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逻辑建构与实现样态

2018-09-10

山西档案 2018年5期
关键词:满足用户智能化智慧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对2018年全球颠覆式技术创新趋势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未来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1]罗兰贝格发布的《人工智能:未来的希望》亦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增强图书馆智慧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2]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图情界开始关注“AI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逻辑与实践路径”,并重点考察人工智能技术与图书馆智慧服务转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在分析图书馆智慧服务升级必要性的基础上,拟对图书馆智慧服务与智能升级的融合渗透问题进行研究,重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逻辑理路与实施路径,试图为图书馆智慧服务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一、内涵认知:图书馆智慧服务升级的必要性

AI时代下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从精准辨析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外延着手,为用户提供动态化智慧服务。可见,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本质就是凭借图书馆“资源”“人”“空间”三类要素间的融合与重构来释放智慧化潜能。

(一)智慧图书馆的起源与实践

智慧图书馆最早是由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提出的一个服务概念。随着智慧城市与智慧地球相关研究的兴起,图情界逐渐意识到集“感知﹑智能与融合”为一体的智慧服务的重要性。[3]图书馆现行智慧服务主流服务模式有自组织服务模式﹑实时搜索服务模式﹑移动服务模式与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等。图书馆现行的智慧服务的运营策略是,在精准感知用户需求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智慧化产品及服务。未来图书馆的业界形态应是硬智能与软智慧的合体。硬智能更侧重于AI技术等物理硬件因素,软智慧则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与管理模式的软件因素。[4]因此,物与物﹑人与人彼此间的互联互通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升级的核心支撑。

(二)由人类“智慧”到图书馆“智能”

智能指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智力基础与能力储备。它要求在明晰人类智慧特质与行为过程的基础上来探讨图书馆的智慧。人类智能活动具体可分为个体与集体两类能动活动。人类的高级智能行为便是在个体的智能行为朝向集体化迈进时所伴生的一类隐性知识可视化行为。[5]因此,图书馆在为个体提供智能化条件的同时,亦需要以集体的能动性与创造力来提高图书馆智慧附加值。图书馆智慧服务建设不能囿于智能技术,应立足于满足用户的智能化行为需求,基于用户体验与价值感知的视阈来探讨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并进行融合与重构。

(三)图书馆用户的“智能化”需求

图书馆用户智能化需求的本质在于对知识俘获与知识体验的需求。在AI技术背景下,用户对知识内容的需求亦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用户的知识需求逐渐从被动获取向主动感知转变。面对日趋庞杂与碎片化的数据资源,用户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极具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智慧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AI时代用户更依赖于对外部环境的体验和感知来实现信息检索与数据采集的智慧化。这要求图书馆在增强用户物理感知体验的同时,动态地满足用户对知识交流与互动的诉求。因此在数字化与虚拟化的海量数据情境下,图书馆需要增强用户的场域体验与互动感知水平。

二、逻辑建构: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框架结构

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创新的本质在于持续深化“资源”“人”“空间”三者间的关联性程度。AI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硬件智能+软件智慧”,即需要凭借以“Python工具库”为代表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人工智能技术来构建图书馆智慧化运维保障管理平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逻辑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从平台逻辑看,需要以动态满足用户实际需求为原则,以“智能化资源集聚”为手段,构建基于物质﹑技术与服务三重服务维度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人”“空间”的跨界连接。首先,图书馆需要面向动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诉求来创建智慧服务平台,使用户能够凭借便捷化信息检索入口实现对多维度的信息资源同步检索。其次,图书馆需要基于智能互联技术为用户提供面向数据挖掘行为追溯及知识结构咨询的智慧化服务。最后,图书馆应面向用户数据分析与信息过滤需求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促进图书馆多元化数据库彼此间的高度集成,辅以海量数据的深层次挖掘与整合,为用户提供智能化﹑高维度的知识俘获服务。

图1 图书馆智慧服务逻辑总体架构

在服务策略上,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着力点在于如何实现“资源”“人”“空间”三者间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化信息识别技术”与“智慧式数据采集理念”来有效促进馆藏理论资源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智慧服务的策略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馆智慧服务策略逻辑

三、实现样态: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实施路径

上述研究主要是基于微观的视阈来探讨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及逻辑理路。但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升级不能囿于图书馆单一组织个体。图书馆行业应顺势而为,持续延伸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产业链与价值链边界,营造图书馆智慧服务“共同体”的新生态。

(一)在资源共享中汇集公众智能

AI时代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需要以知识为单位打造面向“颗粒度知识集聚”与“流动性知识迭代”的智能化知识服务共同体。基于资源“共建共创共享”核心理念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资源共享智能,一方面,要持续拓宽图书馆智能化知识服务的深度及广度,增强图书馆智慧服务的供给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个体知识资源的共享与集成。社会个体及组织机构在享受图书馆智慧服务时,会产生大量的衍生性知识资源。根据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于2017所披露的相关数据,当前全球活跃的十个web资源共享站点贡献了三分之一份额的个体知识资源数据仓储,并仍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运用智能化数据集成与网络关联技术手段将会显著提高图书馆智慧化知识服务网络的迭代速率,激活更高维度的图书馆智慧服务与智慧活动。

(二)在价值俘获中推动持续创新

当前社会个体正处于VUCA时代,这更需要持续变革知识内容及知识服务形式,以满足用户持续迭代的服务诉求。因此,图书馆应秉承智能服务理念,发挥自身显性及隐性的资源优势来持续满足用户需求。图书馆智慧服务价值俘获的过程在形式上表现为用户需求对现有服务供给内容“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在内容上则体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动态演进。图书馆处于大变革的十字路口,需要牢牢把握自身“智能﹑科技﹑人文﹑创新”的核心发展理念,持续培育以“智能化知识服务”为代表的图书馆智慧服务“新动能”。

(三)在知识服务中促进社会发展

图书馆在凭借智慧化服务来持续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应主动承担知识供给社会化职责。具体而言,图书馆应从两个方面与社会治理进行融合。第一,服务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如美国国会图书馆通过与哈佛大学希伯来老化研究所合作,为波士顿后湾区养老机构主动提供保健类理论及实践指导。可见,图书馆服务应用边界的拓展会更为有效地践行图书馆智慧化社会服务的职责。第二,服务技术创新扩散与行业升级。《国际图联趋势报告——2018新进展》列举了多森休斯顿图书馆与社区服务机构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的案例,指出图书馆可基于主动的信息发布和共享方式与社会其他机构协同创新,进而促进行业技术创新扩散与转型升级。总之,图书馆应在“激活需求﹑激活受众﹑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理念的指引下,持续使智慧化服务能力向支持社会发展领域延伸。

猜你喜欢

满足用户智能化智慧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长城火炮
快图浏览
下文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中国重汽干搅拌轻量化搅拌车成功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