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翻译的“信达雅”
——以杨戴译《师说》为例

2018-09-13欧阳上语广西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师说古代汉语译本

■欧阳上语/广西师范大学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1999)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古代并无文言文一说,而后人所提的与白话文相对的概念。第一个“文”是美好之义,“言”为记载、表达之义,“文言二字即为书面语言”;而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之义,表示的是文种。相较于白话文,文言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法和词汇上。

一、《师说》的文言特点

(一)词汇特点

古今单音词和双音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我们要区分文言文中的古今双音词的意义变化,以防出现意义理解上的偏差。常常使我们上当的是有些常见的字,把它解释错了(王力,1979)。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在古文中,“学者”泛指学习的人,而在现代汉语中学者指的是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一词多义。古代汉语中,由一个词引申出来的多种意义,在此意或读音上发生变化,翻译时要仔细辨读。文言文的词汇难点不在于“迥异”,而在于“殊微”(欧明俊,1994)。《师说》中包含了大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师”字的一词多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师道之不传久矣:(动词,从师);(3)吾从而师之:(动词,拜师)。

多用虚词。古文中的虚词有副词、连词和助词等,现代汉语的虚词多数是一词一义,词性也较为固定;古代汉语则不同,如“之”,多用结构助词(同“于”),也可作代词(同“他”、“他们”)还可作动词(同“到”)。

代词的用法。古今汉语的代词分类相同,都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大类。文言文人称代词也分为第一、二、三人称。代词的第三人称如,其(他,他们)问道也固先乎吾。指示代词如,其(表远指,那)为不惑也终不解也。

(二)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与今天大同小异,有很多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王力,1979)。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如,不拘于时。省略句可以省略的部分有主语,介词和修饰语等。如,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师”)。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杨戴译《师说》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所作《师说》论证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具备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此佳作,杨宪益自然是心向之亦愿译之。“翻译是一个‘原文-译者-译文-读者’组成的系统”(李洁,2012)。要分析杨宪益的《师说》译本就不得不提及他的翻译思想。“翻译思想,是译者对翻译工作的总体认识”(李洁,2012)中国译界翻译标准林林总总,呈多元化之态,而杨宪益谨遵“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可知,杨戴译《红楼梦》被认为是拘泥于原文,其翻译标准或是一大原因。

(一)语体风格上的“信”

文言文风格独特,在英译的过程中很难将其以保留。如,“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Some may have been born after me, but learned the truth before me; I should also learn from them.”杨跳过辞藻华丽的词汇,采用平实简单的词汇,并非是词汇匮乏的无奈之举。相反,他深知,保持通篇语体风格一致的重要性,而过分强调选词只能适得其反。所以,与其他译本相比,杨戴译《师说》平实的言语下更能带给读者情感上的震撼。

(二)原文理解和词汇概念上的“达”

翻译的过程就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同等程度上的阅读效果,正确的理解和贴切的表达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如,《师说》里“师”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单从语法的角度,“师”字就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要仔细斟酌。正如王力(1979)所说:“常用的词容易出错,因为用错了还不知道。”再如“吾师道也…”与“道之所存…”就要揣摩其中真意,“道”指的是方法,道路之义,还是具有文化负载词中“儒释道”中的道。杨宪益在正确理解《师说》的基础上,将他的学术造诣发挥到极致,真正做到了正确把握原文,准确拿捏译文。

(三)篇章结构上的“雅”

文言文“惜字如金”、“字字珠玑”,讲究精炼简洁,在译成现代汉语要进行必要的增、删、省、改,英译时更是如此。英语的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结构关系和逻辑联系必须交代得十分清楚,呈树状结构。汉语逐节展开,呈竹状结构。杨戴夫妇在英译《师说》时将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做得比较成功。如,杨 戴 译 的“Some teachers may be born before me and have learned the truth before me; I should therefore learn from them. Some may have been born after me,but learned the truth before me; I should also learn from them. As I seek the truth,I need not worry whether my teacher is my senior or junior. Whether he is noble or common, older or younger, whoever knows the truth can be a teacher.”

三、结语

如果说词句是一砖一瓦,篇章则可做墙,最终的译作成品就是高楼大厦。研究和评析翻译作品时,研究的重点最终放在译文的遣词造句上。但从词句的选取上,杨戴译《师说》的言语确实是平淡无奇。但是这正是它的精妙之处。“信达雅”翻译标准下的杨戴译本通过平实的言辞搭建起行云流水般的句式结构正是点睛之笔,像山间小沟里的汩汩清泉,沁人心脾。相比之下,通过华丽言语堆砌起来的译本就多了几分矫揉造作之感。

“一部作品一经诞生,他的作者就已经死了”,这是巴特的“作者已死”的观点。作品在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剩下的文化创发工作,就是读者的权利了。唯有作者死亡,读者才能诞生,所有阅读活动,都是读者心灵与一个写定的文本的对话,价值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创造出来。从一个方面说,杨戴译《师说》的解读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所谓“仁者见仁”,就是在这个时候,《师说》译本的读者根据自身理解,随时打上自己的解读烙印。

总之,在评析杨戴《师说》,我们似乎可以另辟蹊径,转而由大到小,先从整体文风上感受杨戴译本的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感受杨戴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妙之处。不过这要求我们对杨戴的翻译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即使如此,也无法深刻理解另辟蹊径的缘由和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师说古代汉语译本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师说》“受”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