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类星球》“造假门”看BBC自然史纪录片“明规则”

2018-09-12

艺术评论 2018年7期
关键词:段落星球纪录片

喻 溟

[内容提要] 2018年,BBC接连曝出《人类星球》违反编辑原则段落,观众一片唏嘘,称BBC造假、走下神坛。然而,BBC对于涉假段落的定性并非无章可循的“潜规则”,而早有“编辑原则”明文规定。那么BBC自然史节目“编辑原则”都有哪些?什么是造假,什么不是造假?哪些操作在自然史制作中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哪些是打了擦边球,并不违规但也不够诚实?BBC自然史纪录片又如何发展成今天的美学形态,为何会有造假雷区?本文将结合影片梳理蓝筹纪录片发展脉络、传播生态,国际合制的经济结构裹挟的问题,尝试填补自然史纪录片的评价黑洞。

最近,网络平台被一则消息刷屏了。BBC自己接连爆出两起《人类星球》系列违反编辑原则的段落,并最终将节目从所有的发行渠道撤下来。这是两个什么样的段落呢?一是在《丛林》一集里,讲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科罗威人,住在森林里100英尺高的树屋上。但近期,BBC发表声明坦承,这一段的内容不准确,违反了编辑原则。科罗威人确实住在较高的地方,但并没有影片中那么高。另一违规段落是在《海洋》一集中,拉马莱朗鲸鱼猎人正在用传统的方式捕鲸。一名捕鲸者本杰明的哥哥没有叉中鲸鱼,此时解说词说:“本杰明的时刻来了”。只见本杰明纵身一跃,将捕鲸叉猛的一扎。配合着水下一片混沌,解说词说:“他命中了”。然而经过调查,BBC宣布这一段落对“他的角色描述并不准确,本杰明那一下并未叉中。”

这其实不是《人类星球》自2001年播出以来第一次爆出问题。早在2016年BBC就处理了一起编辑违规。在第二集《沙漠》中有一处引人入胜的段落,是一位部落男子射击一只在营地附近的狼,失手未射中。然而,这只狼实际上是另一部落成员半驯化的狼狗“客串”。BBC称这一段落误导了的观众,严重违反编辑原则,已经从节目中拿掉。自那之后,自然史部就开始全面调查《人类星球》系列,以确保没有其他潜在违反编辑原则的段落。

对于一系列“造假”丑闻,网上意见基本两边倒。一边是BBC走下神坛,欺骗感情;一边是BBC依然是自然史老大哥,冒着生命危险拍摄难能可贵,不应过于指责。此外,还有文章称这是自然纪录片拍摄常规,似乎这里面有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BBC自然史纪录片发展到今天,不能说没有争议,至少《蓝色星球》就有在鱼缸拍摄部分深海鱼类的批评;《冰冻星球》在人工雪洞拍摄熊宝宝诞生也引发过热议;就连2016年刚播出的《地球脉动2》中,群蛇围捕海鬣蜥段落也传出是由不同幼蜥镜头合成,但BBC并没有承认“造假”。那么,什么是造假,什么不是造假?哪些操作在自然史节目制作中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哪些是耍了花招打了擦边球,并不违规但也不够诚实?BBC对于涉假段落的定性并非无章可循、依靠某种神秘的“潜规则”,而是有着“编辑原则”,因此本文要谈的是自然史纪录片制作中的“明规则”。

一、为何《人类星球》引爆问题?

面对上述一些有争议的段落,BBC并不承认造假,而是打着编辑原则的擦边球。为什么恰好是《人类星球》引爆了问题?因为拍摄的是“人类”,人是可以说话的。而你摆拍了一条鱼,鱼是说不了话的。这似乎是一个笑话,但问题的确与此相关。树屋段落的曝光是BBC在制作新纪录片《我的部落一年》时。主持人米拉德造访科罗威部落时,有当地居民说,当初拍摄的树屋“不是他们的家”,而是为了帮助电视节目制作才搭建的。BBC编辑原则中有一条涉及摆拍或者重演(Staging and Re-staging of Events):除非明确对观众提示,或者用重构,纪实节目一般不接受摆拍或重演。那么摆拍或重演跟重构有什么区别?BBC编辑原则称“重构是故事讲述的合理机制,通常用于人物或动物参与的事件,而摄影机不在场的情况。事件基于被确证的人物证词而被再现”。因此判断标准是基于事实对历史的再现,还是组织拍摄假装正好被摄影机捕捉?树屋段落显然是后者,况且更加不是根据被确证事件的重演。有人可能会提到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是的,当时因纽特人的传统生活早已受商业冲击,不再自给自足,但弗拉哈迪抱着浪漫主义思想,请他们出演父辈的生活,塑造了“高贵的野蛮人”。除了猎海豹、冰屋的段落采用摆拍,鲜为人知的是弗拉哈迪还用遴选演员的方式来安排片中人的角色与行为。纳努克的家人也都是找人来扮演的。

的确,某种意义上从电影诞生之初,纪实与虚构彼此的分野就并非泾渭分明,在很多方面都预示了纪实与虚构的当代对话。但目前BBC自然史编辑原则是自然史专业要求、影片叙事需要、公共体制规约、国内公众利益与国际商业价值之间力量平衡的一个结果。我们需要在一个框架下来探讨问题,BBC既然有明文规定,旗下作品自然受编辑原则规约。

捕鲸人段落看起来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一向对真实性要求严格的BBC为何在此马失前蹄?自然史纪录片常有这样的操作:要展现某种青蛙靠吃蜻蜓为生。但第一次拍到的青蛙跳起来失手了,编辑上可用它的起跳镜头接同一只青蛙下一次吃到蜻蜓的镜头,解说词说“它命中了”,以此描述一个基于科学研究的常态生物学事件。你甚至可以用两只同类青蛙结合在一起来压缩讲述此动物生命周期内必然发生之事,只要不是用此合成体来特指确定的某只动物(named animal),这在BBC编辑原则中是可接受的。

回到捕鲸人这个段落,是否可以搬用以上惯例,为了描述这一类人的日常行为(他们确实是用这种传统方法捕鲸的),而把不同的动作合成在有名有姓的“本杰明”这一个体身上。这件事情值得BBC好好反思,是否可以把描述普遍的生态学行为的做法,放在人类身上。这个人(本杰明)在那一次(拍摄当时)没有叉中——这是事实,这跟一只青蛙是不一样的,况且如果节目给一只青蛙取名本杰明,而用乔治的事实张冠李戴,也是违反编辑原则的。

而关于《沙漠》一集中狼的段落,导演承认拍摄的时候很难找到野生狼,因此请当地人诱导一只半驯化的狼跑出画面,完成“失手未打中”的叙事。这一段落明显涉及摆拍与圈养动物的原则,且圈养动物镜头是用于完成对影片的叙事很重要的行为。

《人类星球》引发的问题,使媒体历数BBC自然史节目制作中的“黑历史”,而观众也开始意识到自然史纪录片也是有如此多的人为介入,眼睛看到的也许并非自然发生。那么BBC自然史纪录片是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样态?其经济结构、叙事策略与美学形态本身裹挟着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

二、蓝筹纪录片形成与传播生态

自然史纪录片创造出视觉和听觉大餐,将大自然转变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作为全球化、工业化的制作,它超出了单纯生态学范畴,不同于动物学家的观察日记,受到传媒生态的影响。

1964年,时任BBC2主管的大卫·爱登堡,监制了电视史上最具野心的跨国制作《文明》,开启了纪录片国际化的序幕。很快,爱登堡效仿《文明》开始了自然史纪录片的跨国制作,跨越39个国家,记录了650个不同物种。1979年《生命的进化》首播吸引了1500万英国观众,全球观众超过5亿。从此,自然史便成为了世界流行的纪实内容,而自然史大片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为国际化品牌。

从1998年开始,BBC商业分支——BBC环球(BBC Worldwide)与探索传播公司战略联盟,次年推出的《与恐龙同行》吸引了3.75亿全球观众。这项合作保证探索有权“率先了解”(first look)BBC纪实部门的创意。只有当创意被探索放弃,其他潜在的合作者才有机会跟BBC联合制作。这使得探索一度对BBC纪实节目制作产生很大影响,自然史节目也从服务国内公共利益转向满足北美市场。随着与探索的独家合作结束,BBC与全球其他公司展开广泛合作,节目也倾向于满足全球市场。

借助探索的资金,2001年的《蓝色星球》以总耗资700万英镑震惊业界,开启了蓝筹纪录片(blue chip)时代。事实证明,蓝筹纪录片可以为BBC带来巨大的利润和品牌认知度,《蓝色星球》挣到一千万英镑,并因其“电影化”的特征被搬上大银幕,制作成90分钟电影《深蓝》,收获了2500万美元全球票房。电影版以极少量的解说,创造完全浸入式的身心放松体验,而此后电视版的制作也倾向于更多娱乐性,更少教育性,爱登堡的解说经常淹没于华丽丽的视听盛宴中。

当时迪士尼旗下的米拉麦克斯于2005年初在美国发行《深蓝》。就在同一年,法国自然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在北美收获7744万美元票房,全球票房高达1.27亿美元。自然史内容的大银幕潜力及对家庭观众的吸引力激发迪士尼酝酿一个自然史品牌Disney Nature,而第一部作品,脱胎于BBC《地球脉动》的电影《地球》,在全球创造了1.1亿美元票房。影片设置三个主人公:北极熊、座头鲸和非洲象,以它们的视点讲述自然故事,展现三个家庭惊险的迁徙之路与荡气回肠的动物情感。这一制作方法一直延续到《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制片人阿拉斯泰·福瑟吉尔(Alastair Fothergill)看来“观众进入影院是为了获得与观看电视纪录片不一样的感受,他们期待强大的故事与情感体验,从而逃离日常生活”。此后,阿拉斯泰又为迪士尼制作多部影片,其中《非洲大猫》(北美票房1543万美元,2012年)和《熊世界》(北美票房1778万美元,2014年),《猴子王国》(北美票房1643万美元,2015年)均占据当年美国纪录电影票房榜首,尽管再难企及《地球》的盛况。

当阿拉斯泰转身再为BBC制作节目的时候,很难不携带迪士尼的价值与口味。于是《冰冻星球》十分讲究故事和氛围的营造,北极熊亲子故事充满温情与爱,收获了单集最高973万观众,收视份额31.4%,创造了《蓝色星球》以来英国自然史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然而正是其中温暖的北极熊段落一度将《冰冻星球》推上风口浪尖。2015年,阿拉斯泰推出《猎捕》,展现动物在生死角逐过程中的戏剧性一刻,将生存需要的耐心、韧性、战略、战术、智慧和绝技呈现得精彩绝伦。然而《猎捕》第一集只获得580万观众。流媒体冲击、观众的分流是以吸引大部分观众为宗旨的公共服务广播需要面对的现实。

为了让蓝筹纪录片重回收视之巅,BBC于2016年推出十年磨一剑的《地球脉动2》,第一集收获1300万名英国观众,是自《蓝色星球》以来最高收视。尤其令BBC高层满意的是观众中有200万16-34岁的年轻人,这意味着超过了观看真人秀X Factor的年轻观众。为复制《地球脉动2》的巨大成功,2017年BBC紧接着重磅推出《蓝色星球2》。相隔16年,用最新的技术水下拍摄6000小时,探索海底新的生态系统,讲述惊心动魄的海洋故事,以单集1400万观众超过了《地球脉动2》的成绩,位列英国2017年收视榜首。

三、蓝筹纪录片裹挟的问题

从《蓝色星球》开始,蓝筹纪录片呈现出风格上的一致性,电视对自然史创造出新的美学策略:艺术级的精美画面、配乐大师精心打造的原创音乐、跌宕起伏的叙事曲线、震撼人心的情感故事、突破性的野生动物摄影。此外,编辑原则中对于圈养、模仿、重构、数字技术等段落加以标示的要求在这轮制作中被有意且大胆地省略了。

《冰冻星球》第五集,熊妈妈在雪洞中诞下两只小熊宝。随后传出这是在荷兰动物园,而非北极拍摄。制片人凯思琳·杰夫斯(Kathryn Jeffs)在网上解释“问题在于他们(北极熊)在雪下的冰洞里生育,绝对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将摄影机放下去。”“这是完全不实际的,而且你也不希望离得那么近打扰到北极熊”。爱登堡在面对ITV1早间聊天节目《今天早晨》(This Morning)中也声称“不存在造假”(Not falsehood),他继续说,如果在影片中解释这是在动物园拍摄,会破坏了这个段落的氛围。然而,为什么氛围如此重要?

制片人理直气壮的声明根据的是圈养原则。BBC使用圈养动物镜头不在少数,此前《人类星球》描述孩子们捕捉一种世界上最大的狼蛛,其特写细节就是在工作室拍摄。这一次,BBC也声称节目讲述的是北极熊的普遍情况,而不专指那一只。但让我们看看这个段落是怎么构成的。画面上一只母熊在雪地里挖洞,爱登堡解说:“当积雪足够深的时候,她就开始往里深深地掘出一个洞穴。接着她会躺下去,等待冬天降临,新生命的诞生。”接着,画面切出去讲了别的动物,再回来的时候,镜头切到山的一侧,解说词说:“在斜坡的背风处,雪的下面,新的生命开始了。”此时画面上熊妈妈怀中钻出两只小熊。尽管解说词“小心处理”,并未说就是前面挖洞那只,也没有宣称这是在北极拍摄,但有一点蒙太奇观影经验的观众自然会联想这就是前面那只熊,老实说BBC这个擦边球打得不那么地道。

根据编辑原则,圈养和模仿的段落需加以标示,实在不行可用片尾字幕说明。这一集播出前两周BBC确在官网上发布了制作幕后。然而,为什么是官网,而不是利用片尾十分钟制作花絮来澄清?根据编辑原则对花絮的界定,BBC基本只完成了第一种功能,即展示摄制组的勇气、耐心、毅力,让观众对每年145磅的执照费心服口服。

不管BBC如何辩解,也不能忽视公众的意见。在2013年的《非洲》中,“爱登堡的解说对两处可控环境下拍摄的圈养动物进行了说明。制片人詹姆斯·霍尼伯内(James Honeyborne)承认加入这样的解说词是公众愤怒的直接结果,但否定这是出于BBC高层的压力。尽管爱登堡和布里斯托自然史部的大部分同事一直不赞成在影片中做这样透明化的解释,因为那样会破坏叙事连贯性”。然而叙事连贯性为何如此重要?

今天的BBC置身于一个更加竞争性的环境,不仅要与商业媒体竞争,还要与Net fl ix这样的网络平台抢夺年轻观众。在传播生态中,左邻右舍的精彩足球赛事直播、悬念十足的电视剧、全民参与的烘培大赛等纪实真人秀掀起一轮轮眼球大战,自然史纪录片的形态也在随之变化。2015年8月,BBC竟用直播的方式制作播出自然史纪录片《蔚蓝大直播》(Big Blue Live)。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湾,三天的大直播堪称一场海洋真人秀,座头鲸、海狮、大白鲨和蓝鲸重磅“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海陆空三个维度的现场捕捉让人叹为观止,主持人对突发事件的即兴激情解说不亚于足球评论员目睹一个意外的进球。

随着观众视听经验的升级,自然史纪录片对画面、音乐、戏剧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聚焦于致命捕获,涉及更多的‘成人’主题:性、暴力、死亡,节目积极寻求戏剧性和引起怜悯的感伤以及参加到生死角逐中的兴奋”。在《地球脉动2》第一集《岛屿》中,群蛇追杀新生海蜥蜴的段落生死时速、惊心动魄,被评为2017英国电视学院奖“维珍电视必看瞬间”,在网络平台有1.4亿次点播。但正是这个段落带来了争议。这一集的制片人对媒体称最终蛇口脱险的镜头不是取自同一只蜥蜴。当观众又要大呼受骗的时候,BBC发言人称被群蛇缠绕最终跳脱的段落是同一只,只是为了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需要用大量特写镜头,所以是两台机器拍摄的镜头剪辑在一起。的确,在野外很多时候单机一次性拍摄很难获得可以形成段落的所有镜头,需要多次从同一动物或从同类动物身上取得特写。那么,这样的操作是否符合编辑原则的关键在于,是对于影片叙事很重要的行为进行缝合,比如被蛇缠绕和最后逃脱是两只蜥蜴的缝合,还是只用于插入性的辅助镜头?自然史纪录片的“罗生门”谁在说实话?制片人还是发言人?

结 语

BBC似乎遭遇了一次信任危机,而这一次的不信任不只来自英国国内,还来自国际观众。自然史纪录片一直是BBC的门面,被称为“皇冠上的珍珠”。2018年初,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访华,送给习近平主席的伴手礼便是一套《蓝色星球2》以及大卫·爱登堡的亲笔信。蓝筹纪录片一起步就被设定为国际品牌,高昂的制作费用和发行风险使得任何广播公司都难以独自承担,因此它从一开始就被架设在国际合制、全球传播的经济结构上。商业竞争压力下,为吸引全球不同背景、年龄的观众,投资者和制片人倾向于以“最小公分母”的节目策划,最优资源组合、工业化复制成功经验,将节目裁剪和编辑为符合人类情感的故事:亲情、爱情、嫉妒、战争、合作、牺牲……而在全球获得的高额利润被返回公共节目制作,又使得蓝筹纪录片横跨于公共利益和商业利润的张力之上。因此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在追逐全球市场的同时不损伤公共利益,这是《人类星球》“造假门”之后BBC最应反思的问题。

用爱登堡在纪录片《大卫·爱登堡野外探索60年》中的话来结束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了我们制作自然史纪录片的方式。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在今天似乎有了越来越多的装备,更长焦的镜头,更先进的数码技术。但是最终,最值得纪念的镜头,是来自于一个人,一台摄影机,以及对大自然深刻的理解。”

注释:

[1]IAN SANDWELL,BBC pulls Human Planet from Netflix following faked scenes being exposed,http://www.digitalspy.com/tv/news/a855782/bbc-human-planet-fakescenes-netflix/.

[2]BBC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15/16, http://downloads.bbc.co.uk/aboutthebbc/insidethebbc/reports/pdf/bbc-annualreport-201516.pdf.

[3][8]Mark Sweney,BBC admits treehouse scene from Human Planet series was faked,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media/2018/apr/04/scene-fromhuman-planet-documentary-was-faked-bbc-admits.

[4]除非明确对观众提示,或者用重构(reconstruction),纪实节目一般不接受:对行动或叙事发展很重要的动作或事件进行摆拍或者重演,比如一项发明中的“我发现了”时刻(eureka moment)。穿插镜头或片段以暗示这是当时正在发生之事,如果最后素材的连接导致了歪曲和误导观众对事件的印象。引自BBC自然史纪录片编辑原则,http://www.bbc.co.uk/editorialguidelines/guidance/natural-world/guidance-full.

[5]BBC编辑原则称“重构是故事讲述的合理机制,事件基于被确证的人物证词而被再现。这一技术应该被标示出来。重构通常用于人物或动物参与的事件,而摄影机不在场的情况。如果未经标示,重构应通过各种手段跟其他素材加以区分,比如重构的部分都用作慢动作或者黑白影像等”。引自BBC自然史纪录片编辑原则,http://www.bbc.co.uk/editorialguidelines/guidance/natural-world/guidance-full.

[6]李道明.从纪录片的定义思考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混血形式[J].台北《戏剧学刊》, 2009(10):91.

[7][21]关于拍摄指定动物的要求:一个重要的自然事件如果影像素材不充分,有必要用在不同时间点拍摄到的“此动物”的镜头作为辅助或旁跳镜头,来形成一个段落。只要素材描述的是在此动物生命周期中发生的自然事件,则可以结合或压缩事件来诚实地讲述一个生物学故事。但不可以为展示一个对于影片的叙事很重要的行为,用看上去相同的动物镜头来描述指定的动物。在记录一种常态的自然事件而素材不充分时,可以用类似(替代性)的动物辅助镜头来作为非关键的衔接镜头或者旁跳镜头以形成段落,并要证明使用的合理性。只要镜头是用来说明这个常态事件而不会扭曲本意,则可以使用这样的技巧。但我们不能声称这是取自同一动物的镜头,解说词也不能暗示观众他们所看到的是这一只动物。引自BBC自然史节目编辑原则,http://www.bbc.co.uk/editorialguidelines/guidance/natural-world/guidance-full.

[9][16]圈养动物段落(Captive Sequences):有时在野外拍摄某一生物学过程或行为,不现实也不安全或者会危及动物或幼崽,这样的情况下从伦理或编辑合理性上来讲,可使用圈养动物来描绘野外自然发生的事件。但我们万不能声称圈养段落是在野外拍摄或在影片中描述的具体地点拍摄。引自BBC自然史节目编辑原则,http://www.bbc.co.uk/editorialguidelines/guidance/natural-world/guidance-full.

[11][12]“蓝筹纪录片”:(区别于主持人引领的、较低成本、主要依靠片库的自然纪录片。)依靠大投资大制作,没有主持人引领,很容易被重新配音、剪辑及出口,是品质最优、最赚钱的节目,从国内的需要转而成为世界的渴求,是真正的国际电视类型。引自喻溟.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大片逻辑——BBC纪录片《蓝色星球》全案分析[J].中国电视·纪录,2013(3):83.

[13] https://movieweb.com/exploring-disneynature-earth-with-alastair-fothergill/.

[14] Box Office History for Documentary,https://www.the-numbers.com/market/genre/Documentary.

[15]Anita Singh, Frozen Planet: Sir David Attenborough denies misleading viewers over'faked' polar bear birth, https://www.telegraph.co.uk/culture/tvandradio/bbc/8950895/Frozen-Planet-Sir-David-Attenborough-denies-misleading-viewers-over-fakedpolar-bear-birth.html.

[17]编辑原则中对于制作花絮这样界定:“有时候有必要向观众展示制作的幕后花絮,以增加他们认识野外拍摄段落的价值,区分某些段落是真实的野外拍摄还是圈养或可控的情况下拍摄。出于媒体和公众的利益,里程碑式的系列尤其需要分享这些信息。”引自BBC自然史节目编辑原则,http://www.bbc.co.uk/editorialguidelines/guidance/natural-world/guidance-full.

[18]Outcry over Frozen Planet footage prompts BBC to add new commentary to David Attenborough series,http://www.radiotimes.com/news/2012-12-13/outcryover-frozen-planet-footage-prompts-bbc-to-add-new-commentary-to-davidattenborough-series/.

[19]喻溟.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大片逻辑——BBC纪录片《蓝色星球》全案分析[J].中国电视·纪录,2013(3):85.

[20]Ben Allen,Planet Earth II iguana chase scene was faked,http://www.radiotimes.com/news/2017-06-15/bbc-rejects-claims-the-planet-earth-ii-iguana-chasescene-was-faked/.

猜你喜欢

段落星球纪录片
趣味•读写练 答案
Rough Cut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1号异星球
1号异星球餐馆
米弯弯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