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哥江回”的新生活(纪实文学)

2018-09-12

夜郎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堂屋易地残疾

◎ 陈 芳

布依族的语言有点独特,有些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倒装句。像哥、姐、叔、嫂这些称谓,为表示尊敬要放在名字前面。“哥江回”就是“江回哥哥”的意思。

“哥江回”是罗甸县罗悃镇平艾村上饶老寨的村民,书名叫杨江回,生于1976年,是个有肢体残疾的中年男人,平时靠着一张板凳一步一垫的行走。由于长期打交道,太熟悉,我们乡镇干部都入乡随俗,也叫他“哥江回”。

驻村干部把他家标记为“特殊家庭”,是因为他一家三口中,母亲是年近八十的高龄老人,弟兄俩都是残疾人。若没有政府的特殊照顾,他们一家很难生存。

“哥江回”的家庭境况

哥江回的家庭不是一个“不幸”能说得清楚的。哥江回的母亲今年77岁了,身体还算硬朗,还能自己做饭吃。原先哥江回是有亲兄弟三个,大哥是唯一的正常人,跟大部分村民一样,本分老实,勤劳苦干,娶了房媳妇生了三个孩子。日子虽苦,但有政府长期救济,也不至于缺衣少食。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虽属不幸,也略有安慰。

雪上加霜的是,五年前哥江回的大哥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便倒塌了。大嫂一人带着三个孩子,还要照顾两个小叔子,日子过得很苦,就跟他们分了户。

哥江回的二哥是轻微智力障碍和语言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哥江回本人,是下肢二级残疾人。说到这儿,你会觉得仿佛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这个家庭。现在的一家三口,只有老母亲是正常人,但年龄太大了,哥江回弟兄俩都是残疾光棍。这户特殊家庭完全靠政府每季度发放的低保金、救济粮和慰问品维持生活。

还记得我第一次走进他们家的场景:一栋80平米左右的老房子,里外都裸露的红砖,经过岁月的洗礼,差点看不出它原有的本色。这栋老房子,还是很多年前哥江回的大哥杨江余在世时修建的。木质的大门有些破旧残损,站在门外都可以看见家里的摆设,依稀可见曾经刷过的绿漆,早就脱落掉色了。

推开大门,是他们家的堂屋,香火脚有一张陈旧的黑色四方八仙桌。堂屋的角落放了一口水缸,我揭开盖在水缸上的簸箕,里面装着半缸子大米。堂屋的地上堆了半屋子刚挖出来的红薯,几只散养的土鸡一点儿也不怕人,进进出出悠闲地在堂屋和院子中散步。

堂屋的后面有间窄窄的厢房,这个屋是老人家睡的,没有门,有一块高一米左右的活动挡板钉在门框的下方,用于挡住家禽牲畜进屋。堂屋的左边是两间稍大一点的卧室,分别住着哥江回兄弟俩。杨母房间有一张老式的、用了几十年的旧木床和一口装衣服的老柜子,估计还是年轻时结婚用的。其他两间卧室也有床,不过准确地讲,应该是几块木板凑成的床板而已,床板下垫着几张长条凳,参差不齐的床板子上铺着两层东西,底层是稻草,另一层是薄薄的棉絮,床单上堆着几床绿色的军用被,都是往年政府干部慰问送来的。

堂屋的右边是伙房。一个土坑,一只三角,一付锅架,平常就是在这里生火煮饭吃。锅架的正上方,从房梁上吊着一个竹编的四方格子,格子上吊着几块老腊肉,有块腊肉割掉了一半。这个家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贫困程度完全称得上“家徒四壁”。

“哥江回”的易地扶贫搬迁

南部乡镇一些贫困户聚居的地方,山高路远又缺水少土,实在不适宜生存,贫困发生率高,被称为深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最有力抓手。

哥江回家居住的上饶老寨是典型的深山区,盘山的小路,从村委会徒步进寨子还要一个多小时。这里山大沟深,难有一块平地,农户都散居在沟坎崖边,房屋多为低矮的木房子,稍好一点的是一层砖混平房,但都很破旧。一到汛期,都成了悬在基层干部心头的一颗石头。

关于上饶老寨的偏僻落后,老支书给我讲起一个笑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镇政府通知村里去领一个温度计。当时没人知道温度计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于是老支书派了七八个年轻后生到镇上去抬。结果发现温度计揣荷包里就可以了,大家就顺便赶场玩耍去了。村里等了一下午没见后生们回来,以为是温度计太重了,又派几个后生抬着椽子,拿着绳子去帮忙,闹了一个大笑话。

上饶老寨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居住,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许多农户通过自身努力,或经政府危房改造补助,前些年都陆陆续续下山盖房,住进了两、三层高的砖混结构小洋房。现在老寨里只剩下31户128人了,只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群众走出大山,才能根本上解决脱贫增收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政策,低于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高于50%的“双50”村寨,可以优先实施整村整组搬迁,上饶老寨非常符合搬迁条件。

但动员搬迁的工作并不那么容易做,一开始,老寨的村民大部分都不愿意搬迁,对我们的宣传很反感,哥江回家就是个例子。通过多次群众会和深入的走访,我们才了解到村民不愿搬迁的原因和顾虑。

老组长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政府把我们搬去洋房里面,住在水泥地板上我们靠什么吃饭?”有些老人家说:“我们年纪大了,如果分在高楼层每天爬上爬下不方便。”哥江回说:“再穷再废,在深山里就那几个人知道。搬下山后,更让人瞧不起,丢脸更丢大了。死活不去!”......

2016年底,我和分管易地扶贫搬迁的同志,第六次走进老寨召开群众会议,针对群众提出的质疑,我们一一耐心作了解答。

对于习惯田间地头劳作的村民,我们在安置点附近的地块划分了“微田园”,基本上满足每家都有一小块地种植蔬菜。对于搬迁家庭成员中有严重残疾、行走不便和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家庭优先安置于低楼层,其余搬迁户采取抽签确定安置房房号。对于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我们分批次分工种进行就业培训,同时引进了多家企业入驻安置区,以解决搬迁户家门口就能就业的问题。

对于哥江回这户特殊困难家庭,我告诉他,你穷是因为有客观原因的,不怪你。政府帮你解决了房子和基本生活问题,只要你肯努力,你同样可以有作为,成为别人不敢小瞧的人。如果你家不搬,政府要经常派人来看你,要爬坡上坎走好几公里山路,来一次就耽搁一整天,你不可怜我们?如果搬下去了,我们要去看你,几分钟就到啦,还有大量时间做其他工作嘛!

江哥回很信任我,当听懂后,终于说了出生以来最豪气的两个字:“固拜!”(布依话:我去!)

哥江回家搬下山了,分到了罗悃集镇安置点——和谐家园5栋一单元2号房。这是低楼层的新房子,一家人非常满意。现在的家,终于有了家的样子,干净而整洁、温馨而体面。

就业让搬迁群众更有信心

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我们按“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可致富”,让他们有事做、有稳定收入,在新居住得舒适、生活过得开心。

哥江回搬下山了,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解决他的就业。

他虽然有些内向木讷,但自尊心较强,最怕别人说他残废没用。但由于他下肢残疾,他的就业受到了许多限制。比如搬运、种植等活就做不来,只能做一些手工活。

镇政府经多方考察,引进了贵州中焰环兴打火机厂。在集镇安置点“和谐家园”小区里,设置了打火机组装分厂。“哥江回”和其他搬迁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了。

2017年11月8日,首场打火机零件组装培训会举行。

“哥江回,离培训还早嘛,你就来啦?”有人打趣问他。

“坐前面点,听得多点!” 哥江回高兴地回答。

经过简短的培训后,他很快学会了组装。培训当天,经工作人员测算,他一分钟能完成5个打火机零件组装。按此计算,一小时能完成300个,一天按十小时来算,一天就能完成3000个,折算下来就能纯收入75元,一个月就能赚到两千多元,不但解决自己生计问题,还可以补贴家用。

此后每天,哥江回都来得早早的,一坐下来就干个不停,而且越来越熟练,比好多好手好脚的年轻人效率还高。

有年轻人开他的玩笑:“哥江回,来比赛看哪个装得又快又多!”

他也嘿嘿笑着答:“比就比,哪个怕哪个呣!”

哥江回在就业中渐渐找到了尊严。

“哥江回”领工资了

2017年12月18日,是罗悃镇打火机组装分厂发工资的日子。等待领工资的群众早早就来到厂门口等候了。

工作人员小陆喊道:“哥江回,到你领工资了!”

腿部残疾的江哥回,迅速挪动他“特制”的板凳,一步一垫从人群中“走”到工作台前,神情严肃地双手接过一沓大钞。

“数一下,你的是1800元,来签个字,按个手印在这里。”小陆说。

我在旁边开玩笑地说:“哥江回,领工资了今天要改善伙食啊!”哥江回咧开嘴笑着点头,明显有些激动——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领工资!以前也领,但那是领国家发的低保金。这次不同,是靠自己劳动得到的工资。

哥江回不会写字,就用大拇指在签领表上认认真真摁了个红指印,然后拿着钱又挪回厂门口。出于关心,我也随他走到大门口,叮嘱他把钱放好。哥江回“嗯嗯”应声点头,举起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舌尖上沾了点口水,认真地数起钱来,来回数了两遍。然后他拉开厚外套拉链,又解开里面毛衣背心的纽扣,左手进去一扯,掏出一个贴身的小背包。

他小心翼翼拉开背包拉链。共两层,一层装着户口簿、身份证及低保存折等重要物件,另一层装了个发黄的塑料口袋,看得出使用很长时间了。这个塑料口袋四四方方折了好几折,哥江回慢慢打开,把钱放进袋里,又重新把衣服穿好,转身要走。

我和几位工作人员都看着他,也聊着他,夸他虽然有残疾,但志气在,是当前咱们脱贫攻坚中不等不靠的励志典型。

突然,哥江回仿佛想起了什么事,刚才的笑容凝住了。

他停下来,把刚才细心放好的“钱包”又翻了出来,从中抽出一百元,死活硬要塞给我,还含混不清地说了一串我听不太懂的话。保安黄叔翻译说,哥江回要感谢政府,不但让他家住进了新房子,还给他找了合适的工作,让自己这个残疾人都能赚钱了。那一百元是他的一点心意,请干部们吃个饭。

钱,肯定是不会要他的,我把哥江回的手推回去,他很执拗,以致那一百元钱飘落在地上。我捡起来硬塞进他的衣兜说:哥江回,你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等明年你家富裕了,我们一定到你家吃饭。他显然是恨自己不会表达感激之情,脸都胀红了,眼里快要急出了泪花。

这份沉甸甸的心意,我和在场的同志都领受了,也感动了。这个钱我们当然不会收,但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有了“哥江回”这样的帮扶对象,我们觉得很有成就,倍感欣慰。作为镇长,我只希望,在更短的时间内,让这些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家庭都能搬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笑着把钱还给哥江回,我的眼里却噙满了欣喜的泪水,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哥江回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还带动了许多人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双手铸就美丽而有尊严的人生。

哥江回的家庭只是个缩影,可以说,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哥江回一家的命运。曾经同时遭遇了残疾和贫困,这是不幸的,但他们生活在这个大好的年代,又都是幸运的!我相信,他们的日子一定还会越过越好!

猜你喜欢

堂屋易地残疾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守 望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父亲的笑容
坐在堂屋的老人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堂屋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