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理性消费的背后,是所有人都喜欢占“便宜”

2018-09-11佘贤君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8年17期
关键词:购买决策冲动消费行为

文/佘贤君

编者按:7月26日,“拼得多、省得多”的购物App拼多多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当日收盘股价为26.7美元/ADS,市值达295.8亿美元。本应“喜大普奔”的拼多多,“低价”“山寨假货”的标签却不断被放大,进而陷入全网吐槽和嘲讽的窘境。拼拼多上市被群嘲的背后,一方面,将大部分人所不齿的“低价”“山寨假货”以平台打包的方式通过上市来获得市场的强行认可,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国人非理性消费导致冲动购买的现状,消费失控现象屡见不鲜。

从崇尚节俭的消费不足时代,到如今市场鼓励的冲动消费、非理性消费时代,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的发展,迅速缩短了冲动到行动的距离。我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非理性,而非理性消费的威力巨大,即使99%的情况下是理性的,但剩下1%的冲动也足以让那99%的谨慎毁于一旦。导致消费行为失控的原因很多,而非理性消费遵循更是遵循了一定的轨迹。掌握了这些规律和轨迹,有助于经营者更好地制定市场策略和思路。

1.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便宜”的商品,但是所有人都喜欢“占便宜”

即使不需要,便宜也可以成为购买的理由。中国消费者热衷的网络购物,大部分都属于非理性的冲动消费,而这种冲动消费的诱发,与网络商品的打折促销有关,与消费者想在交易中占便宜有关。“双11”购物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吸引消费者的正是打折销售。当阿里集团为销售额欢呼时,数以亿计的消费者也在庆幸自己抢购到便宜商品。

2. 消费者总是算不清楚“经济账”,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心理账”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了损失规避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该理论认为,人们对“损失”的敏感远远超过对“收益”的渴望,即使损失与利得的金钱数额一样,但消费者的心理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

3. 对过去的“后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让购买决策乱了方寸

人生的烦恼有两类:一类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另一类是对过去经历的后悔。消费者在作购买决策时,也会出现两种心理纠结状态:一种是“选择困难症”;另一种是“购后失落症”,消费者花钱之后,内心会升起的莫名其妙的失落感。结果,该干的事情没干,不该干的事情干了,都会让人后悔。

4. 购买的内在动力,不是需要,而是想要

消费行为的动力源于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解释绝大部分行为的动机。但是,有时我们会莫名其妙地购买一些没用的东西。我们的行为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就是想要。

5. 消费是一种身份认同,消费升级就是消费者的自我升级

消费是一种身份认同,每个人都希望购买与自我价值匹配的商品,更希望借助商品提升自我价值。有时候,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并不是因为这些产品或服务与现实自我相一致,而是因为这些产品或服务与理想自我相一致,消费者希望通过这些消费提升自我价值,达到理想自我的标准。

6. 如果生活太单调,就控制不住购买冲动

当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所有不适应都被消除之后,人们会做什么?完全舒适在一开始是好的,但是马上会变得无聊,进而令人困扰。此时,人们就会主动寻求刺激,和无聊做斗争。消费者的非理性购买,往往与避免无聊、追求新奇刺激有关。无聊和我们的饥饿一样,对行为的驱动作用也十分强大,可以制造心理需求,推动消费行为。

7. 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消费就停不下来

我们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希望改善和提高自我,这正是消费的动力。服装服饰、化妆品等行业的商家会深入研究消费者的身体意象,感知消费者对外貌的不安全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广告宣传扩大现实与理想状况的差距,进一步打破消费者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产生购买的欲望。

8. 维护消费尊严,比消费本身更重要

消费尊严是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几乎每一次消费行为都涉及消费者的尊严,维护消费尊严往往比消费本身更加重要。

9. 人们有两种方式失去自我: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另一种是“看别人生活”

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很多时候,活着也是为了他人。尽管我们一生都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但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通常会以两种方式迷失方向、失去自我。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这会导致炫耀消费,消费者购买昂贵的商品只是希望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这会导致攀比消费。

猜你喜欢

购买决策冲动消费行为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网络负面口碑对经济型酒店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分析
冲动
心理账户理论下房地产消费者决策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奢侈品市场的购买决策
基于功能、价格、品牌多元参照的年轻消费者购买决策研究——以手机产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