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旅游背景下民族旅游地人地关系和人际空间探析

2018-09-10庞武春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年6期

庞武春

【摘 要】旅游业的兴盛关键在于人的频繁流动,而人的频繁流动会对旅游地人地关系和人际空间产生影响。文化上的冲突往往只发生在一定的空间场域当中。研究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问题时,除了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特性之外,更应该注意承载文化的空间状态。外来者与当地人之间的冲突,有时候只是生活空间的冲突,与文化并没有多大关系。

【关键词】巴马巴盘屯;人地关系;人际空间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6-0223-03

1 问题的提出

近十多年来,国内旅游市场格局不断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以观光为主的“阅历游”发展为观光、休闲、养生兼容的“体验游”。这种体验游在国内以具有较为适宜人体健康的自然环境和较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的乡镇为主流。旅游业的兴盛关键在于人的频繁流动,而人的频繁流动会对旅游地人地关系和人际空间产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有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切合了广西部分民族地区不断开发与建设养生旅游资源的需要。因此,对旅游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地人地关系与人际空间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不少学者都涉及民族地区旅游地生态空间研究。宋加山等人探讨了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及策略[1],颜竹梅等人对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进行了思考[2],黄晓杏等人则分析了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3],刘雪春等人以桂西地区为参照,提出了资源富集区旅游城镇化与环境保护耦合的思考[4]。包括以上学者在内的研究,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探讨民族旅游地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②探讨民族旅游地生态旅游的政策及规划问题;③生态旅游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问题;④民族旅游地社会经济文化变迁问题。

目前,这一领域的学者讨论比较多的还是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生态旅游项目的分析、评估、建议及文化变迁等主题。事实上,宏观和微观的研究都有,但微观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实。因此,本文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简称巴马)甲篆镇平安村巴盘屯为参照点,试图通过分析当地人地空间和人际空间,进一步认识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旅游来发展社会经济的现实。

2 巴盘屯的旅游经济模式

严格来说,巴盘屯并没有形成旅游市场意义上的景区或景点。巴盘屯没有设售票入口,凡是来此旅游的人可以自由出入。巴盘屯也没有开展集体旅游项目,不存在收益分红,甚至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也还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可以说,巴盘屯的旅游经济几乎是村民自发性的。巴盘屯的旅游经济的自发性可以明显地从当地的房屋建造上看出来。20世纪末,巴盘屯旅游尚未发展起来,村民的房屋尽管已经有部分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杆栏式,有的还是泥墙瓦房。进入21世纪,当旅游越来越热,村民的房屋也跟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巴盘屯几乎家家户户都建起了四五层的钢筋混凝土非桿栏式楼房。一些家庭楼房的建造享受了政府一定的旧房改造补贴,但最主要的还是村民顺势而为建造的。村民建房,或用于出租,或用于出售使用权。用于出租的房屋基本由自己出资建造,出售使用权的房屋有一部分是与购买使用权者共同出资。但无论哪一种情况,村民从房屋的使用中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巴盘屯房屋建造并没有经过规划,是每家每户自发地在旧房地上建造起来的。有些游客来到之后,会觉得这里的房屋布局杂乱,不符合城市小区房在采光、消防上的要求。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些房屋的建造主要是为了满足外来者的需求,不管是临时观光客,还是长居短住的“候鸟人”,不断进入的外来者刺激了巴盘屯的房屋建造,无意中形成一种居于市场需求的自发自利的集体行为。

3 巴盘屯的人地关系与人际空间

旅游开发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同时存在地域差异和民族文化差异的问题。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影响,在许多民族地区表现为人地关系的影响和人际空间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影响。这里所指的人地关系中的“地”,包括人们在一处生活所需要用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一个村落,当旅游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其常住人口基本是稳定的,单位人口所能够分享到的资源也是相对稳定的。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不难理解,一旦人口增长将要超出一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村落内部自然会产生一种向外的力——向外开疆拓土或者一部分人迁出。中国古代由于开疆拓土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例子比比皆是。迁出的那一部分人,也很可能与其他地方的人引发冲突和战争。在现代社会,虽然大家都会抵制战争,爱护和平,但不能就此认为当下不存在人地纷争。我们自诩为文明社会的人,在于我们学会了使用其他非冲突、非战争的方式处理人地关系的不平衡。

比如,土地资源。当外来者进入以后,必然会对土地资源有一定的索求,或是需要土地种植粮食,或是需要土地建造住房。进入巴盘屯的外来者,对住房有索求。在这个索求当中,外来者和本地人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使双方都从中受益。在有限的旧屋地建高楼层,使得外来者可以通过租赁房屋得以居住,本地人也不会因为出租房屋而无处可居。因此,就目前来看,在房屋居住方面,外来者与当地人都不会出现人地的冲突。

巴盘屯村民与外来者之间也不会存在用于种植食物的土地的冲突。尽管巴盘屯原本用于生产粮食的土地就比较少,粮食产量有限,但在商品经济贸易繁荣的今天,人们所享用的食物并不要求由自己生产。巴盘屯的大部分田地都出租给外来者,他们在失去土地的同时,获得了多于耕种产出的补偿。这何尝不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呢。

比如,水资源,笔者认为,当地人和外来者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也比较少。巴盘屯靠山临江,前有江河水,后有较为丰富的山泉水,这里的山泉水还能出售,撇开水污染不谈,不太可能出现饮用水短缺的情况。外来者承租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需要用水灌溉,而与此同时,当地村民不再耕种,也不会存在引水灌溉上的冲突。

从整体来看,外来者进入后对土地资源的诉求并没有损害当地人的利益,反而可以互利。游客的大量流动,推动了当地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其中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方便了人和物的流动,特别是起到吸引外界投资的作用,对于当地人而言,具有较大的益处。

出租耕地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变动,但这种变动是向着好的方向变化。从经济收益来看,首先,出租土地远比自己耕种获得的经济收入高。其次,养生旅游的发展,商品市场在民族地区乡镇日益成熟,使当地人降低了对土地的依赖,转而能够投入到新的财富创造中去。相对而言,一些民族乡镇,比如百色田阳县、田东县,虽然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农民很大程度还是依赖土地。

人地关系的转变带动了人际空间的转变。前文虽然认为外来者在水土森林资源上不容易与当地人发生冲突,但将这种关系放在人际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是村民民俗活动的开展。虽然巴盘屯发展了观光体验旅游,但是传统的民俗节庆生活还是基本按传统进行,特别是婚丧嫁娶、节庆仪式等。在巴盘屯长期居住的外来人,他们需不需要融入当地人的这些民俗生活?或者说,外来人能不能够融入当地人的民俗生活?据笔者调查了解,绝大部分外来人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当地人的民俗生活。虽然他们在此长期居住,但是他们的生活并不会与当地人有太多交集,外来人与当地人有清晰的交往界限。当地人举办婚礼、丧礼,外来人不会随份子钱,因为关系并不亲密。当然,对于村里面的各种祭祀仪式,作为外来人,是没有权利参加的。不过这一两年,当地举办的一些集体祭祀逐渐允许外来人参与,甚至欢迎外来人参与,因为这样可以筹集到更多的善款。

另一方面是村民的休闲娱乐。旅游经济没发展起来之前,村民的日常休闲娱乐相对单一,妇女串门聊天,男人几乎每晚都到木吊桥上聊天(冬天除外)。近几年,由于村民得益于旅游经济发展而增加了收入,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娱乐活动,因此打麻将、打扑克牌的人多了起来。对于外来人而言,散步是最主要的休闲娱乐。在盘阳公主小广场修好之后,广场迅速被外来人“侵占”,只要是天气晴朗的傍晚,总能看到外来大妈大叔聚集在小广场上跳起当下流行的广场舞。这是外来人最大的集体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同住一个村,但是明显存在两种界限分明的生活方式。

从表面上看,外来人与当地人生活方式虽然界限明显,但整体上还可以和谐共处。在日常生活中,当地人依赖于一定的空间从事习俗活动,在养生旅游的背景下,当地人的习俗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当地老人过世,按照当地的风俗要办丧事,少则三天,多则六七天,而作为人来人往的旅游点,使当地人治丧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游客在村里观光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妨碍到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比如,当地人往来盘阳河两岸干农活时必须通过村里的铁索木桥或者河中拦水低坝,许多游客将这两处地方当做拍照留念的好地方,却无意中妨碍了当地人的往来。外来人多为退休老人来此休闲养生,本身就是想要换个环境、换种方式生活,因此当地人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并不会造成影响。相反,外来人大量进入之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必须去适应这些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那些短时间之内适应不了的改变,潜在着矛盾和冲突。这值得当地村民和外来人关注。

4 结语

不少民族地区都属于山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由于自然条件相对平原地区要差,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在推进全国城市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乡镇的发展,是城镇化建设要面对的难题。无疑,通过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镇的发展是一条很好的路径。从整体开看,不少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與此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民族地区乡镇发展旅游经济以后,需要应对因发展旅游而带来的一些消极的影响。在做巴盘屯的研究之前,笔者认为民族旅游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调适是主要的研究内容。但通过初步的研究,发现很多时候,冲突的存在并不总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巴盘屯虽然是一个壮族村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但它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村落,这里的村民也同样可以且需要与时俱进。文化的交融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当地人学习外来者的文化,外来者同样会学习当地人的文化。比如,外来者会学习当地人的养生方式,当地人会学习外来者带来的能为生活提供便利的技能。文化上的冲突往往只发生在一定的空间场域当中,因此我们在研究民族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研究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问题时,除了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特性之外,更应该注意承载文化的空间状态。外来者与当地人之间的冲突,有时候还是生活空间的冲突,与文化并没有多大关系。

参 考 文 献

[1]宋加山.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及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2]颜竹梅.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5(5).

[3]黄晓杏.生态旅游主要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分析[J].生态经济,31(1).

[4]刘雪春.桂西资源富集区旅游城镇化与环境保护耦合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9).

[5]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巴马瑶族自治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50.

[责任编辑:高海明]