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林撷评

2018-09-12王文章

艺术评论 2018年7期
关键词:新光故园艺术

王文章

一、筚路蓝缕 玉汝于成——评杨坚平潮汕“非遗”传统工艺设计、收藏展

潮汕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区,中原文化与古代南粤土著文化和海外文化融和发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体系,以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独特、文化资源丰富而闻名于世。潮汕文化以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由此而积淀的文化自信中萌生的那种胸襟开阔包容、锐意创新的精神,构成了潮汕文化的内核。正是因了这神奇的文化沃土,才从这里走出了那么多领风气之先的英雄才俊。潮汕人有万千值得自豪的理由,来珍视和维护这洋溢着先人创造智慧的精神文化家园。

杨坚平先生正是一位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此的佼佼者。如今,他已年逾八旬,但神清体健,亲自汇集整理自己多年的传统工艺设计创作和“非遗”作品收藏,举办“杨坚平潮汕非遗传统工艺设计、收藏展”。许多散落民间、疏于记录、易于流失的“非遗”珍品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这些展品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一生奉献于传统文化技艺创造的著名老艺术家的拳拳之心,并可从这些展品中,寻找到家乡亲情、乡土文脉、民族文化之根,还可从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魅力空间中,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难能可贵的是,杨坚平以自身在不断的艺术探索实践中养成的独特审美眼光,坚持不懈地搜集、保存不同品类的传统工艺作品。即便是在那将传统文化遗产视如敝屣的年代,杨坚平先生仍以虔诚之心,用心搜集、保存散落民间的传统工艺作品。正可谓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因此,我们才看到今天展览中金漆立体、多层镂空、工艺精湛的潮州木雕,看到构图严谨、金碧雄浑、特色鲜明的潮绣,看到精巧秀丽、手法多样的潮州剪纸,以及陶塑、泥塑、麦秆贴画、竹丝编织画、漆画、朱泥壶、铁枝木偶 这些作品或以精湛的艺术创造、独特的审美魅力,或以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融合的典范性引人注目,有美感,有意味,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文化演变全球化的趋势中,树立文化自信,以文化创新坚持自身文化价值观,挽回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想,徜徉在标志优秀传统文化创作结晶的展品之间,一定会得到如春风之舒、如时雨之润的感受。

二、诗意的铜雕 ——朱炳仁新加坡铜雕艺术展前言

以商周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铜雕,其铸造工艺、造型艺术、使用规模及器具品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世事沧桑,随着铁器时代的更迭和后来瓷器的兴起,青铜器具、青铜雕塑日趋式微,其作为日用器具和艺术审美对象逐渐疏离了人们的视野。但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中国的改革开放激发了社会创新动力,艺术创作的多样性也伴随思想解放出现之时,朱炳仁先生的铜艺创造以夺目的光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朱炳仁先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铜雕技艺唯一的一位传承人,是卓有建树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他设计铸造了杭州雷峰塔、峨眉金顶、灵隐铜殿、台湾金蝉寺铜桥等精美绝伦的当代中国十大铜雕建筑,被人们誉为“国宝工匠”。而且他独具慧眼,从天宁寺宝塔意外火灾烧熔的铜渣结晶体而顿悟灵感,机杼独出,创造了前所未有、别开生面的熔铜艺术,并以这种艺术方式创作出了如《稻可稻,非常稻》《麦田》《阙立》《残荷系列》等一大批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以写意精神表现物象,超乎象外,得其寰中,鲜明的当代性、独创性使人感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强烈的形式美的魅力。熔铜艺术由雕塑的凝固之美而延展出流动的诗性之美,它以高低错落、斑驳曲直、繁简浓淡、明暗虚实等技巧幻化、熔铸构成的不同作品,在节奏与韵律的跃动中,向我们传达着诗意的诉说。从这些铜建筑和熔铜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虔诚传承祖业的“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由一位工艺铜匠成为铜建筑工艺大师,再到著名熔铜艺术家的执着坚守、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艺术历程。

这次在新加坡举办的“熔古创新——朱炳仁艺术展”,可以让观众有一次欣赏他艺术创造的机会。当我们走进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的大门,铜壁画《春和清妍》映入眼帘。这是朱炳仁先生专为习近平主席奠基、揭牌的文化殿堂创作的作品,是朱炳仁先生熔铜艺术的精心之作,泼铜成形,俏丽苍劲,神韵浑厚,风骨高雅。这幅作品,可以看作朱炳仁先生整个展览的写照。

朱炳仁先生在艺术追求的蜕变中,不断超越时代,也不断超越自身。他有诗云:“我来了,在太阳系觅草,在银河系巡航。不惜瘦骨雕鞍,依然铜声岚间。含容周道,观察审正。敲三千铜钉,换千吨蹄铁。折两翼羽翅,飞十万光年。”朱炳仁先生在艺术创造的时空中,由技入道,不断走向自由王国,他的作品“让人思考的比给人看的东西要多”。相信在中新两国友好、文化交流加强的今天,朱炳仁先生熔古铸新的铜雕艺术,会架起一座艺术的桥梁,让我们在感受艺术之美的过程中,沟通情感,增进友谊。

三、炽热情怀的艺术表达 ——贾新光创作印象

很高兴参加在山东省博物馆举办的贾新光艺术展暨作品捐赠仪式。贾新光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较早进入现代表现艺术领域进行创作探索的一位画家。一路走来,坚韧而又自信地在艺术观念表达和艺术技巧表现上不断开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符号,在当代美术领域独树一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贾新光以扎实的写实功底和全面的艺术素养,转而迈入再现性艺术的表达,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以大块油彩意象表现的主要语言方式,从而具有了自己艺术风格的鲜明性、独创性。但重要的是,他从色彩渲染、笔触叠加等准确把握油彩意象语言层次的多样性、丰富性,使自己的表现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有了恰到好处的“度”。这种“度”,能够引导观众的联想进入其作品的图式之中,去感知、体验作者表达的精神、情感世界。我们看新光的不少作品,都是恣情纵意地横铺竖扫,但不同表现对象艺术处理的明暗、轻重、浅深、厚薄、疏密,用笔准确,随心所欲不逾“度”。这种在挥洒与限制之中“度”的把握,标志着画家对表现对象本质认知的深刻性、准确性,也表现为画家艺术表现语言的成熟。

第二,表现语言形式之外,也许更重要的是贾新光先生的作品,以《梦回故园》《魂系山庄》《故园阳光》《故园香光》等形成的“故园”主题,凝聚着作者面对故园万事万象激发的万般情愫,历史回响,生命叩问,乡愁释放,情感寄托,热土眷恋,人性关怀,天地沧桑,世事迭变,梦幻交融,根脉不竭。诸种意象,尽在不言。作者的炽热情怀,观众都能在作品的欣赏中强烈感知。这类情感,应该是人类的通感。但在贾新光的笔下,因为故园意象符号不同于他人的独特性,使其创造的“这一个”故园形象不仅定格在人们的眼中,给人以视觉的感性愉悦,更因表达了知性的思想观念、精神情感而使观众共鸣。

贾新光对故乡的记忆和热爱是深沉的。这种体验深刻地影响着他的精神和情感。作为画家,他可以以自己不凡的写实功力去描绘具象的景、物。但他似乎觉得这不足以表达故园对他“心灵震荡”的记忆。他要把这种记忆整体性地、本质性地表达出来,他不满足于具象的描摹,而是选择了再现的艺术方式,天地入胸臆,笔触写性灵,化大象于无形。当然这需要心手相应,要以精湛的技巧来表现。我们看到他的艺术技巧语言方式是丰富的,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技术本身,也表现为其中融入的中国传统笔墨元素,以及他的油画中融汇的中国绘画的空间表现形式,这都为“故园”主题增添了乡土的亲切感。这些技术元素的吸收,也在他的作品中改变了再现艺术注重观念而疏离形式之美的趋向。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营造的图象形式之美,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和意境之美,还有那“美与灵通,笔与冥运”的淋漓畅快。

日常生活中的贾新光平实纯朴,不以语言表达见长。但艺术家炽热的思想、情感蕴积胸中,以喷薄而出的力度化为他笔下的意象。这种力量,只有热爱乡土,热爱人民,执着于艺术追求的艺术家才可能具有。

贾新光正值艺术创作盛年,以其多方面深厚的积累,必将不断有新的佳作涌现。我们拭目期待。

猜你喜欢

新光故园艺术
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李轶贤
好事近·故园之恋
ST新光股价因何一路重挫 重仓机构浮亏已超11亿
17岁摆地摊33岁选择创业 债务“堆出来”的浙江首富周晓光
纸的艺术
春日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