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9-11王秀红张美玉

广东农业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垦区产业化海南

王秀红,杜 娜,李 立,张美玉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农业产业化主要以市场为主导,依靠优良的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对农业进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经营,使其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海南垦区是我国三大垦区之一,土地总面积88.54万hm2,约占海南省陆地面积的1/4,拥有全国最大天然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基地,垦区农业的品牌也众多,农业发展具有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基础。并且,垦区产业发展战略和海南省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的相互配合促使资源向特色优势产业区和专业化程度高的龙头企业集聚,推动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1]。垦区虽然具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但在发展程度上仍存在不足,相对于海南省农村地区,其农业发展中的政策倾斜性明显较少,存在地区差异,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众多问题。如农业作为典型的“弱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利益流失严重、规模效益低下、抗御风险能力弱、后劲不足等难题。与一般区域的体制不同,垦区以集团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为主,在实行农业产业化时,需考虑如何优化组织和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问题;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时由于体制的原因受到阻碍等;农垦职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中,没有一般农民该享有的国家优惠政策,生产积极性不高;缺乏农业科技人才等。因此,分析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2]。

1 研究动态及理论基础

1.1 研究动态

1.1.1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研究动态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欧盟国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其精英化发展的研究。而日本的农协产业化经营可分为营农指导、农村金融服务、流通服务[2]。日本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对农村金融服务和社会服务等的研究,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热点,并且注重研究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发挥的作用、产业化发展区域差异等问题[3-4]。对于荷兰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的研究中,付晓亮指出其农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采取农业“链战略行动计划”和创意农业产业链模式,利用自身优势改变了农业落后的现状[5]。因此,基于国外和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根据海南垦区实际情况,对内部组织进行调整,引入龙头企业,制定激励机制和融资模式,寻求更多政府的帮助等,研究适合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途径。

1.1.2 国内垦区农业产业化研究动态 垦区的农业相较于农村区域具有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基础,国内对垦区的研究较为成熟的有黑龙江垦区和新疆兵团。潘权富等[6]和张志国[7]认为,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较高,农业经营规模化和生产机械化,通过现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反映其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较为典型的地域性,垦区建设由师、市等共同完成,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农产品深加工层次低,产业链短且增值少,产业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足。这与海南垦区目前发展的程度较为相似[8-9],赵伯松[10]指出海南垦区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和淡化农业的发展意识,使农场的地位逐渐下降,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从如何实现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层面的研究看,康壮等[11]和康红梅[12]认为垦区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以及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从政策层面研究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方面的研究看,姜亦田[13]和朱立廷[14]认为在政策的推动下,垦区发展存在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基于海南垦区的改革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提出可促进农业市场化发展。垦区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和完善,也加强了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但对于海南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对于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较少。

1.2 理论基础

1.2.1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区域分工,将区域发展的对象产业引入其中,进一步强调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整合能力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这是一种更适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13]。产业集群理论突出技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扶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将科研经费安排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鼓励龙头企业推进科技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实行技术资本、产业资本、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创办科工贸、产加销一体化实体。

1.2.2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指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使得平均成本利润下降的同时,收益上升的趋势。在农业产业化领域,规模经济的体现则在于其技术进步上,通过集中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形式,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要靠产业群体内各经济主体的联合来实现。由龙头企业带基地的形式,形成原料、产品、资金、技术、服务等多层次依赖关系的生产经营组织或系统。

2 海南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2.1 海南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1 农业产值 海南垦区种植业总产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农业生产总值由于受台风等自然因素和垦区改革的影响,有所波动且呈现稍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产值自2008年突破100亿元之后,产值都保持100亿元以上(图1,数据均来源于海南农垦年鉴和课题组调查)。在土地、劳动力、资金、管理相对集中的基础上,发展垦区的规模农业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应依托统一的农业技术体系进行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活动。正确把握和理性认识“规模农业”对现有的农业经营模式尤其是技术体系进行充分考量与科学评估[15]。

图1 2010—2016年海南垦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海南垦区在巩固和发展橡胶的同时,建立热带作物为主的商品生产基地,热带农业标准化基地,大力倡导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和扩大经济作物品种和面积。至2016年,垦区热带作物种植面积约为34.35万hm2,总产量约160.61万t,其中,橡胶种植面积24.02万hm2、占热带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9.93%,橡胶(干胶)产量12.01万t、占热带作物总产量的7.48%;热带水果种植面积3.57万hm2、占热带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0.38%,产量约46.22万t、占热带作物总产量的28.77%;农作物种植面积4.20万hm2、占热带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2.23%,产量约71.02万t、占热带作物总产量的44.36%;槟榔种植面积1.87万hm2、占热带作物种植总面积的5.45%,产量约2.83万t、占热带作物总产量的1.76%;胡椒种植面积0.61万hm2、占热带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78%,产量约0.88万t、占热带作物总产量的0.55%;茶叶种植面积0.08万hm2、占热带作物总面积的0.23%,产量较少,干毛茶产量仅0.05万t、占比0.03%,但同比增加19%,增长速度较快。干毛茶分为四大种植片区并初步形成特色品牌,即白沙农场的“白沙绿茶”、乌石农场的“白马骏红”、金江农场的“金鼎”系列和南海农场的“海赋”红茶。垦区茶叶在海南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是海南茶叶的代表。

2.1.2 农业企业特征 农产品加工业相对落后,且合作社规模小,不利于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至2016年,海南垦区各基地分公司共成立合作社147家,数量较多,规模相应较小,所参与的职工人数仅有4 921人。垦区121家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只有16家,主要为农副产品品加工企业、饮料加工企业和精茶加工企业等。橡胶种植业为垦区的主导产业,其销售总产值达1.71亿元,但是没有设有专门的橡胶制品企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水果产量高,水果品牌在市场上较有影响力,但也没有成立相关的果汁和果蔬饮料加工业,制糖企业有1家,农林牧渔机械配件制造业只有1家。由此可知,垦区在今后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延伸产业链,引入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产业结构。

2.1.3 农业人口特征 2016年海南垦区总人口为88.28万人、比2015年降低3.4%,常住人口84.19万人、比2015年6.6%,存在人口流失的现象。从表1可知,在岗职工人数为5.70万人,第一产业在岗职工人数为4.27万人,占在岗职工人数74.91%,其中管理、技术人员仅有0.97万人;第二产业职工人数为0.29万人,占在岗职工人数5.09%,其中管理、技术人员仅为0.09万人。另外,全垦区科研人员只有38人。由此可知,海南垦区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和科技水平影响垦区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表1 2016年海南垦区全部职工人数分类

2.2 垦区产业结构分析

海南垦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一二三产业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体现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

2.2.1 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目前,垦区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第二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2016年垦区生产总值为124.14亿元,第一产业总产值为69.93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0.67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为44.80亿元,第三产业在近年来依托农业产业资源发展较快。如图2所示,1990—2016年,垦区第二产业总产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第一产业总产值有下降趋势,但依然在各产业首位;从海南垦区产业结构看,其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从1990年70.1︰10.2︰19.7演变成2016年的67.75︰6.21︰26.04。由此可见,海南垦区的主导产业一直是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的类型始终为“一、三、二”的结构。非农产业发展较为薄弱,未形成农垦地区产业集聚现象,资源丰富但其整合能力较弱,未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

图2 1990—2016年海南垦区产业结构变化

2.2.2 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对垦区的三大产业做相关性分析,探讨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pearson相关系数(P值)为-0.797,显著性水平sig=0.000,在0.01的水平显著,表示相关性很强,即两者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pearson相关系数(P值)为-0.58,显著性水平sig=0.002,在0.01的水平显著,表示相关性很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对比第二、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相关性可知,垦区的农业发展,并没明显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产业结构可以看出,海南垦区以农业经济为支撑,但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也比较落后,依然是以热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更缺少一些大的农业产品延伸加工业项目。垦区三大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反映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说明垦区虽然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但是加工业和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和旅游业、商贸业等第三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垦区城镇缺乏工业支持的人口,没有集聚产业的支撑,反映其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3 海南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3.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

3.1.1 政策优势 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利政策:一是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发展,垦区共享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海南省今年提出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支持创设特色农产品品种,这将有利于海南农垦农业的发展。且全岛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吸引外资设厂和引进人才,发展出口加工企业,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大的商业企业、金融机构等。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利于垦区的农业出口,利用海南省“一带一路”发展重要节点的优势,加强与周边各国的经贸交流与战略合作;二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垦区与地方银行加强合作,为热带农业产业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三是完善了垦区与地方国有土地确权的工作机制,解决遗留的农场土地确权问题。另外,根据“多规合一”的要求,垦区农场和市县政府共建的八大园区,为垦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利平台。

表2 三次产业结构相关因素的简单相关系数矩阵(n=26)

3.1.2 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和组织水平较高 垦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的优势为拥有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包括以天然橡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现代农业。2012年,海南农垦收购了全球最大的橡胶贸易公司之一的新加坡R1公司,加强与国际合作。且采取“双层经营体制”,以集团经营为主体,职工自主经营为补充。建立热带作物商品生产基地和“十大”热带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其组织水平较高、资源调集和分配能力较强,对现代科学技术、资源管理以及其他先进生产要素的整合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1.3 区位条件优越 海南垦区与东南亚等国家隔海相邻,有利于将垦区的产业发展延伸至国外,也有利于向东南亚等国家引进橡胶制品的深加工技术等。农产品在销向目标市场也占有利的区位条件,如通过海运到达我国内陆地区和周边国家等。

3.2 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人才引进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垦区特殊的体制、在工作待遇和资金方面的不足,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工作环境和经济待遇等薪酬制度不足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且由于组织经营制度等原因,农产品的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中,主要受益者为龙头企业,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大量职工外出务工。2016年垦区常住人口比2015年降低6.6%,当地劳动力流失。2016年垦区科学研究人员只有38人,在农场职工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才引进存在问题,使得场部科技队伍力量较弱,加上技术装备较落后等,对产业结构调整非常不利。薄弱的高层次应用开发型科技力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利于产业链的形成。因此,垦区主要以输出农业初级产品为主,橡胶产业的加工环节也相对较少且科技含量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3.2.2 体制制约农业产业的发展 一是垦区成立了“居”,将社会职能彻底移交,减轻负担。同时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即企业在今后发展经济,由于垦区的土地为政府划拨,政府在管理土地时,也就会“管”企业。涉及到项目用地建设、土地交易等问题,将受政府限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垦产业的发展。如农垦土地转让、招商引资土地合作开发、土地租赁或对外承包等,都需经政府批准,并缴交40%的出让金。此外,园区建设和非农开发建设、土地变更需报经政府批准等[16]。二是垦区是集团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共存,职工的自营经济处于“小农经营”的状态,市场交易不占优势。且垦区是特殊的经济社会系统,产业发展享受不到国家的惠农政策。三是成立了海胶集团一定程度上对农业产业化产生影响。海胶集团将农垦优质橡胶资产纳入集团并上市,农场公司留下生长不佳的橡胶,职工的利益受损。因此,胶工产生负面情绪和出现偷胶的现象,缺乏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干胶产量下降,影响农产品转化率。如不利于加工乳胶床垫,枕头等制品,乳胶生产加工的品牌产品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3.2.3 产业集聚度较小 产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但忽视对第二产业产品深加工的投资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制造业较少,工业化建设水平对比黑龙江垦区和新疆兵团较低。理论上,农场的农业生产为第二产业如食品加工业等提供原料,第二产业应该是随着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海南垦区的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并未体现这一特点。目前,垦区各农场公司间协同共建不协调,各个农场公司和职工自营的农产品生产以鲜蔬销售为主,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农垦区域内的规模化,缺乏统一专业化生产加工和销售。使得产业集聚度小,农业与产品加工业、农业与旅游业间的产业链短。

3.2.4 垦区龙头企业发展活力不足,无法实现品牌化 垦区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个数只有16家,仅占所有企业的13.22%,数量少,不利于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由于垦区各农场公司与地方政府协同共建不协调等原因,政府对农垦“八八”战略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够,不利于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时没有给予龙头企业在税收、贷款、土地征用、技术改造、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支持等,影响品牌化的形成。

4 海南垦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4.1 加强与政府协同共建

垦区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协同共建,制定相关人才引进计划,鼓励农业种植科技人才到垦区发展。以项目为纽带,树立互帮互助、统筹发展、实现共赢的理念,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地方计划和规划,保障农垦现代农业规划项目的顺利推进。共用配套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过“互联网+”工程,提高垦区农业产业的营销力度,提高商品率。且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改造传统农业,实现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等全方位的现代化[17]。

4.2 创新垦区体制

针对垦区特殊的经济体制问题,为提高职工经济水平,应促进自营经济组织化创新,实行合作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强化农场组织协调功能和自身的科技服务,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推进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协调发展,采取多种扶持政策,成立农业合作社[18]。实现分散的职工自营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促进农业产、供、销紧密的利益联结,切实保障职工的生产利益。同时,深化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推广机制和方式,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积极发展各类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强职工技术培训。

4.3 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农业种植区内各产业集聚

发挥农垦土地资源、组织化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农场为基地,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富有聚集效应的农业加工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聚,形成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使得垦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利用特有的热带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整合橡胶、水果、胡椒、槟榔等热带作物资源,通过混合所有制方式引入社会资本,组建专业热作龙头企业,建立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在农业种植区域内建立农产品加工点,对区域内进行科研项目调研和考察,利用农业和加工业等为基础,吸引第三产业在农业种植区域内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共同利用资源且节约建设和运输成本。

4.4 扩大生产规模和打造品牌农业

扩大垦区特色农业的生产与经营规模,利用技术降低其生产成本。即进行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与品牌化有机结合,打造优质品牌农产品,并利用品牌效应,形成垦区关联产业群体。建设如黑龙江垦区一样在全国范围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品牌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如通过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生态措施减少胶园水土流失加大科研投入[19]。整合垦区的16个品牌到“海南农垦”这一集团品牌下,加大品牌标准化制定,加大科技的投入,健全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以增强垦区特色农产品的招牌。

4.5 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引进来与走出去”

在海南省提出建设自由贸易岛的背景下,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契机,利用通往各国的国际海上航道,将垦区的产品推向东南亚市场,且引进相关农业发展较好的技术,不断研发出高质量产品,提升贸易和技术交流合作,如泰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咖啡产业等。与东南亚国家共同拓展市场,选择在非洲发展橡胶种植加工。垦区应发挥其在国内的区位优势,找准农产品消费市场,如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内陆发达省份。

4.6 发展“农业+”新型产业模式

目前,海南垦区处于农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各个产业发展不完善。因此,应探讨新型的产业模式指导,如“农业+旅游业”“农业+加工业”和“农业+物联网”等构成新型“农业+”模式。

一是利用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农业+旅游业”这种模式适合垦区农业发展,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共享海南农庄”的政策机遇,结合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注入观光、采摘、休闲、养生等旅游元素,打造集热带水果生产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旅结合的农庄项目。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带动与促进产业与休闲旅游业的高度融合,并且通过农业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依托五指山金江茶文化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结合海南热带资源、景观特色和全域旅游的布局,开发农旅结合项目,推进规模种植和特色种植及初、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建立品牌营运体系,将槟榔、茶叶、胡椒打造成海南的热带作物优势产业,保障热带农产品供应。

二是延长产业,如利用橡胶初级产品来发展橡胶加工业,发展“农业+加工业”的产业模式。

三是基于“互联网+”新时代,农业改革联系信息网络,通过这个平台使农业发展更加现代化,“农业+物联网”新型的发展模式能够促进农业经济改革[20]。

猜你喜欢

垦区产业化海南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