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9-12阎燕梁海瑛杨忠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冠心病

阎燕 梁海瑛 杨忠伟

【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11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成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和对照组(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统计分析两组资料,总结影响因素,总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特征。结果 110例患者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有24例(21.82%),即对照组86例,观察组24例,胃肠病史、联合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感染、肾功能减退、平均年龄、负荷剂量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别明显(p值<0.05)。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出血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23±2.01)天,2例(8.33%)属于严重出血,22例(91.67%)属于轻微出血。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较多,如年龄、负荷剂量等,要严密监测患者身体指标,积极预防。

【关键词】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4..02

前言: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介入治療、药物治疗是两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视病情而定,但抗血小板治疗是大部分患者都要接受的治疗方案,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中的常用药物,一般都选择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使患者心肌缺血等疾病症状得到改善,但是应用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会因此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状况,本文从其发生率、影响因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详细内容见正文部分描述。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医治的冠心病患者当中选出110例(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包括67例男性患者和43例女性患者。

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2)无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3)精神状态正常。

排除标准:(1)有出血倾向史或合并出血性疾病的患者;(2)存在肝脏疾病史的患者;(3)处于起搏器、支架植入或血管造影术围术期的患者;(4)正在应用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药物的患者。

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1)存在黑便、呕血等疾病症状;(2)隐血试验结果为阳性;(3)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降低。

根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将110例患者分成两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纳入对照组中。

1.2 方法

110例患者都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即口服氯吡格雷片(75 mg/片)和阿司匹林片(100 mg/片),两种药物都每天服用一次,每次服用一片。

观察组:确诊是上消化道出血后,立即停止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实施对症止血治疗措施,严格禁食,观察组所有患者都静脉滴注兰索拉唑等药物,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都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静推血凝酶,达到止血的作用,予以猴头菌提取物颗粒口服,对胃黏膜进行保护,失血性休克患者,适当补充血红蛋白、血容量,静脉输血400~2000 mL。

1.3 观察指标

收集整理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胃肠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肾功能等,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

统计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以及出血程度等指标,若是需要直接输血或注射升压药物,并且存在失血性休克症状,则判定是严重出血,反之则是轻微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计数(x2检验)、计量(t检验)资料用SPSS 20.0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2 结 果

2.1 影响因素分析

110例患者中,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有2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21.82%,即24例纳入观察组中,其余86例纳入到对照组中,如表1所示,观察组胃肠病史、联合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感染、肾功能减退比例以及平均年龄都高于对照组,负荷剂量比例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性别比例差别不大,P>0.05。

2.2 上消化道出血分析

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出血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2.23±2.01)天,11例(45.83%)在一个月内出血,9例(37.50%)在三个月内出血,4例(16.67%)在六个月内出血,出血量最高者达到3695 mL,最低者为312 mL,2例(8.33%)属于严重出血,22例(91.67%)属于轻微出血,经对症治疗后出血症状均有所缓解。

3 讨 论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的常用治疗方案,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但是应用过程中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很高,本次研究中,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21.82%,若是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通常应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当发生出血事件后,会对药物疗效产生会影响,需停止该方案,还可能增加支架内血栓风险,故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准确筛查出血因素,积极防治。

大多数情况下,上消化道出血以无痛慢性出血、黑便为初始症状,本次研究得出,胃肠病史、联合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幽门螺杆菌感染、肾功能减退、平均年龄、负荷剂量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几大因素。既往有胃肠病史的患者,其胃肠功能比较脆弱,受到药物的刺激后,很可能发生障碍,引起出血;质子泵抑制剂会使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降低[1],很容易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年龄越大,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越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酸的分泌量[2],导致黏膜中心粒细胞浸润,进而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害程度增加;年龄越高,氧化能力等肝酶活性不断下降,无法完全清除药物,并且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还会对血小板聚集过程产生抑制[3],影响凝血功能,此外,年龄越高,胃黏膜功能越低,防御系统较弱,胃黏膜保护力很差,容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氯吡格雷选择负荷剂量后,一般在4~24小时左右达到平稳的状态,若是无负荷剂量,需要4~7天才可达到稳定状态,增加出血风险。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冠心病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期间的常见不良表现,可能在治疗后一个月或一个月之后发生,跟患者的年龄、胃肠病史等多个因素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病情的监测,合理应用胃黏膜保护药物,降低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丽仙.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7,44(4):35-40.

[2] 牛 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0):10-11.

[3] 宋荟芬,李 红,李 响,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2016,11(6):798-802.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上消化道出血影响因素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6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诊治效果分析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