中就有大量描写北京小吃的段子。

北京人对烧饼和火烧有着泾渭分明的区别,有芝麻的叫“烧饼”,没芝麻的叫“火烧”。烧饼算是平民小吃里比较讲究的东西了,外面的皮咬着酥脆,伴着芝麻的香气,里面的面软而暄腾又和着麻酱、椒盐、小茴香的味道。老北京人早点里有用它夹油条的,烧羊肉、爆肚有时也是搭配的佳品。即便是老北京的下午,还有人就拿它当个下午茶的茶点。这不,刘宝瑞先生的传统相声《日遭三险》里,就有那爱占小便宜的人在茶馆里,抠完人包子馅儿,就开始磕人家烧饼上的芝麻。小小一枚烧饼,把爱占小便宜人的形象简直刻画到了极致。

冰野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园艺师刘伟世园
修剪自己的园艺师
果树在园林景现中的应用——基于北京世园会百果园景现建设的思考
For the fish
刘伟误交损友
小小园艺师
绿巨人花园里的园艺师
刘伟(刘冠儒)
且行且珍惜
园艺师真是太有才了
世园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研究——暨对2019北京世园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