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8-09-10罗琳

高教学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互联网

罗琳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着与时俱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够运用互联网手段促进和实施创新创业的新型专业人才的重任。文章先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互联网+环境给高职类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再依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各环节的逻辑关系,构建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2-0041-0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committed to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cultivating the new professional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n use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and impl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 + enviro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s, and then based on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process of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o construct a training model for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words: internet +; professional; innovative undertaking; training model

2016年7月8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背景下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创新创业教育,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新的重要指标是人才所具备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1]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创新能力是国家转型升级、经济竞争的核心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将其定义为:是指大学生强化智力发展和实践操作,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创维性思维模式创造出新颖且具有价值的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明的真正财富,将越来越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国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到2050年,我国计划要赶上甚至是超过发达国家,成为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艰巨而伟大的重任的实现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因此,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创业能力是满足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关键

本文依据已有的研究基础将大学生创业能力定义为:是指大学生通过提升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注重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经营管理、创业学习等能力,利用较强的信息捕捉与分析能力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将创业设想变成现实的一种能力。

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应用的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智力资本、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上世纪,柯林·博尔曾提出: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具备3本“护照”,一是文凭类的“教育护照”;二是技术类的“职业资格认证护照”;三是创业知识和技能类的“创业护照”,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到和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2]说明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前进的必然选择和助推力。

(三)创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市场压力的主要途径

据相关权威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近10年最高值共计795万人,经统计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2016年会计学、法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其中会计学、英语、艺术设计、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的毕业生超过10万人。随着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岗位,如财务、会计等一些高程序化的职位将被部分取代,市场愈加需求各类技术性强的人才。近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不到80%。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创业能力的实质上就是培养一种能力——促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能够自我发展与自我生存的能力。一个具有很强的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可以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可以通过自主创业衍生出行业许多新的就业增长点,为社会增加一些就业岗位,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最终使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协同。

(四)创新创业能力是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的发展,传统行业、传统的企业经济模式也随之快速而频繁的革新,新的市场需求和挑战不断出现,资源不停优化整合,社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因此,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的经营思维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许多更高更新的要求。互联网+环境下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并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去发挖新的创新创业的契机,再实践创新创业的理念,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塑造成为能够满足互联网+环境下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的专业人才。

二、互联网+背景给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是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形态,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促使了产业发展与互联网不断融合,一大批新型产业基于互联网平台也应势而生。[3]这种新经济形态的产生也给高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可以增强了优质教育学资源的价值与功效。由原来一个名师一时间只能服务几十个求知者转变为可以同时服务成千上万的求知者。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可以让跨时空、跨境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成为可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浪费,提升了专业研究水平和效率。在“互联网+”环境下,原本因时空、资源不均衡导致的高校专业教育的鸿沟正逐步被缩小甚至是消除。

2. 模糊了甚至可能消除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

互联网技术的跨时空、跨领域的互通性,使现在的教育机构与用人单位在育人层面上的分工发生变化,逐渐组成为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协同体,协同促进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3. 加速教学的自我进化能力。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学效果逐步降低,培养出的大学生已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本质的原因还是传统教学模式的自我进化能力较低,专业教育系统比较封闭。而“互联网+”能够增强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每个人既是教育的生产者,又是教育的消费者,这种新的专业教育生态更加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挑战

1. 模糊了教学的界限。在传统的专业教育生态下,老师、课本才是知识的权威和发出者,老师因其拥有的知识量的优势来掌控课堂。学生则因为知识量的有限,成为了课堂的单向的知识受众。“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成为传统课堂的主导。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能很快捷地获取所需知识,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必须重新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教与学的协同者。

2. 对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传统行业和传统企业人才需求量上已达到饱和,但质上却得不到满足。传统行业和企业需要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的专业人才,但却成为用人的“瓶颈”。就业市场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尴尬局面。这足以说明,传统的专业教育亟待在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构建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

三、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构建

本文把握互联网+背景下给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依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各环节的逻辑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培养模式。

(一)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更新教学理念

互联网+背景下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因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到位,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落后。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深度融合”转变,同时树立先进、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偏重传统单一的专业知识灌输向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强化转变。将面向有创造、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

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具体措施如下:

1. 举办创新创业讲坛

高职院校也培养出了一些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学校可以把这些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建成自己的人才库资源,专业教研室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讲坛,请这些优秀毕业生把他们创业的经验分享给在校的师弟师妹,丰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体验和认识,引起思想的共鸣。

2. 成立创新创业协会、俱乐部等组织

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成立创新创业协会、俱乐部等组织。社团日常活动可以进行创新创业模拟,例如进行新网络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网络产品等。社团成员为创业项目集思广义、资源共享、分享经验、相互支持,从而强化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体验,提升大学生创新业的兴趣。

3. 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厅举办了一系列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并从中发挖优秀的创业人才和项目。因此,高职院校也应该在校内定期举行此类大赛,例如针对不同专业可开展如“互联网”+“网络产品设计赛”、“网络营销创意赛”、“网页设计技能赛”等。大学生通过参加此类大赛会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创业的激情,创新创业意识得到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

(二)增加配套的基础资源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依托一定的基础资源,高职院校要增加配套的基础资源,优化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搭建好与政行企深度协作的桥梁,构建好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立体化网络,充分发挥出大学生协同创新的主力军力量。具体措施如下:

1.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整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大幅度降低传统课堂的占比,盡可能把传统课堂演化成企业课堂。与此同时,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尽量选择那些在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企业,实现大学生通过跟岗实践和顶岗实习获取实践经验的目标。

高职类专业还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内工作室来模拟实际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了解真实的工作内容以及相关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可以利用课堂外的时间到校内工作室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实践。校内工作室还可以实现老师、企业导师和行业专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指导,对当中一些有潜力的项目实现预孵化。

2. 拓宽创新创业资金渠道

互联网+背景下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资金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作为牵线者,整合政府、风险投资公司和校友等多方资源,搭建获取创业项目与资金协同平台。对于那些可行的、有创意的项目进行一定的资助。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可以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给出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免息贷款,政策支持等,助力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现。

(三)强化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要努力制度和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具体包括创新业教育的实施方案和办法;各类相关比赛的规章制度;老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办法和意见;创新创业项目和案例库的建设;专业指导意见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等。最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完善更系统的制度保障。[4]

(四)明确培养目标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顺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发展新需求,因此,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就成为高职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它既要求理论知识,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能够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增加自身的战略规划力、决策力、执行力、沟通力和团队协作力等能力,最终获得创新创业能力。

(五)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 设置一般型创新创业课程

近年来,我国教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与制度。自2016年开始,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如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课程,确保大学生入学之初就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

2. 设置专业型创新创业课程

高职院校在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例如针对电商专业特点开设《互联网+微创业》《淘宝网开店、装修》《跨境电子商务多平台运营》《电子商务英语》等。在《网店运营》课程教学中采取“项目+团队”模式。小组真实开设一家网店(淘宝店或微店),体验运营一家网店的流程、工作内容和运营中的难点。

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中,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安排学生前往京东、苏宁易购等优质企业体验学习,掌握电商企业的实际运作。同时,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客户关系管理》《网页设计》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通过实训室软件仿真模拟、企业岗位实习、课程设置、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把专业课程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联系,逐渐形成系统化、科学的专业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大学生能够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创新创业能力。

(六)革新教育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及大数据,教育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资源、课堂活动、教学时间和空间等教学要素。出现了慕课、微视频、翻转课堂、Pad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新模式。90后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阅览各类书籍、前沿资讯、时政要闻等信息,他们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而教师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意见。高职类专业应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将理论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中,以创设互动性教学平台和情境体验教学环境,形成“老师引导-实践教学-学生自我提升”的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互动性教学平台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化教学方式正延伸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学校可以通过建设信息化教室、数字化教学资源、线上教学平台等实现线上线下的教学互动。老师把教学资源上传到线上教学平台,学生登录平台提前学习课堂内容,并通过线上工具与老师的进行互动交流、获取知识。平台还可以设置一些闯关游戏来检测学习效果,完善了传统成绩评判的方法。这种互动性平台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了知识的境遇性、价值性和综合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力。

2. 情境体验式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培养更具创新创业素养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的关键路径。目前,单一、静态、同质化的教学课堂从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要求大学课堂应作出相应的改变。情境体验式教学环境的革新始于体验学习理念,并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充分实现人机互动的友好性的教学空间。真实的场景、老师、学生、科技、资源等诸多因素的互动,促使大学生能够收获更多的认知资源和行为效果反馈,持续感知、分辨环境,作出相适应的行动调整。大学生通过不同维度的互动学习,能够建构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既实现了高效的专业学习,也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国权.高校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110.

[2]刘颖.浅议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9(9):73-74.

[3]王凤莲,谢荣见,王邦伦,等.“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7(10):32-37.

[4]张瑞,李静芳.“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6(4):10-11.

[5]肖蕙蕙,邓明,郭永强,等.“三位一体”: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三峡高教研究,2010(2):10-15.

[6]魏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4):37-40.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互联网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